晚清七十年讀後感(一)
《晚清七十年》這本書是由唐德剛先生所作的一部有關中國自清朝晚期以來的歷史事件的書籍,關於唐德剛先生,我自認為是不了解,也的確是沒去了解過他以及有關他的作品,只是在搜尋有關歷史書籍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晚清七十年》這本書,感覺此書對我了解中國近現代史應該有挺大的作用,於是便想去了解了解,起碼有個大概的了解也是好事來的。
《晚清七十年》這本書似乎是作者也就是唐先生在為我們熟悉的歷史教義做出了修正,在他的考據下,簡單說,洪秀全是個宗教狂熱分子;李鴻章是個應與周恩來齊名的大外交家;康有為則是個自大狂,教條主義先驅;義和團那些刀槍不入的教民於今天的紅衛兵無異,袁世凱則是治國強將,亂世梟雄,就連孫文都被掛上了獨裁者的帽子,與袁世凱在某些方面一樣,只不過老袁傻到把自己想當頭的意思弄得太明顯,轟轟烈烈搞一場復辟帝制,自掘了墳墓,怎麼也應該借個更進步的制度作幌子。
其實,歷史事實擺在那裡,歷史觀點該是任人評說的,即使不完全對,也有幾分對,或是思考問題的新穎角度供他人借鑑。讀了史書,才發現如何看待歷史是很複雜的問題,不是中學課本里的標準答案。每一種歷史解釋都是有其意識形態的,如果不能講明歷史的複雜性,可能坐在課堂里的中學生如果將來沒有機會再去讀一些歷史的書籍,可能永遠記得某某是必然的,不知道歷史總是被無數個偶然的時間、空間、人物,全面或局部,程式和方向,方式和影響決定著,成為了一種必然,不知道歷史選擇了一條道路,另外一條道路便無法分析判斷,他們還可能永遠記得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壞人,殊不知人總是功過於一身的。
在《晚清七十年》這本書中,提及了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各階段、中國國家轉型論提綱以及外交學步與歷史轉型等許多的歷史評論觀點。在第一章節,唐先生綜論了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在此章節中,唐先生帶我們回顧了晚清時代的歷史事跡,今日如回頭仔細分析過去百年的史跡,則又覺這筆爛帳之中似頗有線索可循。從唐先生的描述中可以發現,許多的重要史跡不是單獨發生的,相反的,它們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發生,層次分明的連在一起形成的一個總運動。唐先生把世界性的現代化運動與中國的現代化運動作了一個深究的對比,就像文中提到的,西方文化的挑戰,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起的反應各有不同。例如宗教一項,現在對中東、印度、非洲等民族文化仍具有極大的挑戰性。但在我國則已經變成我們向西方文化反挑戰的最好課題。要言之,由於各民族文化本質之不同,它對現代化運動的反應之內容與特性亦各異其趣。
其實,唐德剛先生在文中也寫到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其中包括了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開始,例如洋務運動以及戊戌變法等歷史大事件,這些都表現了唐先生對中國歷史的深究以及探索。從同治元年(一八六一)總理衙門成立之日起至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之簽訂,可算我國現代化運動之第一階段,這是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裡所定義的我國現代化運動的開始階段,他表示,這一階段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題是以封建地主階級為代表所興起的洋務運動,因為我國經過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失敗之教訓,國人才開始認識西方文化表現在堅船利炮上的實用科學。因此自恭親王而下,有識之士,競談「洋務」。這樣才有同光之際的新式南北洋海軍及各種路礦機器船政的建設。不管當時守舊派是如何的反對,這一時期的「洋務」建設是有相當成就的。後來到了以康有為為主導的戊戌變法運動,其所引起的百日維新運動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著不可忽略的地位,唐先生毅然將其與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作了必要的對比,最重要的是把康有為主張的「君主立憲」與孫中山的「建立民-國」思想作對比,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兩種思想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所引起的巨大歷史作用以及意義。文章中也提到,他二人雖有緩進激進之不同,其變法改制的基本態度則是一致的。由於清廷的昏庸腐-敗,助成了激進派的成功,而完成了中國現代化運動中的第二階段。
《晚清七十年》這本書中,詳細的提及了中國自晚清以來的幾十年間的歷史,給予我們一種清晰的歷史觀,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雖沒有完完整整地把唐德剛先生的《晚清七十年》給看完,不過從他的角度可以看出此書中的某些主題思想,感受頗深,在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的確存在著許多的無法磨滅的事實,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把真實的歷史事實給呈現出來,給予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個真正的歷史,記住歷史,記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們才能向前發展前進。
晚清七十年讀後感(二)
