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八百字讀後感(一)
看《三重門》仿佛在回憶過去,而讀主人公林雨翔的故事就有對看鏡子照的感覺。
正如後記中寫的:這就是生活。的確,本書寫的都是大實話,出自肺腑之言,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表露出的是少年的狂傲,青春的不羈。也許這是一個典型得到心理年齡,十來歲的少年處在一個不安分的年齡,愛表現,愛出風頭,有一定的才華與能力,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讚美,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林雨翔想樹立的是一個獨立完全的自己。對於賞識自己而自己不喜歡的老師,為了達到某些目的,仍會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在今人看來這不能算作無情,且美其名曰「現實」。
與我們這些同齡人相處,父母們扮演的上一支配者與被支配的角色。我們的飲食起居都是父母包辦。為了我們,父母寧可自己少用一點也不會讓我們比別人差。這在無形中給我們造成了壓力,使得我們被「逼」著學習,其實關心、理解並不是父母單方面的「必要條件」,而是親子間互相的「重要條件」。看看兩鬢斑白的父母,受著充滿期盼的眼光,一種肩負重任的感覺自心頭由然而升,於是硬著頭皮勉強往書堆里鑽。最終,在無奈之餘偶然的發洩竟被說成任性;一階段的失敗被認為是不求上進,貪玩,父母對女兒的言行表現有最後的裁判權。反之,一個家庭的喜樂也受我們的支配,女兒考上重點大學,全家津津樂道喜上眉梢。更有勝者,一家三口今天「新馬泰」明日「港澳台」。如果孩子高考落榜,那麼家中立刻變得死氣沉沉,靜若無人,有時還有吵架聲傳出;學習考試期間家長陪讀陪夜是普通現象。可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用心我們永遠也不會理解,更不會接受。
孩子的無奈,父母的期待,老師的苦衷。你可以對當今的教育制度抱怨,但不應指責。或許現在的你正如那個林雨翔。《三重門》沒有結束,林雨翔只是在十字路口發獃,不知道結尾應是什麼。到此,小說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自己的道路上繼續走著。作者也希望各位能繼續。無論發生什麼事告訴自己:我是天上的星宿,總是發光的。
高中生八百字讀後感(二)
親情是上帝給予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安慰,無論他是普通人還是擁有任何背景的人,是好人還是壞蛋,心中永遠也不會忘記的就是父母給予的愛了。當我讀了這本書後心中大有感觸,不知道是不是平時的時候過於任性,只要讀到了有關父愛或母愛的語句心裡便有些心酸了。
如果你認為冰心小時候很調皮的話,那你就錯了!其實,我以前也是認為她和我一樣,但是,當我讀完了導言才知道是我理解錯了。在冰心的筆下,母愛是最值得讚頌的博大無私,至高無上的人類情感,它是生命的源泉,美的極致和人生的港灣。她曾經在《寄小讀者通訊十》中讚美道:「只有普天下的母親的愛,或隱或顯,或出或沒,不論你用斗量,用尺量,或使用心靈的度量衡來推測;我的母親對於我,你的母親對於你,他的母親和她的母親對於他和她;他們的愛是一般的長闊高深,分毫都不差減。」還有被用來引作《春水》的序詩的一手:「母親哪!這零碎的片兒,你能看一看麼?這些子,在沒有我以前已隱藏在你的心懷裡。」既可以看出冰心內在的這份深意。「母愛」早已內蘊在母親的心懷裡,我只是把它變成文字而已,這詩本就屬於母親,如今我把它呈現在母親的面前。因而在她的詩中,母親是無處不再的,無時不在的。她就象那普照和滋潤萬物生長的春光,沐浴和哺育著時間萬物萌芽,成長,開花和結果:「小小的話,也想抬起頭了,感謝春光麼?」她有時又是躲避內心風雨的巢穴或靈魂的安頓之所,將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幻滅和悲哀,消泯在母愛的懷抱里:「母親呵!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裡。」「母親呵!撇開你的,憂愁,融我沉酣在你的懷裡,只有你是我靈魂的安頓。」從這種能夠包容以前的母親博大的胸懷和愛里,作者感受到了一種偉大的力量,由此它常常把母愛提升到了祖國之愛與人類之間的愛。比如面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隔膜,以至於他人便是地獄的社會,她用愛來呼喚大家:「人類啊!相愛罷,我們都是長行的旅客,向著統一的歸宿。」只有這樣,一個理想的和諧的社會才能降臨人世。
我對於冰心幼時的經歷和她寫的詩都沖忙了好其與崇拜,不論是詩還是人都有著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他的詩歌中除了表達偉大的母愛的,還有對大自然的讚美呢!我想她也一定是把大自然當作母親一樣來寫的吧,將母愛又擴大了,將母親手中的孩子也升華為了地球村中的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類了!
