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管理讀後感

管理讀後感(一)

最近開始看彼得。德魯克的[有效的管理者],頗有些感想。

首先大師就是大師,正文也就175頁,各種名人為其寫的推薦序倒有近20頁,可見其威望。

然後開篇提到的一個觀點就很引人深思:為什麼要研究管理者的有效性?因為以前的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是體力勞動者,已經有完善的效率衡量方法可以考評其勞動成果,可是現代企業中知識工作者越來越多,如經理或者設計師,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思考,可是思考,是很難用衡量體力勞動的方法來評價的。天知道一個人整天愁眉緊鎖是不是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呢?就算是,他的思考是不是有效果,也無法從思考這個表面現象判斷。所以管理者是否有效是個學問。

是啊,很久以前我就困惑過:如何評價軟體開發者的勞動成果?不能簡單地從代碼行數來判斷,因為如果只評價行數,程式設計師完全可以寫出一大堆垃圾代碼來充數。質量呢,靠lead的review來判斷嗎?可是不同的reviewer完全可能做出的評價不同。我又如何知道哪個lead更好?誰寫的評價多?文筆流暢?越往上越難判斷埃

不過好像作者的意思是知識工作者必須自己管理自己。有點玄乎了,因為難以管理,乾脆就不要管了?

《有效管理者》內容精要:

《有效管理者》的基本觀念:對組織負有責任,能影響組織經營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就必須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本書是杜拉克最著名的管理學著作之一。書中,杜拉克集中論述了一個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備以下6個特徵:

1、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並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審慎的設定工作的優先順序,隨時進行必要的檢討,毅然決然地拋棄過時的任務,推遲做那些次要的任務;時間是最為珍貴的資源,必須極為仔細地使用它。

3、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貢獻在於:創造新思想、願景和理念。原則是我能做哪些貢獻?為了達成整體目標,如何激勵他人做出貢獻?目標在於提高整體績效。

4、選用高層管理者時,應注重出色的績效和正直的品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知道,沒有人能永無過失。人無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點。要關心一個人能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充分集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利用這些優勢達成組織的目標。

5、知道增進溝通的重要性,有選擇地蒐集需要的信息。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過多的信息會導致混淆和混亂。

6、只做有效的決策。

二、感悟與體會:

結合打造「學習型「部門建設,落實能力提升計畫,我部門開展了每月必讀一份與所投資公司業務相關的上市公司年報,半年至少讀一本書的活動。無意中了解到始終貫穿台灣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生命的兩本書《有效者管理》和《創新者的兩難》。於是迫切地找來《有效者管理》,號召全部門的人員共讀,希望從中找到造就一代創新企業家的秘訣。讀後有以下感悟與體會:

1、《有效者管理》以一種非常簡明實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進行時間管理的方法,總結了時間管理的精髓。它的課題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即自我管理。盤點自身的資源,投入到有價值的事情,創造某些附加值。生命給了我們什麼資源呢?時間!我們的一生就是對時間的支出。

2、要事優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務的先後次序,是和時間管理關係比較密切的話題之一。能從眾多的任務中進行分解篩選,通過授權或其他方式排除該親力而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須具備而且要表現優秀的一種能力。管理的層次越高,任務越多越重,越顯現出這種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看到某位管理者每天都被下屬包圍著,那麼要不就是授權沒做好,要不就是下屬的工作能力太差。

3、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不管學習、工作或生活,我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安排多項任務,但是在特定的時間我們只能面對和感受一個。心猿意馬就不能投入,最終也發現不了自己的價值。這可以讓我們做到既有效,而且高效。

4、此外,我們能貢獻什麼,應該是每個人都需要時常思考的問題。自己是否真的想在組織中有所發展,還是只是為了生存而工作。如果對於分配給我們的每一項工作,我們都能想到這份工作的分配者的意圖並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超出他的期望,那麼我們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空間和成長的機會。

管理讀後感(二)

拜讀了大野耐一先生的《現場管理》一書,感覺到大師的思想境界和管理思想超前而又實際,他通過點滴的小事解答了一個個複雜的問題,言簡意賅,把不斷改善的思想融入到了日常管理中。講解了很多難以理解的概念,強調了人在現場管理中的作用,而本書最大的精華就是闡明了降低成本惟有依靠生產現場的理念。