今日始讀海外學者唐德剛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大學者的手筆確實非凡,令我似讀每句都需思考,都受啟發,讀史書很少這樣費勁。談論該書,值得作一篇大文章,現還不是時候,只就研究歷史的指導思想寫點文字。
大陸史學界,研究歷史,無不表明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我所見之只一人公開聲明不為,那就是陳寅恪先生。憲法規定信仰自由,如果某人不是共產黨員,那也可不信仰馬列主義吧。既然不信仰,豈能堅持為學習的指導思想?我認為,無論信仰是什麼,研究歷史總得講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是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既然如此,看來在中國,研究歷史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運用馬克思主義了。
十年前,我讀了彭衛先生的《穿越歷史的叢林——史學論》,這是我史學理論的啟蒙書。在此,我摘引他書中的一段話,也算是我對他的記憶和感激:「我所理解和認同的當代歷史學家首先具有自主的人格,他堅持個性化的獨立的批判精神,拒斥而不是迎合或苟從於任何外在的權威,無論這權威是權勢、金錢,還是時俗、傳統;同時,他堅定地把自己所認定的真理外化為實踐的力量,不僅對個人徹底負責,而且有勇氣、有氣魄承擔個人選擇所帶來的種種社會責任,即使這種社會責任對個人而言可能孕伏著危險,潛藏著不幸」。
晚清七十年讀後感(三)
有些書讀了可以增長知識,就像我國中時看的《上下五千年》,讀後可以知道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某個時期或某個朝代發生了什麼事情,還有我高中時讀的《世界歷史地圖集》,讀了之後便可以了解到1905年俄國革命時期歐洲的政治格局;有些書讀來可以增長智慧,也就是我剛讀的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在這本書中,我們的中國歷史經過唐德剛老先生的解讀,便有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
《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剛先生的作品,由台灣遠流出版社出版。初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或許你會認為它是一本介紹晚清歷史的書,其實不然,它雖然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2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體晚清七十年的歷史,但它並不僅僅是局限於介紹歷史。確切來說,它主要是圍繞晚清七十年來解讀中國歷史的發展框架和主要脈絡,它包括五個部分: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太平天國,甲午與戊戌變法,義和團與八國聯軍,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它採用新的歷史解構框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闡述大家似乎熟知卻實際陌生的歷史。也就是說,它有一定的創新思維,否則,若只是單純介紹歷史,那我們直接去看歷史書好了,何必浪費時間來讀此書呢?
讀這本書,還需要大家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最好呢還要有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是「成見」。書中採用了敏感的借古諷今手法,按照「五卷本」來講說「歷史大三峽」,這就是作者以歷史趨勢提出的觀點。「改革開放」在唐德剛先生眼中,放在大歷史之中叫做「小平變法」,我覺得這個詞很是恰當。誰能說後人不是這種叫法呢?「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而「小平變法」是在1978年,我讀的時候發現都是在中華民族最困難的時候有了轉機。其實清末就已經提出「四個現代化」,但是還有一個現代化也就是「民主現代化」卻一直沒實現。或許我們還會有機會見證走出「巫山十二峰」的那個時刻,1840年到2040年是作者推出來的時間表,這二百年里每十年一變,這不由得讓我想起那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真的是多災多難,那真的是大年代,可這個是以前面的三十年,甚至三百年的積弱做的鋪墊。可以說物極必反,凡是易於常則必有妖,我們用螺旋上升的辯證發展觀來看歷史也是明了簡單的,只是難以解釋關於中國強權的影響太大了這一問題。當然很多人會覺得強權政治會有許多好處,畢竟很多時候,美國人也需要我們來救場啊!可是這背後不是強權,也不是計畫,而是無數小人物們辛酸的占據海外市場,賺取可憐的人口紅利,他們不懈奮鬥,他們被「投機倒把」憋屈了三十年。我想說中國人民是偉大的,政策提供了穩定,這穩定又是建立在各種限制上,中國人用各種手段去突破,去創造奇蹟。
時代在進步,而且強權也比以前強大了許多,曾經我會堅信真正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會到來,現在我又開始懷疑了,當然在當代軍事傳媒再也不可能有起義了。說實在的現行的集權制度仍然還是主席建立的「千年仍行」的秦律,晚清落後的根本原因是秦律出了問題。那麼,也就是說,真正讓中國人民站起來的,靠的一方面是沒有了所謂君命天授和君臣家主的價值觀;一方面是一個王朝剛剛建立起來時的萬象更新;最後,靠的便是開放了,只有開放,我們才會看到外面的人和事,不管是好是壞,我們不能只是陶醉在自己的夢裡,把窗戶敞開,吸收外來的好的東西,使民眾的教育越來越好,那就不會出現利用義和拳去面對洋槍大炮的尷尬了。所以,就讓語言和思想自由起來,融入世界,不要一味地去打壓、封殺、禁止影響社會「和諧」的話語,終於會有美好的一天,且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