高中生八百字讀後感(三)
余華得這本《活著》是經朋友介紹才知道的,但是我並沒有太上心,也沒有機會看。難得有時間品讀此書,居然吸引我一氣讀完了此書。
作者在書中以福貴地主少爺從大富敗落成一貧如洗生活經歷為主線,以其人生八劫的悲慘和其樂觀豁達形成的反差,引人深思——人為什麼活著。
少爺福貴富有時沒有得到良好得教育,一直過著生活放蕩的日子,吃喝嫖賭,嗜賭成性,父母的管教,良妻的勸說均不奏效,到輸光家業,一貧如洗時才猛然醒悟,悔時已晚。從此福貴成窮人貧民,承受起養家餬口的擔子與責任。父親氣死了,母親不堪勞苦病倒了,貧窮中的福貴在為給母親求醫的途中被國民黨抓去成壯丁。經歷了戰爭的波折,回到家時福貴的母親已去世,聰明的女兒因病已成了聾啞人。賢良的妻子支持著福貴,共同養育著一雙兒女,然而,福貴的兒子在讀五年級時為救學校校長產後大出血,奮勇獻血,居然因抽血過度而死,……然而,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過一陣子平安的日子,厄運總要降臨到福貴的頭上。給女兒找到女婿成了家,女兒卻在產後不久即離開人世,也是大出血。被困苦潦倒拖累的妻子承受了兒子、女兒早逝的痛苦後離開人世。福貴的親人只剩下女婿與外孫,愛婿又被一次劫難奪走了生命,飢餓中長大了幾歲的外孫,一次,發燒時外公買來很多豆子,難得吃飽肚子外孫的開懷痛吃,結果被豆子撐死了。
我想造化弄人,與福貴生不逢時不無關係。否則,也不至於那麼悲慘,但是也不得不嘆服作者在平鋪直抒下敘寫了那麼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來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余華的《活著》的評價,他對小說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生活,簡樸優美未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先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艾來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用。」
余華在書中說:「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民的責任。」書的最後寫道:「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時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余華用似乎沒有溫度的筆調來娓娓敘說一個家庭的平凡卻不正常的故事。
讀完此書,不禁深思,人為什麼活著?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脆弱的,為什麼活著是每個人都應當面對的問題,並且是親歷的現實問題。不少人認為活著為了享受幸福、快樂、安康、甜蜜……,為了愛情、升官、發財,當達不到時就怨天尤人,甚至喪心病狂走損人害己之路……其實《活著》引發我們為什麼活著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這是一個如此寬廣而深邃的話題,有時要用人一生的經歷才能交上完整的答卷。
死並不可怕,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是,太多的親人一次次的離去,承受一次次的打擊,確實也需要堅強的意志和正確的生命觀。福貴從物質富裕而精神空虛的紈絝子弟,變成物質上貧乏而精神豐富的明白人,從不能體恤妻子賢良苦心,到發現妻子的美德,痛改人生方向,踏實走勤勞耕作之路,一家人妻賢子孝,其樂無比。
福貴前半生糊塗做人,後半生卻不糊塗,在平凡中表現了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