在公司內進行現場管理應該說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對現場管理的作用不理解。每當有客戶考評或公司檢查時,各部門、車間、科室就開始進行現場整改,每個人似乎都知道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的含義,當客戶離開或公司檢查結束,大家似乎有了一種搞運動的感覺,一切又回歸於原樣。

而大野先生提出現場管理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認真理解大野先生的理念,發現他是多麼的有見地。成本管理是公司提的最多,做的最差的工作,究其原因是我們沒有理解大野先生所提的改善的思想。降低成本的精髓在於堅持改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改善,把功夫下在平時,不能在提出降成本的時候,搞一份「成本降低計畫表」,通過數學公式計算出降低成本的金額,如果沒有認真的不停改善,即使算得再準確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真正降成本就如大野先生所言「遵守既定的事」,做好本職工作,對本職工作不斷提出疑問,不斷改進,成本自然就會降低。最怕的是搞形象,搞運動,華而不實。正如張瑞敏先生所言「什麼叫不簡單,把一件小事千百萬次做好就是不簡單。」當你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至,可能任何問題都得到解決了。

樸實的語言,簡單的案例,包含的確是現場管理的精華。《現場管理》一書,每次讀完都會有不同的感觸,想不斷提高,唯有多讀,多想,多做。

管理讀後感(三)

德魯克說:「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範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提出了三個經典的問題: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將是什麼?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這三個問題經過改編完全可以套用於現在的我們:我們學習的是什麼?我們學習的將是什麼?我們學習的究竟應該是什麼?

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往往在於其超強的預見性。多年之後依然閃耀者奪目的思想光輝,熠熠發光,為處在黑暗中的人們知音了前進的方向與道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在於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夠讓人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大事記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長存。

德魯克先生《管理的實踐》已面世半個多世紀了,在這五十多年中,有關企業管理方面的書籍可以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但能禁得住時間考驗的的書籍還是《管理的實踐》一書,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管理的實踐》是一本值得認真閱讀的好書。

終於讀完了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仿佛自己遊蕩在上個世紀中期的企業中。這本書構築了完整的「對人的管理」思想。如:1、人是資源,是所有資源中最富潛力的資源。德魯克認為「人的資源――整個的人,是自然賦予的所有資源中最豐富、最有才能,最有潛力的資源。」這是因為在企業可以得到的所有資源中,認識「唯一能夠增長和發展的資源」,亦即「人要貢獻出什麼必須由他自己決定」,只要他們願意進行「有目標的、集中和聯合的努力」,就可以「產生出真正完整的東西來」。2、必須對人進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潛力。德魯克明確的提出「利潤並不是企業活動的目的,利潤不應該成為企業決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據,他只是對企業是否起作用的一種測驗」,他說道:「企業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能力。」因此,「經理人員的首要任務是把他的資源――首先是人的資源中蘊含的力量都挖掘和發揮出來。那麼我認為,真正詮釋管理的意義就要將人的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3、是工作富有活力,並使職工有成就感。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員工的績效,那就死定了!那是傳統的管理方式,現代管理方式已經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員工的感受。同樣的工作,在行政的約束下與在自動自發的工作結果雖然是都完成任務了,但完成的綜合效果完全不同。只注重績效的話,那會留不住優秀人才。因此,要想將公司管理的有聲有色,必須關注職工的感受,經常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管理的實踐》一書,系統的論述了企業的核心問題,即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創造顧客;兩個基本職能--行銷和創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裡尋找。企業通過不斷的創新滿足顧客的需求。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專業和科學,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任何熱衷於將管理科學化和專業化的嘗試,試圖消除所有的波動,風險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創新和成長。管理本質上是一句目標業績和責任進行的管理。檢驗管理和創新的成果,不是知識,而是業績和成就。管理者和員工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只有責任上的差別。員工的權利不是來自於管理者的授權,而是來自於所承擔的責任。區分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的唯一維度在於時間。()

正確的定位個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要求員工要主動積極,以企業的目標為努力的方向,同時要求員工要自願接受改變。但員工對組織的要企業一般較為弱勢,德魯克總結為,首先員工是一個人,通過職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做事有意義;其次,員工要求企業建立標準,對員工良好業績的關注。「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因此管理者的重要任務是將員工的目標引向組織目標。管理者需要在現在和未來間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種稀缺的資源。

一本優秀的著作哇不盡的寶藏,可以陪伴人的終生。有所得在於能夠更加深刻的領悟思想的內涵與外延,在於發現自己的誤解與錯誤,在於能夠明確自己未來道路的方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