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5000

紅樓夢讀後感5000(一)

《紅樓夢》這部巨著,曹雪芹用細膩的筆調刻畫出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無不躍然紙上,個個栩栩如生。它以寶黛愛情為線索,以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它是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大觀園是這個封閉王國的縮影。

書中的林黛玉給人的感覺是愛妒和嬌痴的;而賈寶玉卻是近傻與真誠,特別是對人性的尊重,他和丫頭們之間並不全是主僕關係,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麼好東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為愛喝優酪乳的襲人留著優酪乳。還有王熙鳳的機靈和姦狠,薛寶釵的沉著冷靜等。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許多事都是無法預料,然而,面對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態度。

譬如說,林黛玉的人生觀應該是比較灰暗的,因為她寄宿外婆家,本來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總喜歡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別人,她那愛妒的性格常常對別人說話不留餘地。黛玉遇到傷心事,也總喜歡用眼淚去痲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別人,喜歡盯著自己的"傷口",而不是去尋求解決的方法。

有一次,她去找寶玉,因為丫頭正在吵架而沒有給她開門而猜疑寶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裡,自此常常獨自落淚,悲嘆自己。

我覺得黛玉這種性格不是很好,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應該先了解清楚,再下結論,而不是憑自己的單面猜想而過分地苛求別人,我想只有這樣,不愉快才會消失。

人生短暫,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許許多多的意外出現,譬如:四大家族從興盛到衰敗,黛玉的死,寶玉的出家當和尚等等,都是我們所料想不到的,對這突然而來的變故,我們是持逆來順受呢,還是樂觀,積極的態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種逆來順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運終結又是如何 而寶玉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對人生悲觀失望,採取出家當和尚的解決方法。也許,在當時,這是唯一樂觀地解決辦法吧,我們無從考證,但從某一角度上說,寶玉是反對當時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樣寬大,不著邊際。在這大海上,自己駕駛的小舟應該怎樣度過大海上的一風一浪,我想只有積極地迎接風浪的沖刷,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變成大船,經得起更大的風浪。

有一句名言說過:"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如果我們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這就是《紅樓夢》向我娓娓講述的人生哲理

剛開始時,對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個大家閨秀,何必為了一丁點的小事而傷心流淚呢 真是太小家子氣了,與寶釵相比更是沒了大家閨秀應有的風度和氣質。見到她,總讓人覺得壓抑和沉悶。難道這就是她所謂的"抑鬱美"嗎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華而吃驚。她滿腹的才華,吟詩作對無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頑強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純潔……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雖說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體弱多病,出不了門,小小的年紀竟在藥中泡大,本來就虛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虛弱,也許是"獨生女",父母對這個"掌上明珠"愛之又愛。家庭的規矩,禮儀比那些大家閨秀們差了些,但這更顯示出她與眾不同的性格,顯示出她的無所顧忌和她的處處謹慎。

黛玉的文學,吟詩作文和聰慧是無人能及的,但是面對寶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進,她非但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護。其實,她是不喜歡禮教束縛的家庭,對寶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讚賞,這應該是寶玉和黛玉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寶玉他們彼此終於覓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勸寶玉努力學習,考取功名時,黛玉卻顯示出對功名的唾棄。在她柔弱的外表裡面,卻帶著對舊封建的科舉功名的鄙視和唾棄。我最佩服她這一點!

雖然黛玉對寶玉的不考功名欣賞,可她卻耐心的教香菱吟詩,教給香菱知識。她並不反對知識和文學,只是厭惡功名罷了。她細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詩,為的是讓姐妹們擺脫命運,誰能夠和她相比呢 沒有認的!

說說她的純潔和不著一絲心機。林妹妹讀《西廂記》,這在當時酸的上是一本禁書,特別是對於大家閨秀來說,更是不能讀。林妹妹根本沒想這麼多,她讀《西廂記》是帶著對張生和崔鶯鶯執著愛情的崇拜來讀的,是欣賞其間的美。寶姐姐批評"林妹妹怎麼讀這樣的書呢 我告訴老太太去。"寶釵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

可寶姐姐呢 真的好嗎 她處處留下端莊賢惠的美名,可是在偷聽別人說話被別人發現時卻說"林妹妹剛走過來。"以此來誣陷林妹妹。這到可憐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沒人能傾聽她的話,也只有和寶玉能談得來,便經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隻身來到賈府,在這裡孤苦伶仃,寄人籬下,什麼事都要處處小心,處處觀察別人,恐怕別人笑話她,說她不懂規矩。她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經時刻在扞衛自己,這源於她自身的好強,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說出來的話像刀子一樣,別人說她"好一張厲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

她是無足輕重的,既不掌握賈府的財政大權,又不管日常瑣事,因此,丫鬟和僕人們都不怎麼看重她,又沒有人庇護她,面對落花又怎麼不處境傷情;思念母親又怎不落淚葬花呢 別人沒有這種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說她哭哭啼啼,說她病懨懨的身子,說她小家子氣……

以淚來償還前世的思債,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淚也要流幹了,有多少債也該還完了。她的命運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淚"與她的淚流終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還未享受人間的繁華時,就灑手離開人間,與寶玉的愛情就這樣成了泡沬。或許是該去了,債還完了,淚流盡了……

