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課堂密碼讀後感

課堂密碼讀後感(一)

今年暑假,讀了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周彬著的《課堂密碼:對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一書,假期中靜下心來讀了讀,該書分為五個部分,即: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這本書很有條理,系統性很強。隨手又翻到書中某一頁,語言很平實,沒有讓人感覺深邃的理論,和我們平時的教學隨筆差不多。這本書如同工作中的導師,引領我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課堂時,才可能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課堂中獲得成績。」我們每天都在喊」「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大家也都在努力做,可是效果並不是很好,我們每天在忙碌中度過,早上進教室指導早讀,收作業,批改作業,督促改錯,輔導學生;我們每天在抱怨中生活,抱怨學生這個題講了好幾遍,學生依然出錯。抱怨班上總是那幾個調皮的學生讓你不省心。我們每天都在責怪自己,每天都在勤奮地工作,但是一件事都沒有做好。

我捧著《課堂密碼》坐在桌前,靜心地品味「密碼」的滋味,不由地在得到美美的享受同時,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感到了隱隱的陣痛,又仿佛給予我的困惑以答案,讓我毫無選擇地細細盤點著自己走進課堂的點滴收穫。當看到周彬博士觀點時,有一種被感動的感覺,特別是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問題也都是走進課堂時看到聽到的,看到周彬博士分析得那麼透徹,我自己也收穫頗多、感悟不少。

為何教師總是忙而無功?周博士在書中告訴我們,要「打造有效課堂」。什麼叫課堂教學?什麼叫「有效課堂」?仿佛沒有比考試更直接、更權威、更有說服力的。作者對考試前師生既緊張又忙碌的日子描寫讓人不免一笑:用忙碌來痳痺自己的神經,減輕緊張感。教師生怕還有什麼知識點沒有講給學生聽,學生生怕還有什麼知識點沒有掌握,大家都在過著查漏補缺的生活。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識點,學生自己也是如此。可是,教師與學生呈現出來的疲態、顯現出來的茫然,很難讓人相信這支疲憊之師能夠在高考或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績。確實,幾乎所有的教師都知道:在學生前期的學習中,儲存知識的能力肯定比提取知識的能力更重要;但在後期的學習中,提取知識的能力就顯得更有價值了。當然,只是根據學習的階段來區分知識的儲存與提取哪個更有價值,既不科學也不全面,因為不管是知識的儲存還是知識的提取,都是貫穿於學習、教學的整個過程的。

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公式:「成績競賽=專業競爭+時間競爭」。在教育理論上,良好的教學業績至少要三個要素——教師是的教學專業水平、教師的投入程度和教學工作環境,其中教學的專業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是,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尤其是教師間的教學競爭中,這個結論就不那麼準確了。在一個學校中,教學的工作環境可以不予考慮,所以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教師投入的時間就是考察一名教師的教學成績好壞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對於一名教師的專業化素質是比較固定的,就像是一個人的智商和體質往往是天生的,雖然可以改變,但是改變的成本非常的大,過程也很長,為了達到快速提高成績的辦法目的,很多老師就不得不在時間上打主意。

對於很多事情「笨鳥先飛、勤奮、忙碌」都是褒義,但是對於教師來說怎麼能高效的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第一,在教學上,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能力,這樣就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仔細研讀把握教材,備課時不斷提升自己對課堂的預見能力,設計生動有效地活動課堂,提高課堂效率,真正的給學生們帶來他們喜歡和需要的知識。這個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與不斷地學習、思考和嚴格要自我要求,這也是提升教師專業化素質最好加以改變的一條。

第二,在自身素質提高方面,教師的個人素質是決定教學專業水平的關鍵,像是專業知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的思想都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條件。像是語言表達能力和思想都是與生俱來的,要想改變非常的難,需要堅持不斷的努力和實踐。所以不斷地學習,給自己充電,不斷為自我實現而努力。

