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傳記讀後感(一)
《梁啓超傳》是梁啓超的學生吳其昌的絕筆之作,雖只有短短五萬言,卻繼承了梁文「筆鋒常帶感情」的特點,飽含著深沉的家國之痛,因此有字字讀來皆是血的感覺。作者運用史家之筆法,將乃師的生平置於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背景之中來寫,深刻展現了梁啓超的覺醒與奮鬥、抗爭與失敗,於情於理,入木三分。
梁啓超所生於的時代,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世,內憂外患,亂象畢現,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墮入地獄的底層」。然而最可悲的還不在此,而在於當時道德的墮落、思想的顛倒和民智的固陋,墮入地獄的底層而不自知,「哀莫大於心死」!梁氏師從康有為,率先睜開了眼睛,為挽狂瀾於既倒,發動戊戌變法,創學會,辦報紙,達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頂峰。然而,誠如梁氏後來所言,「戊戌維新之可貴,在精神耳」,戊戌變法是次很不徹底的改革,依靠的是絕無寸柄的光緒帝,方行百日,即為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所扼殺。「我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全書在此慷慨悲歌之中戛然而止,餘音裊裊,斷人肝腸。
我比梁啓超晚生百餘年,時代環境已大不相同。然而,穿越百年的風塵,讀其傳其文,思其人其事,反躬自問,我依然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從十歲開始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如今又被保研到了新聞傳播學院,恐怕此生是要做個報人了。可看看我平時寫的都是些什麼樣的文章呢?不過是些小悲小喜、小情小調,風-花雪月,歌舞昇平。我爺爺曾對我作一評語「高樓上的小姐」,如今想來,可謂一針見血。再看看網路上都流行些什麼樣的文章呢?依然是風-花雪月、歌舞昇平,有時甚至還等而下之,庸俗性新聞、娛樂性新聞泛濫成災。那麼,這個社會真的太平無事到了唯有歌靡靡之音的地步了麼?非也,看看鄧玉嬌刺官案,看看河南民工開胸驗肺事件,就知道了。這個社會,比起梁氏當年所處的,自然要文明、要繁盛得多,可依然存在著不公與不善。為糾正這些不公,懲治這些不善而發出不平之鳴的人,依然有可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在風險面前,很多人望而卻步了,因此這些人的數量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並不多。但是社會的文明進步少不了這些人的大聲疾呼,他們被冠以一個崇高的名字,叫「社會的良心」。我為我柔弱的文字而感到自責,我為我狹窄的視野而感到慚愧,我想要加入他們,可路還很長。
梁啓超赴湯蹈火以救國難、殫精竭慮以啟民智的精神,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落後。「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梁啓超是清末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也是提倡詩界、小說界革命的新文化傳播者。戊戌變法失敗後,他逃亡日本,雖曾和孫中山聯繫商議合作,但終於為其師康有為所掣,做了保皇黨。辛亥革命之後,他謀位於軍閥,站在反動派的方面,反對革命,晚年猶反對共-產-黨。對於他在政治上的反動觀點、反動行為,毫無疑問,是應該批判的。
梁啓超傳記讀後感(二)
這本書基於梁啓超生平的書信史料,以梁啓超與康有為、袁世凱、孫中山等人的交往橫向鋪展開來,較為客觀地展示了晚清民國大變局中一代知識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艱難求索的歷程。
對於青年讀書人而言,我們尤其需要注意梁啓超在紛雜的世事中,如何培養和保持爛漫向榮、元氣淋漓的氣象,樹立「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我們也應該留意作為教育家的梁啓超,用什麼樣的妙言要道培育出滿門俊秀的教育碩果;我們還可以學習如何將閱讀、寫作、經緯世事合而為一,讓筆力成為有益社會的感召力。()
我們還可以隨著梁啓超的視角重新審視古典古舊,思索如何在未來的世界謀求東方「精神」與西方「知識」、中國國民性格與西方政治模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