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一)
在暑假讀書活動中,我選了黃燕編著的《中國教師缺什麼》和我縣自編的《且行且思》來讀。當把這本書放在桌子上同仁們,看著標題發表議論:中國教師缺什麼?最缺的是錢,隨著經濟高速發展錢不值錢,教師那點工資的確顯得有些羞澀,致使心態不好進取心差的教師出現了消極情況,缺乏了當年的激情、缺乏了工作動力,缺乏了創造,當和尚就要撞撞鐘。大家聽到這裡可能覺得有些俗,就知道錢,我這裡提到讀書前的調侃,的確當今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我們姑且先放下這一話題,我的理解是教師這一舒適群體不要再被人弱勢,解決此問題是根本改變知道,究竟怎麼解決---需要我們大家探討,希望上級關懷。
仔細想,什麼原因導致教師成為弱勢群體呢?我們靜心帶著「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我看完了全書。真如序言中所說: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著現實關懷的書。這還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本書以師缺乏愛、缺乏服務意識、缺乏生命意識與等待意識(畢竟很多同仁已經等了十幾個年頭,哎人生燦爛的時光又有幾個十幾年)、缺乏理想與激情、缺乏創造、缺乏健康與關懷等幾部分進行敘說,在打動人的心靈的同時,喚起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思考,從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動。曾經我們一大幫子人極其認真地圍在一起討論:中國教師最缺什麼?中國教師缺乏的東西也許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學缺幽默,知識缺更新,對學生缺愛心,對未來缺希望,對現狀缺熱情,被社會缺尊重,被家長缺理解,被學生缺認同……
我覺得書中這些問題的存在並不是沒有辦法改變,只是,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在當前的教學生活中,其實我們眾多的老師都在努力地工作著。我覺得我們老師大多具有愛心、有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只不過很多時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學,我覺得我們老師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別是我們的課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們所忽視、甚至認為是一種課堂「浪費」的「等待」,有時也能提高課堂效率。所以我認為我們先要「在課堂中學會等待」。
首先,「等待」給思考以時間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對學生起作用的課,應該是 「不溫不火」的課,整個課堂里思維暗暗涌動。思維的引發者是教師,而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活動與評價可讓思維活躍。正因為如此,課堂中需要 「等待」,這種「等待」能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充分地思考問題的本質。有時我們發現,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馬上要求學生作答,由於問題本身或學生的學力水平等原因,學生在沒有作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基本上是答非所問或啞口無言。這樣的問題再精彩、再切合課堂教學,也是無效的問題。所以,在一個問題提出後,教師要綜合觀察課堂中學生的思維狀態,並對此作出判斷——是有意繼續「等待」,還是給予適當 「提示」,從而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引導與分析。
其次,「等待」給監督以方式
在課堂上,當我們發現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可走到該生身邊,並且停止講解。此時,教師「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語言的監督更有效,學生往往能從教師的「等待」中醒悟過來,從而迅速地調整學習狀態。
最後,「等待」給尊重以橋樑
當一位學生因為特殊原因還沒有準備好上課用的學習用品,這時,我們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給該生以適當的「壓力」,使他知道教師在「等待」他快速準備好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也是對該生一種無形的尊重,即教師的課堂教學是面向全體的,不容許有一個學生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進入學習狀態,致使該生有掉隊的可能。
讓我們學會等待,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根據教學實際以及書中提到的案例,我有幾點體會:一、教師缺乏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態度決定命運。
事實上,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孩子長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長得難看些;有的孩子比較聰明,有的孩子比較愚鈍等。如果教師不能正視這些差異,不能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看待,那麼,對學生的愛,對學生的尊重、寬容、平等以及服務意識,更是「空中樓閣」。
記得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講過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後,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但兩種人都感到不快樂。先吃最好的人認為他的每一顆葡萄越來越差,第二種人認為它每吃一顆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壞的。
原因在於,第一種人只有回憶,它常用以前的東西來衡量現在,所以不快樂,第二種人剛好與之相反,同樣不快樂。
為什麼不這樣想,我已經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麼好後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為什麼不開心呢?
