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末代皇帝讀後感

末代皇帝讀後感(一)

讀完這篇自傳,給了我不小的震動,感觸良多。

自傳的前半部分寫的是溥儀過去當末代皇帝、軍閥時期暫居天津、後來到偽滿洲國再次做傀儡皇帝期間的經歷。以一個「皇帝」的視角來看那段歷史,是非常獨特的,其中可以見到當年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為了統治滿洲而扶植傀儡政權的手段;遺老遺少、包括一些政治投機者的心態;英美法德等西方列企圖強瓜分舊中國的貪婪。我們能看到不少欺世盜名的做法,在今天也有借鑑意義--西方國家一些政客企圖分裂中國而暗中支持所謂「土皇帝」達賴之流。

書中有一段1920年代的報摘,簡直就是預言成真了:

「報載美國羅斯安吉(洛杉磯)十月四日合眾社電:羅斯安吉之出版人畢德,為本社撰一文稱:世界恢復之希望(按資本主義世界從一九二九年起發生了經濟大恐慌,報上經常有談論如何把資本主義世界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之類的文章——作者)端賴中國。氏引英國著名小說家韋爾斯之最近建議,「需要一世界之獨裁者將自世界經濟蕭條中救出」,氏謂此項計畫,無異幻夢,不能實現。華德建議美政府,應考慮極端之獨裁辦法,以拯救現狀。第一步,應組一國際經濟財政銀行團,以美國為領袖,供給資金,惟一目的,為振興中國。氏主張美政府應速草一發展中國計畫。中國工業交通之需要如能應付,將成為世界之最大市場,償還美國之投資,當不在遠。此時集中注意於中國,美國社會經濟制度皆有改正,繁榮可以恢復,人類將受其福利雲。」

國際經濟財政銀行團」現在不是有了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這些組織以向開發中國家投資的方式,確實為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不少福利;中國如今也成為了世界之最大市場。

自傳的後半段,講的是日本投降、東北解放後溥儀被捕在戰犯監獄中的生活。這十年間溥儀進行了勞動改造,期間參觀了新社會普通老百姓的新生活,自發認識到自己曾經犯下的罪惡和「皇帝」的本質,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最終改過自新。出獄後,溥儀與家人團聚,在新社會中也重新找到「家」的感覺。後來他及親屬們都積極地投身於新社會的建設。

那段時期,中國剛剛解放,社會欣欣向榮,人們信心百倍,因為老百姓自己就是國家的主人翁。那時候提倡的是實事求,做對人民有益的事。甚至這段時間在中國監獄中的日本戰犯在人民的寬宏對待與見識到平等的新社會後都誠心悔過。

我想,那時候物質上中國依然並不富裕,但精神上卻是文明的,消滅了剝削與壓迫,人與人之間更加平等,都為了建設祖國這個目標在共同努力著。

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上來了,精神文明建設卻遲遲沒有跟上,導致現在腐敗叢生,也沒有健康的主流思想,一切向「錢」看,叢林法則橫行。當我國與世界經濟接軌後,似乎被一些國家經濟強國綁架了,面對不平等的現象常常忍氣吞聲。對於國家的命運與政府,普通百姓的信心也開始慢慢流失了。

我認為:要從新讓祖國復興,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可,要教育人們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為他人著想的人;要讓大家認識到剝削與壓迫別人的可恥與罪惡並鼓勵與之堅決鬥爭;還要讓大家認識到,只要正義在自己這邊,一切紙老虎都不可怕,都是要失敗的。

因此,我推薦《我的前半生-溥儀自傳》這本書。每一位讀過這本書的讀者都會從中受益,認識到怎樣才算一個真正的人。

末代皇帝讀後感(二)

帶著一種同情的心態慢慢看完了《末代皇帝》,從來不知道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可以曲折成那樣。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歷經了滄桑,心漸漸染上了一層愁緒。

「open the door」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詞,這句台詞是溥儀內心深處的呼喊。他嚮往紫禁城以外的世界,他的心在歐洲,在牛津。溥儀說他要去歐洲,要去牛津大學。可是他連紫禁城都走不出去,小小的他,註定要被困在紫禁城一生。

紫禁城那麼小,小到永遠是斑駁的紅的牆,輝煌的金鑾殿。可是紫禁城又那麼大,大到推開一道門還有一道門。這個地方困住了溥儀一生的美麗,誓言,信仰,追求。

不是每一個末代皇帝都像桀紂那樣暴力,不是每一個末代皇帝都像李煜那樣不理國事花前月下。溥儀,他的抗爭在歷史下顯得蒼白無力。即使他只是一個小小的紫禁城內的皇帝,他也想把他的紫禁城治理好,他把一千多的太監驅逐出去。他要節省開支,可是,不久他自己都被趕出去了。可見,他的悲劇卻是已經註定了的。這就是歷史,歷史從來不會為誰而改,我們和溥儀一樣,都是歷史軌跡中渺小的一粒塵埃。