第三,在時間分配方面,教師的工作瑣碎而繁雜,但就是在一樣的工作強度下,還是經常看到很多教師不會占用學生的課下時間、利用課間時間充分的運動、課下進行午休,並且他們也不把工作帶回家中,一樣可以把工作完成的很出色。他們怎麼做到的?秘訣就是合理分配時間:由於課前備課十分精細,學生們能夠當堂達成學習任務,課下基本不用找學生輔導;合理制定計畫,按部就班的完成一項項工作;不拖拖拉拉,把工作趕到前面做。每當自己撓頭於眼前大把的工作而猶豫先完成哪項的時候,別人早已進行一半了。做到合理計畫工作時間,不僅有利於自己的工作,對於身體和心情也是一樣有利的。

課堂密碼讀後感(二)

近段時間一直在看教育學博士周彬先生的作品《課堂密碼》一書,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題」;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

正如書中所說的,對待課堂,現在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率」。正是這句話,成為不少老師不懈努力的動機。我們國小每節課又是40分鐘,我們在靜下心來想這句話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在實踐這句話的時候,會不會忽略學科的整體性呢?上好了每一堂課是不是就意味著孩子就能夠學好這個學科。往往效果並不會有我們教師預期的那麼好。所以如何處理好課題和學科的關係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的課堂時,才肯呢過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的課堂中獲得成績。」基本上所有的老師都是抓緊課堂上的40分鐘時間,每天都為孩子們的學業而努力中,但是讀到這裡,我才明白孩子們的成績並不是老師在努力就能夠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需要用到的。書中提到,因材施教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潛力與學習現狀;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掌握的學生信息為原則,而不受其他原則的干擾。這兩點對於我們來說是比較難實現的,我們不能與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就連上課的時間也只有每次40分鐘時間,在課堂上也有每天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同樣的內容也許大多數的孩子可以掌握,但對於個別孩子來說還是會有困難的,但是作為老師,我們也只能努力的拉著孩子繼續學習。正如書中所說,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理想,但越是美麗,對孕育它的條件就越苛刻。

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

文中提出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並不是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而是看課堂教學產生的學習結果如何。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麼豐富多彩,多麼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麼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麼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於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細細品味,書中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們去慢慢深思,慢慢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許我們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的,但是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我們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在引領。

課堂密碼讀後感(三)

「密碼」,本身就是一個激發人們好奇心的辭彙,看到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周彬的《課堂密碼》一書,不由得就隨手翻了翻目錄,書中闡述了作者關於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共分為五輯,分別闡述了「打造有效的課堂」、「營造有趣的課堂」、「塑造有序的課堂」、「課堂中的學生」以及「課堂中的教師」。能讓自己的課堂兼顧「有效、有趣、有序」,這不正是每個教師所夢寐以求的嗎?難道書中真的有這樣的密訣?於是,帶著疑問和期待,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文中提出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並不是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而是看課堂教學產生的學習結果如何。這一點我很贊同。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麼豐富多彩,多麼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麼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麼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於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作為一門學科,語文課與其它課程教學一樣,也有其固定的教學內容和一定的教學方法。但作為語文課又不同於其它課程教學,它具有更廣泛的活動空間和獨特的教學方式。在平時的語文課實踐與同事們的交流學習中,我認識到把「教」與「玩」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愛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他們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常常以直接興趣為動力。因此,小學生的情趣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從學生的情趣特點出發,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寓教於樂,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其次,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能力和套用能力都比較差,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教師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卻似懂非懂的情況,這就說明教學只強調「教」是不夠的,還必須同「玩」結合起來,通過做遊戲等趣味活動來啟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做到潛移默化。 通過教與玩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其實踐效果是明顯的,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了語文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實現了教者與學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鳴。其次,為課堂教學營造了一個比較自由、民主的寬鬆環境,促進學生個人性格氣質的發展。

讀完這本書,使的感觸最深的是:一堂好課,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還必須有高度的趣味性,書中寫道:「真正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並不是教師個人的精彩課堂,也不是學生個人習得學科知識的課堂,而是教師與學生藉助課堂教學這一活動與平台,在教師的精彩教學之中,在學生學科知識的習得過程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與知識共享的樂趣的課堂。」是的,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才是精彩的課,知識的傳承過程不應是死板的,而應是在人與人之間靈動地流傳,充滿著溫情和欣喜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