這其實就是生活態度的問題。我們教師一定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聽老教師談到,那些成績不怎麼樣的,畢業後反而跟老師很親,常到學校來看望母校老師,在街上遇到也很熱情,尊敬老師;而那些成績優異,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學生卻「人間蒸發」了。
因此,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缺乏良好的校園氛圍及名師的引領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名校,今年出一個特級教師,過幾年又出兩個特級教師。同樣是師範院校畢業生,在大學的學習成績、能力、素質都差不多,但因為工作的學校不同,他們的成長及成才速度各不相同。我覺得這一方面取決於他們自身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則是學校良好的校園氛圍及名師的引領,哪怕是不同學科的,名師的敬業精神,鑽研精神,創造意識,也會深深打動和影響周圍的老師。
長此以往,名師名校現象愈演愈烈,讓人歡喜讓人憂!三、缺乏領導的肯定與賞識
曾看到有一位教育博士曾在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開始時,博士讓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一百五十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讓你們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成績。」
三位老師都高興地表示一定盡力。校長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了。
一年之後,這三個班的學生成績果然排在整個學區的前列。這時,校長告訴了老師們真相:這些學生並不是刻意挑選出的最優秀的學生,只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最普通的學生。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這時,校長又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也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普通老師罷了。
這個結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因為這三位教師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並且學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對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
由此,不難看出,教師能夠積極地工作並對工作產生興趣,是靠領導的智慧。
在現實工作中,領導經常從橫向比較和考察教師的能力、水平,很少從縱向比較,使許多暫時處於落後的教師始終找不到信心和動力。
我覺得領導對每位教師的肯定和賞識,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是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缺乏被理解
當然對於被家長缺理解,被學生缺認同等觀點我也是比較認同的,如何被別人所接受和理解,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只有做到家校的良好溝通才能更好的作好學生的教育工作。
當然教育生活世界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去思考。本書作者就是這樣的有心人。關注所熱愛的教育界,思考著她所看到、所聽到的現象,深入到"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思考與追問。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二)
最近有幸拜讀了黃燕編寫的《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書中並不是以大深理論來闡述教師偉大,也沒有誇大教師角色的優越性,而是以一些鮮活的案例為載體,反思教師身上所缺少的品質和外界給予的不足,對於其中的觀點:做人缺信心,教學缺幽默,知識缺更新,對學生缺愛心,對未來缺希望,對現狀缺熱情,被社會缺尊重,被家長缺理解,被學生缺認同……回頭思考一下,真的感觸頗深。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寫在紙上的愛,一個早上就可以讀完;說在嘴上的愛,一轉身就能忘記;而唯有老師和母親的愛是寫在大地和天空,永遠和永藏在心底的。世人給了我們教師天大的厚愛,但我們對學生的尊重程度優勢如何呢?在現如今的教育改革的大形勢下,特別是在我們義務教育階段,我們的教學任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升學而進行的,由於對基礎教育實踐中的認識存在狹隘性和短期化,學校開設的的科目,往往是那些要考、知識性強的如語文、數學、外語等或是當前社會重視的計算機等,而漸漸丟失了中小學生教育的根本和長遠任務,從而引起了兒童厭學逃學等現象,使得教師不尊重、不愛護兒童的現象不斷發生。但是教學過程不是簡單的理性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應更多的是師生的感情交流的過程,師生間良好的情感關係直接影響到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學生因為老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而喪失對學習的信心乃至影響到它的一生,就是這一句話我們應該如何去說出,如何表達會讓學生樂意接受,還順便給學生精神上一定的安慰和鼓勵呢?看似非常簡單和不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其中的重要性每位教師應該都明白,但又有多少老師能夠時刻記住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呢?因此我們作為老師,一定要做到:別讓自己一句隨意的批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再者是我們對待學生是否寬容和平等。由於人的發展速度的差異,同一生理年齡階段的兒童在身心發展上存在不小的跨度,但是學校要通過統一課程、統一教學、統一標準來使大多數學生獲得和掌握各種技能,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我們教師採用的是高度集中統一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而學生的差異往往被我們忽視,反映在學習效果上就出現了我們常說的「不同等次的學生」,在教學上我們教師對待所謂的「不同等次的學生」存在不同的待遇,結局就是「等次高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好,而「等次低的學生」則越來越差。