三歲被送入皇宮,被推上皇位,從此與親人分離,從此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少年的時候,他想要做個真正的皇帝,卻始終只是一個傀儡,是一個符號象徵。外面是一個民國,他卻只是紫禁城裡的皇帝,一個連紫禁城都出不去的皇帝!母親死了,他只是平靜的說了一句「我母親今天死了吧?「然後一個人推著腳踏車一個個宮門的走,朱紅龐大的門,門外是喧鬧的大街,有衣衫襤褸的乞丐,有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可是恭敬的侍衛關起了大門。

他絕望的喊著」open the door」。門外有他的母親,有他的自由,有他的理想啊……青年時,他想建立自己的國家,卻被日本利用,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政權,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成為了民族的罪人。當染上毒癮的婉容被日本人帶出總督府時,他在雪地上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愛的女人已經不重要,卻是那個愛他的,唯一的,僅有的,所有的。同樣,朱紅偉岸的門又一次緊閉,「open the door」他一個人喃喃著。中年之後,他以為自己是一個罪犯,以為難逃一死而割脈,卻又重獲自由,柳暗花明。一次又一次,命運戲弄著溥儀。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溥儀的一生,被歷史牽絆著的,就是這個萬年皇帝。CCTV6的主持人在影片結束後對《末代皇帝》有一段總結性的話,大概內容是這樣的:當他想回家時,他被關在如牢籠的皇宮中;當他已習慣這種生活時,卻被強行逐出;當他不懂是非時,他當上皇帝,整日無所事事;當他想做個好皇帝時,關東軍卻野蠻粗暴地壓迫他;當他渴望外面的世界時,森嚴戒備的宮門擋住了一顆蓬勃向上的心;當他沒有自理能力時,卻要做一個凡人去生活。命運多麼會嘲弄人啊!

我們總以為我們知道了歷史事實,是我們創造了歷史。其實,歷史背後有那麼多的真相識我們所不知道的。沒看《末代皇帝》以前,我也很鄙視溥儀。我認為他是一個賣國賊,怕死鬼。可是看了之後,我深深的觸動了。溥儀投靠日本人,是因為國民黨背信棄義地掘了滿洲的皇陵,慈禧的屍體被撕成幾塊,脖子上的項鍊做了宋美齡的結婚禮物。而他的決定背後,是日軍哈爾濱的細菌試驗廠。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監獄中的溥儀,看著記錄片,驚愕的緩緩站起。溥儀在滿洲,也是堅決的回絕過日本人的無理要求,他在國會上憤怒的說,滿洲國和日本一樣是平等的,只是沒人聽他,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知道的,永遠只是事實,而不是真相。溥儀只是歷史進步的一個小小的犧牲品而已。如果沒有了溥儀,歷史上也會有另一個「溥儀」將其代替。從來都是歷史創造了英雄,同樣,也是歷史創造了溥儀。我們同情溥儀的同時,更多的是那個時代的無奈。

末代皇帝讀後感(三)

《末代皇帝》創造了中國影視歷史上的好幾個第一: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資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場移除護欄的取景,後來鄭少秋的《戲說乾隆》中,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乾隆身後的太和殿正門被鐵欄擋住。貝托魯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講述中國的故事。而且,這是關於中國的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金獎。許出於對於大師的尊敬,中國人第一次沒有對電影內容做出任何限制。

或許,是貝托魯奇的義大利共產黨員的身份幫助了他?

這部電影長達2小時35分鐘。()

溥儀這個人,很難簡單地用好壞來定論。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為擁有一切。但是民國政府和日本人用洋槍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歷史上,他是個罕見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經三次稱帝:滿清的末代皇帝,張勳復辟時稱帝,「滿洲國」稱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國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投降。總體來說,溥儀可看作是一個沒什麼能量,也沒有個準確想法的人,或者說就是一個庸人,有點無知。不錯,他也曾想做一番大事,例如投靠日本,以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仇,但是他自身沒有能力,那些接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這樣看來,說溥儀是一等戰犯還真是高抬他了。他是一個王朝的犧牲品。王朝到了結局,總會有人不自主地被推上第一線,以粉身碎骨的方式維持它最後的尊嚴。

回到電影上來。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導演以全新的視角,在兩個多小時中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在電影中,溥儀不再是我們一直理解的那個罪人,而是一個無知、本性中還有一絲善良的庸人。歷史狂潮將他捲來捲去,他無能為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