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寶玉挨打讀後感(一)
寶玉挨打這件事,說到底是一個教育上問題。
不管寶玉犯了什麼錯,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所以無論採取什麼手段,都不可能更改已經發生的事情。這時候的教育,如果是為了防止寶玉今後再犯這樣的錯誤,就應該首先問清楚寶玉當時是什麼樣的想法,為什麼犯了錯。當家長真正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和出發點,才能找到好的溝通點。但是寶玉的爸爸沒有和他做任何溝通,而是直接就打,這顯然是極度野蠻人的行為,這種行為如果放在今天的西方已開發國家,就是虐待兒童。家長是會被告上法庭,受到法律的嚴懲的。
還有,賈政打寶玉,這裡有非常明顯的表演成分。開始眾人勸不要打,他就說這孩子將來要殺父弒君。他這個幻覺式的猜測,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是極度誇張寶玉的過錯。為自己打人找藉口。
後來寶玉的媽媽來勸,他又說要拿繩子勒死他算了。這都是一種「人來瘋」的表現,就象演員看到觀眾越多,表演的就越投入。賈政沒當明星真可惜了。他很擅長表演。
三字經上說: 子不教,父之過。
如果三字經是對的,那麼賈政最應該打的人,是他自己。
紅樓夢寶玉挨打讀後感(二)
「寶玉挨打」是《紅樓夢》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現了賈政與寶玉父子兩代的思想衝突,明確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個:
其一是寶玉會見官僚賈雨 村時無精打采,令賈政很不滿意。
其二是寶玉與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順王爺,給賈政無端招來政治糾紛。
其三是賈環搬弄是非,污衊寶玉逼死了金釧兒。賈政對此早有不滿,如今聽信讒言,才頓起教訓之心。 今天的讀者,不能僅僅視此為紈絝子弟的行徑。
賈政打寶玉一節,原文雖著墨不多,但卻寫得曲折有致,打的程度也是逐步升級。
王夫人三「哭」:
王夫人一哭,是為了把寶玉從賈政的板子下解救出來;
二哭,是因為看了寶玉的傷勢;
三哭,「你替珠兒早死了,留著珠兒,免你父親生氣,我也不白操這半世的心了。王夫人的三「哭」表現出賈府中的嫡庶之爭的矛盾。
賈母三「逼」
一「逼」。先嚷著「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責怪自己「可憐我一生沒養個好兒子,卻教我和誰說去!」。二「逼」。責備賈政:「我說一句話,你就禁不起,你那樣下死手的板子,寶玉就禁得起了?」。
三「逼」。「我猜著你也厭煩我們娘兒們」,「我和你太太寶玉立刻回南京去!」。
如果說,王夫人面對賈政,用的招兒是揚湯止沸;那麼,賈母則是釜底抽薪。 在
做「嚴父」還是做「孝子」的問題上,他無條件地選擇了後者,就這樣,賈府中一場激烈的矛盾衝突以賈政的全線潰敗而宣告結束了。
紅樓夢寶玉挨打讀後感(三)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曹雪芹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紅樓夢》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故事,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了他們的虛偽、欺詐、腐朽和罪惡。曹雪芹用他那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這些人物中 ,有人說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牽人心弦的,無疑是黛玉。這個「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痴情女子,無時無刻,不讓人為之動容。「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一首詞將黛玉迷離、夢幻、病態、柔弱勝西施的姿容刻畫的淋漓盡致。就是這麼一個柔弱的女子,卻敢於同封建禮教作鬥爭,她不委屈求全,她就是她,她自尊,她清高。她敢想敢說,她言語犀利,別人都認為她小心眼,只有寶玉懂她,只有他倆心靈相通,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下互相扶持。
寶玉見到林妹妹時,「閒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的比喻更是讓人對林妹妹柔弱的嬌美以無限想像。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華橫溢,對詩對詞無不讓人欽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雲對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尤為經典,在對菊花詩中,一句「滿紙自憐題素願,片言誰解訴秋心」,於菊於人,林妹妹的高潔與苦楚都在其中。同時她還坦然,遇事有一說一,而且分寸得體,但寄人籬下的她善感、多愁,無時無刻不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傷,有時不免還語中帶刺、有點刻薄。「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正是林妹妹不計較功名、深感世態炎涼的寫照。
然而,黛玉的淚與病是最讓人心生愛憐的。其因母親生前囑其「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而倍加善感,開始她為寶玉的不理解而惱,後又為一些誤會而惱。而這些惱,皆因她對「潔」之追求,她追求愛情的潔,但寶玉青春年少,雖然對林妹妹情有獨鍾,但不拘一格貪玩博愛,讓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與心的潔,但賈府上下許多人都城府甚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就連花開花落,她也追求潔,生恐「污淖陷渠溝」。所以史湘雲將其比戲子她惱人,晴雯不開門,她惱人。最為高潮的,是葬花的一段,不免讓人落淚,尤其是最後幾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真假假,《紅樓夢》中有太多的不透徹。林黛玉作為其靈魂人物之一,她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黛玉一直在尋找著她的「香丘」,直到死亡。她悲嘆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卻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淒涼結局。()
我喜歡黛玉的純粹,她不似寶釵般工於心計。當寶玉挨打後,精於世故的寶釵送來藥丸,而且還用教訓的語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叛逆者、寶玉的支持者,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哭成了桃兒一般。她不是軟弱,她只是將情感融入淚水,因為她知道寶玉會明白的。
此刻,我不再為黛玉的早逝而感到可惜,也許,離開那個她融入不了的世界,對她來說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