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著作讀後感(一)
前一段時間讀了《管理的實踐》一書,讓我對管理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理解。書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管理作為企業的器官,具有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員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觸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就被他書中闡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魯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養,強調人的理想性、價值觀及判斷力,形成了組織績效表現的關鍵資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能動、動態的器官。我最欣賞他的一句話: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我整個管理學的思想基礎,可以說他的思想已經紮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個方面闡述了他獨特的觀點,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體系,從而創建了管理這門學科。
《管理的實踐》中將管理的內容描述為三部分,即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業從企業需要的組織架構上考慮,全面詮釋了職能分權制和聯邦分權制,而且指出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聯邦分權制為最優構架,也是責權利同位,最有積極性及效果的架構。管理管理者從人才的引進、培訓、安排、提升等程式中,道明了企業員工的管理目的:盡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員工都成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當每個員工都成為管理者時,企業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員工績效才能最大發揮;管理員工和工作指明了決策的過程和分析決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工具來為管理員工和工作做好的決策嚮導。
管理的每一個動作和行為都要同時涉及到管理的三個部分,因此在決策每一個行為時,都要考慮對每一個方面的影響,找最影響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績效的角度來進行。
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服務於並豐富了社會的各種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以前經常聽到推銷員上非洲賣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個看到當地居民光腳行走而大呼鞋可賣的才具有經營企業的戰略眼光)企業的兩項基本職能:行銷和創新。通過他們產生經濟成果,而企業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在成本的範疇內。
企業是社會的豐富機體,只有當它能夠正常新成代謝時,才能在社會中正常生存。而企業的正常生存必須要有足夠的利潤,這不同於一般認為的企業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潤,從而使得企業追求生存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
從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穫,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礎,深深的影響了以後的學習與發展,在此基礎上,在以後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領悟和發展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實際運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業中去。
德魯克的書,與我從此一生相伴!
管理學著作讀後感(二)
無意中買下了這本《管理的實踐》,原本沒有對它給予很大的期望,不想剛讀過序言部分,就深深的抓住了我的需求,它是如此系統、如此豐富博大,它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企業經營的目的不在企業本身,而在企業外部,即創造與滿足顧客,第一次認清了決策過程的細膩和重要,第一次認清了組織的架構必須服務服從於企業經營策略。同時還深悟有效的管理就是用自我控制的人進行目標管理。
人作為社會的一員,作為企業資源中最活躍的因素,早就具有了最有價值資源的稱號,但是也是最不好用、最不可預測的資源。德魯克認為當我們把重點分別放在「資源」或「人」時,會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作為一種「資源」,人力能為企業所使用,然而作為「人」,惟有這個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發揮所長。這是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最大的區別。使員工有成就感,使工作富有成效是對管理者永恆的挑戰。管理者不只通過知識、能力和技巧來領導員工,同時也通過遠景、勇氣、責任感和誠實正直的品格來領導。品格作為管理者的素質也被提到新的高度,成為根本性問題。
管理一直被人們稱為是一門綜合藝術,綜合是因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認知,智慧和領導力;藝術是因為是實踐和套用。坐在家裡從書本上學到的只是管理的理論,而只有實踐檢驗了的才能成為管理的才能。
《管理的實踐》中將管理的內容描述為三部分,即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業從企業需要的組織架構上考慮,全面詮釋了職能分權制和聯邦分權制,而且指出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聯邦分權制為最優構架,也是責權利同位,最有積極性及效果的架構。管理管理者從人才的引進、培訓、安排、提升等程式中,道明了企業員工的管理目的:盡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員工都成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當每個員工都成為管理者時,企業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員工績效才能最大發揮;管-理-員工和工作指明了決策的過程和分析決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工具來為管-理-員工和工作做好的決策嚮導。
管理的每一個動作和行為都要同時涉及到管理的三個部分,因此在決策每一個行為時,都要考慮對每一個方面的影響,找最影響孝最涉及面窄、最有績效的角度來進行。
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服務於並豐富了社會的各種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以前經常聽到推銷員上非洲賣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個看到當地居民光腳行走而大呼鞋可賣的才具有經營企業的戰略眼光)企業的兩項基本職能:行銷和創新。通過他們產生經濟成果,而企業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在成本的範疇內。
企業是社會的豐富機體,只有當它能夠正常新成代謝時,才能在社會中正常生存。而企業的正常生存必須要有足夠的利潤,這不同於一般認為的企業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潤,從而使得企業追求生存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
總之,《管理的實踐》從企業的一個目的、兩種職能、三個內容、四個階段、八大領域向我們展示了企業運作的全部,也闡明了企業管理的真涵義,詮釋了作為管理者要具備的品格及要鍛鍊的各個方面,是一本「讀則新、又讀更新、多讀益新」的著作。此致,向作者致敬!
管理學著作讀後感(三)
讀了德魯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給我啟發最大的是第二章《認識自己的時間》中的一段話:「管理好的工廠,總是單調無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那是因為凡是可能發生的危機早已預見,並已將它們轉化為例行作業了。」
這段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些突發事件中表現英勇的人和事的確激動人心,但我們需要的不是停留在對這些英雄人物大張旗鼓的表彰上,而是要扎紮實實建立避免發生這類突發事件的機制。這是我們認識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於未然,()將例外管理變成例行管理。
結合我國管理工作的種種案例,也充分證明這個道理。例如:過去政府應對許多特發性事件相對薄弱,平時疏於預防,而且政府行政結構對待突發性事件反映也不夠靈敏,人員也沒有具體分工,缺乏整體應對機制管理的有效性。直到從冰災,SARS病毒的傳播,三鹿奶粉事件,地震等各種事件相繼爆發後,才讓國家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因而開始逐步建立起這種規範管理,預防機構也逐步加強!從而促進實現了國家對突發性事件的應對管理的有效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