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一)
什麼是社會?什麼是國家? 什麼是政府? 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自覺不自覺的思考過的問題。畢竟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轉型、風雲變幻的時代,就像狄更斯說的。「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機遇,卻也有無法承載的迷茫與困頓。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不正義、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應該,我們都有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們像身處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個小小的風浪就讓我們顛簸不已。我們能否到達嚮往與憧憬的彼岸?而熊培雲先生的這本書《重新發現社會》就像航海圖,讓我們讓我們看到了自身擁有的力量,看清了我們自身的位置,讓我們有了一條明確的航線。
「在權力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弱者。」面對無所不在、日益強悍的權力,我們每個個體都應該積極地扞衛自身的權利並在此基礎上團結和共同救濟。廈門PX事件、番禺垃圾焚燒等公共事件都說明了這一點。同時,面對權力和資本合體的巨獸,我們也並不是無力和無為的。也並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只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每個人都不作惡,不向惡低頭,面對非正義、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場,發出自己的聲音,並不斷影響身邊的其他人。這樣終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假如我們都選擇沉默,選擇逃避,甚至選擇同流合污和成為幫凶,那麼我們自身遲早也會被權力吞噬,要麼成為受害者,要麼成為犧牲品。
草色遙看近卻無。回望我們走過的道路,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貢獻一份力量,那麼社會的文明和正義將不斷進步和可以期待的。國家、社會都是由人組成的,由什麼樣的國民和個人,就有什麼樣的國家和社會。
不抱怨、不放棄、不懈怠,我們的航船終將抵達理想的彼岸。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二)
作為記者,他們最大的優勢是見多識廣,最大的缺點是淺嘗輒止,文風浮躁。所以向來對於出自記者的文字不是太感興趣,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偏見。這是一個能夠在紛繁的穿梭中保留一片內心綠洲的人,雖然也伴隨著激越的情緒波動,但並不缺乏思索的寧靜和從容。
在當下中國,進入政治學領域串門的人越來越多。這多多少少說明了在一段時間的政治狂熱將中華文明的基礎幾乎燃燒殆盡之後,人們懷有濃得化不開的焦慮和渴望。西方文明的政治之光並沒有驅散中國文化的鄉愁,這個百年幽怨總要尋求宣洩的途徑。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出在政治對於社會、對人的過度侵略,那麼,研究政治演進的理路,自然成為不放棄思考之人繞不開的問題。
社會,因此忽然成為一個思考的關鍵字。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是嗎?可是這裡的社會到底含義若何?我們的社會如何與國家關聯在一起?關聯的途徑是什麼?樣態可人嗎?我們是社會中人嗎?因何對公共事務表達情緒和見解?社會被國家覆蓋和吸收了嗎?國家是如何對社會進行控制和滲透的?社會是中性透明的嗎?那些無休止的爭論,忽左忽右的思潮,是如何在社會中滋生的?從傳播學的角度看,諸如本書作者熊培雲這樣的意見領袖如何與官方意見博弈?意見領袖們是透過社會的重重迷霧來作用於權力運作的核心的嗎?
這些有趣的問題看樣子吸引著無數的人用可以賺取人民幣的時間來做無經濟效益的思考。所以,不用太擔心拜物教的魔力了,隨著下一代人的成長,這些漸次擺脫物質匱乏的、受過良好教育的獨生子女們,將會用更多的精力拷問人生的價值和社會的發展。
這本書的作者,其思想源泉依然停留在20世紀乃至更早,將國家、社會、個人三分思考,是二十世紀的思想主旋律,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留給思想界最大的思維路徑。個體與國家的同構,過程如此瘋狂、結局如此慘烈。人們怕了,害怕把自己變成國家意志的一滴血液。在「禮失求諸野」的指引下,社會於是成為人們寄予厚望之地,一方面希冀社會能夠分散國家的一些權力,一方面用以安頓自我的認同需求。是的,如果我們不愛美色,也不愛國色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愛國色之人的代價很大啊!我們愛什麼?我們把自己跟什麼樣的機構或人聯繫在一起才能溫暖此生的蒼涼,解除人之為人的孤獨和短暫呢?看樣子國家不能成為愛的全部歸宿,那些「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的人已然離去,縱然王師北定,子孫們也是把乃翁作為家族的根源來祭奠和感念。可是,那些曾經作為國家基礎的家族,士族,也一去不返,如今的家庭小,而且流動性強,個體赤裸裸的存在著、暴露著。認同感的需求、對意義的追尋,使人們不得不求助於社會。
那麼,發現社會,在我們這樣的國家,無疑要與建構社會同時發生。也許是心懷對中華文明的敬意,作者對中國的社會充滿著溫和的樂觀,其批評如此深刻,但從不缺乏敦厚之感。
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三)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在經歷一場頭腦風暴,讀時震撼,過後平靜。而熊培雲先生的這本《重新發現社會》就讓我經受了這樣的跌宕起伏。
什麼是社會?什麼是國家? 什麼是政府? 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自覺不自覺思考過的問題。畢竟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轉型、風雲變幻的時代,就像狄更斯所說的:"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機遇,卻也有無法承載的迷茫與困頓。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不正義、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應該,我們都有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們像身處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個小小的風浪就讓我們顛簸不已。我們能否到達嚮往與憧憬的彼岸?而熊培雲先生的這本書《重新發現社會》就像航海圖,讓我們看到了自身擁有的力量,看清了我們自身的位置,讓我們有了一條明確的航線。
書中為我們撥開了籠罩在社會、國家、政府三者中間的迷霧,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去透視和還原中國的道路,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正行駛在一條不斷走出"社會=國家=政府"傳統模式的航路上。只有重視"社會"的作用,才能讓中國安然駛過歷史轉型的"三峽".而要重視社會的作用,首先要保障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只有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才能有一個有序良性的社會。作者似乎想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中尋找社會的定位,在經濟與社會的變化中尋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在物權與稅權中尋找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在自由與民主中尋找社會的底線,在傳統與網路中尋找社會的傳承與未來。
書中道出了國家裡面產生的幾大矛盾:人權和政權之高低;重刀劍還是重思想;是人民決定政府還是在政府決定人民;最後揭示出國家是什麼:國家不是目的,只是國民將自己權利最大化的一種手段。
梁文道在序言《允執厥中》中提到:"改革開放,就是一個國家退卻的歷程",具體到個人,是否也是一個尋找自我價值與自我權利的過程?"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我們在針砭時政的同時,是否應該反省自身做了什麼?重新發現社會之旅,不應搭便車,更不是開倒車,而是在歷史前進的征程中"發現個體的價值、創造的價值".
"在權力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弱者。"面對無所不在、日益強悍的權力,我們每個個體都應該積極地扞衛自身的權利並在此基礎上團結和共同救濟。同時,面對權力和資本合體的巨獸,我們也並不是無力和無為的。也並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只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每個人都不作惡,不向惡低頭,面對非正義、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場,發出自己的聲音,並不斷影響身邊的其他人。這樣終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假如我們都選擇沉默,選擇逃避,甚至選擇同流合污或成為幫凶,那麼我們自身遲早也會被權力吞噬,要麼成為受害者,要麼成為犧牲品。
草色遙看近卻無。回望我們走過的道路,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貢獻一份力量,那麼社會的文明和正義將不斷進步和可以期待的。國家、社會都是由人組成的,有什麼樣的國民和個人,就有什麼樣的國家和社會。()
不抱怨、不放棄、不懈怠,我們的航船終將抵達理想的彼岸。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