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的讀後感(一)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嘆,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鍾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於他,我更深的感觸應該說是同情。錢鍾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抱著無奈的心情,他一頭鑽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裡。在婚姻的圍城裡,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註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並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裡,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後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後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淨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於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鬥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裡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築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並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己的心態處於圍城中呢?
讀圍城的讀後感(二)
圍城讀後讓人吃驚的是它對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圍城」取自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事業,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
書中方鴻漸陷入與多位女子的感情糾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難以進展,想要擺脫,卻又難以自拔。這座感情的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心嚮往之,走進之後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閭大學又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利益糾紛,令方鴻漸無所適從。但當他離開那裡,卻要面對家庭、事業的社會大圍城,讓他更加難以忍受。他極力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負重。總之,每個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
諷刺人生的醜態,魯迅也是高手。魯迅的風格像一把鋒利的匕首,一刺見血;錢鍾書的風格像灸針,輕鬆行進,讓你感到舒暢,不知不覺中手到病除。兩者異曲同工。
《圍城》的語言幽默風趣,充滿智慧。例如:在諷刺社會的貧富分化,人心冷漠時是這樣寫的「因為窮人只在大街鬧市行乞,不會到財主的幽靜住宅區去,只會跟著步行的人要錢,財主坐的流線型汽車是趕不上的。貧民區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癬。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幾乎天天發生。有志之士被壓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線,向地下發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陰毒曖昧的人形爬蟲,攀附了他們自增聲價。鼓吹中日和平的報紙每天發表新參加的同志名單,而這些「和姦」往往同時在另外的報紙上聲明不問政治。」
在寫蘇小姐的相貌時說「她長得婉約如宋詞」比喻按理應該是以形象做喻體,而這裡卻用抽象的宋詞來描摹人物的形象,展示出特有的一種魅力風韻。不得不佩服他對比喻的理解的精深,他的語言的創造力,和源自於骨髓的機智、風趣。
特別是描寫鮑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笑的背後,實際上是在諷刺鮑小姐的不學無術。
作家的創作,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書就是人,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探知作者的性情,思想,精神。圍城中,對社會現象諷刺針砭較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高的境界。從另一方面看,也說明他有一顆大愛之心。恨得越深,愛得越切。對現實人生的不滿,更能表現出對社會殷切的期待。
《圍城》是本深入人心的好書,因為時至今天它對我們仍有借鑑意義。當代社會,競爭激烈:職場、商場、官場處處都是圍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是普遍的狀況。有的人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好,跳槽成癮。總是在怪圈中循環,長此就會深感苦悶。而這一切,都被錢鍾書收在八十年前的這部書中,他以智慧的筆觸,指出人類的弱點,讓我們反觀自省,獲得生命的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說,好書能夠度人,好書的作者就是佛陀。
毫無疑問《圍城》的創作是非常成功的。書評家夏玉清說「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這樣的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值得慶幸,在可貴的暑假裡能讀到這樣一部啟迪心智的好書。
讀圍城的讀後感(三)
很早以前就讀過《圍城》,寒假重溫經典,最熟悉的還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醜惡、虛榮。如:「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只要這個世界有群體的存在,只要這個社會對於利益、名譽、愛情等意識和觀念,我們的身邊便有一道無形的圍城,我們就不得不在這樣的一座圍城中好好的生存下去,並且要活得精彩。倘若一心想掙脫、跳出圍城的束縛,到最後就會發現跳出圍牆又給自己建起了一道新的圍牆,在血淋淋的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就在原本的圍城做著最無用的掙扎,並且身邊還有一群幾乎和自己一樣的人。因而,在我看來,與其在其中煎熬,還不如在靜靜的享受生活。就如佛語「山不動,而是人心在動」一般。()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圍城,那我們就知足長樂,好好珍惜眼前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