這樣的教學效果和最終後果於我們的最初目標和目的就出現了很大的反差,最初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的目標就得不到實現,這也是社會和家長不願也是不想看到的結局。因此我們老師在學校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和清新的文化氛圍,少一些強制的紀律和苛刻的規訓,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的個性自由全面發展,因為每個學生本身都是獨特的存在,而不是「半成品」,更不是「次品」,人人都想被欣賞,而不是被雕塑、被打壓。因此,對待學生,有時候給他一份寬容,也許會給他一片蔚藍的天空,他們才會在這片天空下愉快的學習生活。
在平等對待學生方面,我們每位教師都很有發言權,對待每位所謂的差生時,有多少老師能夠像對待我們的得意弟子那樣和藹呢?當然,老師的精力不可能非常平均的分布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但是我們很多老師對待差生的待遇差距太大了,有些過於懸殊:尖子生們每天被各科老師多次提問,而那些差生們呢卻每日無人問津,更有甚者,為了提高升學率或是為了提高成績,對於那些差生採取各種措施,例如考試時不叫參加,或者乾脆叫他們回家待命等等,而造成的後果就是有更多的學生走上了不該去的道路,在這其中我們老師應付有多大的責任,相信每位老師都是不言而知了。
每位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由衷的發自內心深處的的關愛,它是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的珍視,對學生的關懷,它應蘊含著對弱者、落後者的同情,對過錯與錯誤的寬容,只要我們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用心與他們交流,我們一定會創造出美好的未來的。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三)
看了《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很受啟發,也很有同感,也有著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中國教師最缺什麼?中國教師缺乏的東西也許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學缺幽默,知識缺更新,對學生缺愛心,對未來缺希望,對現狀缺熱情,被社會缺尊重,被家長缺理解,被學生缺認同……
我認為中國的教師絕不缺乏愛,只不過各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教師深信「嚴是愛、松是害」的道理。在平時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十分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對於違反校紀校規的行為絕不姑息。只不過在批評的細節方面不太注意。如:對於少數極不遵守紀律的學生的批評教育,不太注意場合,當著許多學生的面來指責,沒有絲毫考慮到該生的感受:在同學面前丟面子。但反過來想想,這些學生平時都是些極調皮搗蛋者,老師不想因為該生而影響到其他一大片學生的行為舉止。從某方面講,老師的這種教育方式也屬無難奈之舉。有的教師(特別是新教師)想採用理論上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學生,但實際卻是另外一種情況。對於學生的一些環的行為習慣過於寬容,只是採用耐心說服的方式,而不是嚴厲制止。表面上看尊重學生,但教師的威信正在逐漸消失。長此以往下去,學生就會變得無法無天,課堂就會亂作一團。對於這樣的愛,我把它稱為溺愛。我以前採用過這種愛的教育方式,但流下了太多的遺憾。這種愛的危害極大,它打亂了平時的教學秩序,沒有以鐵的紀律、規則來約束學生的行為。這是一種以犧牲大多數學生的利益為代價的。
我們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問題,創造良好的環境。學生的心理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社會各個方面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自身應重視與研究教師的心理問題,開展教師心理諮詢活動,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增強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時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師消極心理的輔導,讓教師對工作保持永久的熱情和持久的勝任工作的愉悅心理,讓教師能帶著良好的情緒投入工作,進入課堂。
新課程改革中,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上都作了較大的調整。但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考、高考制度沒變。這一指揮棒依然懸在空中,給許多老師以窒息的感覺。不管你進行何種教學改革,最終還是以升學率來衡量你的教學質量。這無形中給教師加大了壓力。不可避免,教師的教學重點最終還是在分數上。對於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只能流於形式。只要成績不行,你這個學生就什麼都不行。()
當然教育生活世界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去思考。本書作者就是這樣的有心人。關注所熱愛的教育界,思考著她所看到、所聽到的現象,深入到"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思考與追問。 「教師是靈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別人的靈魂前,教師必須讓自己的靈魂在現實的面前保持冷靜與恬淡,他必須不斷的「塑造」與「加固」自己的靈魂。」這是摘自《中國教師缺什麼》書裡面的一句話。本意是想對照著反思我們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在批判教育如何失敗。中國教師缺什麼,難道真的缺乏愛?缺乏服務意識?缺乏生命意識等待意識?缺乏激情與理想?缺乏創造?缺乏健康與關懷?我不願意承認這是真的,而且這根本就不是真的,誰敢說中國的教師缺這些呢?有也只是極個別人,而我敢說我們大部分的教師都是很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