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世界大戰讀後感(一)
實話,當我在書店第一次見到這本書時,只是被一種莫明的想要了解二戰的欲望所痲醉,所吸引,至於是否能讀完這本72 萬字的巨作,我連想都沒想,但當我仔細地看了第一章之後,我知道,我已無法擺脫這本書的魔力,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無與倫比的軍事知識,一本迄今為止描寫二戰史最好的書——倫敦時報
這是英國倫敦時報給這本書的評論,是的,作為英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戰略學家,李德·哈特憑藉著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當事人的訪談記錄,用了22 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巨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也是李德的遺作,但他並未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與1970 年1 月逝世。但這本書卻絲毫沒有受影響,出版後便風靡全球,受到了讀者的好評,被評為二戰戰史的權威性著作。
當然,一本好書,只靠這些還是不夠的,當你真正打開書並閱讀它時,才能發現它的魅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這本書內容嚴謹而不死板,作者用高超的筆下技術向我們展現了一幅精彩激烈的戰爭,從戰略的方向、方法、過程、結果以及勝利與失敗的原因都進行了深度剖析,使複雜的戰爭的關係在他的解說下漸漸明朗,也讓我漸漸了解了二戰。
雖然作者李德是英國人,在當時屬於盟軍勢力,但這本書卻絕沒有一點偏向,英國做錯的地方他就大膽指出,而納粹做對的事或正確的戰略思想他也毫不避諱的進行讚揚。這讓這本書更加的公正,客觀。所以鳳凰衛視評論員曹景行就評論道:「這是(一本)看了會說『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的書」。
二戰,這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及財產損失數最大的一場戰爭,有很多事值得我們去思考,如果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這本書便是你的梳子,好好利用它吧,讓它幫你見往知今,在生活中更順利的邁過一個個坎。
第2次世界大戰讀後感(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時間是在1939年的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時間是在1945年的9月2日,對戰雙方是德國、義大利、日本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組成的一方,以及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你知道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可是牽扯到了五大洲(這五大洲分別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北美洲)所以說它的影響範圍很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場分為西、東兩大戰場,也就是指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目前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對當時整個世界有很大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大約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被捲入這場殘酷的戰爭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區域面積可以達到2200萬平方千米。在這場戰爭中軍民共傷亡達到7000餘萬人那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整整多了500萬人,而同盟國的軍民傷亡達到了6101萬人以上,軸心國的軍民傷亡達到了1200萬人以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差不多損失5萬多億美元之多。在給這場戰爭中的有些人民損失巨大甚至付出了生命。
幸運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中國、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霸世界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的全球戰爭,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的參戰兵力達到了17億人,(差不多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
在這場戰爭中的著名戰役有很多比如說外國的偷襲珍珠港(日本,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進一步擴大),中途島海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史達林格勒戰役(蘇德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役的轉折點),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中最大的坦克戰也是蘇德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柏林戰役(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不列顛空戰」(德軍遭到開戰以來第一次重大失敗,是時間最長規橫最大的空戰),中國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的攻勢),台兒莊大捷(是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一個大勝仗,是中國國民黨將領李宗仁指揮取得),「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訊號),平型關大捷(取得抗戰以來第一次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八路軍115師取得),以上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著名戰役。這些著名戰役有好多都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它們也許就沒有今天的我們。我在這裡深深哀到,我們應該感激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讓我想起了一首歌追夢赤子心。
第2次世界大戰讀後感(三)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本書,對我有記憶猶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戰起因,終究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採取的「自救」行為。為了自己「發展」下去,他們不惜一切地發動戰爭。
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那麼殘酷:淚水、飢餓、鮮血、犧牲,我們對戰爭充滿恐懼。無論是希特勒的鐵蹄,還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戰爭帶來的都是巨大損失。
不可否認,戰爭對於科學的某個方面的發展,的確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核子彈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明出來,二戰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因此對戰爭持有肯定的態度。大量青壯年走向了戰場,從事生產活動的人越來越少;科學家們正忙於研究殺人武器,平時為生產服務的各種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廠在生產軍事用品,日用品日漸缺乏。戰爭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後面,眾多的不良因素日積月累,必然導致人民的不滿,就算法西斯政府還想繼續打下去,廣大受害民眾勢必會奮起反抗。()
二戰過後,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戰爭結束的六十多年間,中國的崛起,歐洲的飛速發展與日本經濟的騰飛,都漸漸讓人們明白:只有擁有和平,才能持續的發展。
的確,在抹去戰爭的陰影后,人們的生活漸漸步入正軌,在和平環境中,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來;大家放下了高懸者得心,又重新到生產當中,軍隊開始大規模的裁軍,不僅為生產活動增加了新的勞動力,還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軍事開支;科學家重新開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課題,加快了新技術、新材料的發明與套用;就連國與國之間也不再是敵對關係,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夥伴」與「戰略夥伴」。於是這個世界有了一個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時期也會有一些阻礙發展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和平對於發展的決定性意義。可以這樣說:戰爭也許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而和平卻可以讓社會全面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兩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發展,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們就會擁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