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論語心得讀後感1000字

論語心得讀後感1000字(一)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於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心得讀後感1000字(二)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麼勤奮的人,多麼樂觀的人,多麼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後複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醜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論語心得讀後感1000字(三)

一部《論語》不過兩萬字左右,其中「君子」兩字出現一百多次,另一個《論語》的核心範疇「仁」也出現一百多次,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

孔子對君子的論述林林總總,有理有據,詳細嚴謹,塑造出了一套完整全面的道德標準:重義輕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守護志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嚴於律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處事務實,「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注重承諾,「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知書達禮,「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恪守本份,「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獨立自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堅持原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善於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人謙遜,「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樂於助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心胸寬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中有兩處提到智、仁、勇,一處說道:「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另一處幾乎相同,「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中庸》引用孔子的話:「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後世所謂的三達德。智為聰明智慧,仁為寬厚慈愛,勇為勇往直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而完美的人格品德。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孟子也說:「上有好者,不必有甚焉者矣。」顧炎武說:「士君子處衰季之朝,常以負一世之名而轉移天下之風氣。」王夫之說:「國有君子,國可不亡」。儒家將君子教化黎庶看作建立政治秩序的關鍵,正如孟子名言:「君子之守也,修其身而天下平」。

時光荏苒,春華秋實,千載滄桑。君子總是令人敬佩,傳為美談;小人依舊被人不齒,遭受唾棄。屈原是君子,鄭袖是小人;岳飛是君子,秦檜是小人;高攀龍是君子,魏忠賢是小人;譚嗣同是君子,袁世凱是小人……君子小人之間的矛盾鬥爭湮沒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風煙深處,君子形象卻如傲雪梅花一般愈顯高潔。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君子人格的()有益內涵是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合理資源,當今社會也需要君子精神:誠信、正直、高尚、堅毅、勤奮、進取、自信、樂觀、互助、奉獻、公益、關懷。

君子之人,可謂和善;君子之家,可謂和睦;君子之國,可謂和諧;君子之世,可謂和平。

時代進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千變萬化,但是傳統美德不能丟棄,做人不可忘本,生活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根基,否則豈非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還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條君子正道繼往開來。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語重心長、氣象萬千的由衷慨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