純潔,天真,不諳世事複雜,內心頑強反抗封建主義的網,熱烈大膽在追求著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純潔的水做的,但是能衝擊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動的水。

嘆只嘆那舊社會的大網給了林妹妹太多的壓抑和沉悶,嘆只嘆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卻不能在一起,美麗的黛玉卻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盡力了。

在賈府這個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許是上天對其薄如紙的命的一種補償,她用不著看房子倒下來的那一幕,她用不著經歷那種痛苦,她也不能再經受痛苦了!上天給她的最大恩賜是留住了她的美麗,儘管帶了些淒涼。王熙鳳工於心計卻被一張破席給捲走了。寶釵也只能獨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會哭泣的一無是處的。相反,她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這封建禮教的束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她的的確確是一塊純潔的,無瑕的"通靈寶玉"。

說到了這麼許多,決不能不提寶釵。

寶釵雖不是主角,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紅樓夢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金玉之說,似乎是主線,只是註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終還是"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門",兩皆拋。

寶釵何止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還淚之說引出的是風流孽債,想要免此孽債,須將寶,黛二人分開,寶釵就成了此孽債的犧牲品。在神的眼裡,她只是一個道具,神為免此一難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寶釵一身的幸福。懷了身孕,便離她而去,就像是被丟棄了一般。不僅是被寶玉丟棄,還是被所謂的神丟棄,利用完了的丟棄品。她為此孽債而生,歷經人生滄桑疾苦,終不能得一美滿結局。面對命運人是多麼卑微!況且是這封建的社會終以微不足道的女子!"花容月貌為誰妍。"

我始終覺得寶釵是強者,她從不再人前與人為難,不與人正面起衝突。她的才華絕不在顰兒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說話從不造次,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說,即使是頑話,也是極為小心,甚至是無懈可擊。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鳳姐無話不說,說話好似毫不諱忌,潑辣來形容也不足為過,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絕差不了鳳姐許多。

寶釵處理世事甚是圓滑,幾乎是人見人愛,可難免會有點虛偽感。她對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輕易像他人傾吐心聲,她就好似將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來沒有人自願,將自己埋藏,她也許是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這麼做的。在母親面前,她是貼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媽臉上也有光。

也許她是招人喜歡,可同時她將真正的薛寶釵埋葬。在整部書中,表面上她也許是最完美的,可我總覺得她出賣了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那還有什麼完美可言 也許是家境關係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這酒囊飯袋,雖有薛蝌,可畢竟不是親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時,時機成熟後,便可尋回自己,可到時到何處尋回自己 雖然她是強者,我個人認為將自己埋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不是一個弱者做的來的,可最後她卻不是真正的贏家。

看完《紅樓夢》心中有一絲悲哀,忽覺秦氏對鳳姐說的一番言語,實是有理:"月圓則虧,水滿則溢。"世上無事可"永保無虞"。就像這朝朝代代,總是從初期到全盛再到衰敗,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漢,三國,晉,南北朝,隋……無一倖免。

身邊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總有順心與陰暗的時期,所以人生給予的感覺就饒有滋味……有人時常覺得人生悽苦,可沒有這苦,那怎會感受到成功到來時的快樂 若紈絝子弟只知玩樂,終老一生,死前才去遺憾,"人生何其短,吾還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嘗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說,"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沒有白活。"

現在才發現,看完《紅樓夢》最大的感覺不是空虛,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靜,心的平靜。這才深刻體會"心如止水"的感覺。

紅樓夢讀後感5000(二)

不解紅樓妄讀書,深慚半懂半含糊。一部懷金悼玉的《紅樓夢》,八十回悲歡離合幾多情。作者曹雪芹以心血塑造群釵,據畸笏叟評語考,更為一百零八位奇女子列了情榜。其中榜上排名在先的,便是「情不情」的賈寶玉和「情情」的林黛玉。他們的相戀相知,成為一段真情的絕唱。鄙人好讀《紅樓夢》,雖才疏學淺,難以領會其中真諦,但仍為其所感不能心釋,意欲淺談一二。泛泛來講未免太多,如今只淺談一下此二人的開端——寶黛初見。

一、寶玉的言行

寶黛初見之時,賈寶玉第一次全貌登場。對於那大段描寫其形貌的文字與點名其性格的兩首《西江月》現暫且撇開不談,只講一下寶玉初見黛玉時的言行,便足以稱得上真摯驚心。

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

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顰顰』二字極妙。」探春便問何出。寶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況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這兩個字,豈不兩妙!」

又問黛玉:「可也有玉沒有?」眾人不解其語,黛玉便忖度著因他有玉,故問我有也無,因答道:「我沒有那個。想來那玉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寶玉聽了,登時發作起痴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

這樣的言行,怎能不驚心?書裡的人驚了慌了,書外的人也驚了慌了。是情深?是痴狂?是宿命?是前緣?好像說什麼都對,而說什麼又都不對。賈寶玉此時的言行,體現了他的性情,應了一個「親」字,應了一個「心」字,但更貴在一個「知」字。寶玉,他是知黛玉的,從一開始兩人便投了性情。

寶玉說過,「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那麼,就以《大學》為解,方不虛誕。

《大學》開篇有這樣的句子:「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有「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所以依愚見,這種「知」,應是「格物致知」。鄭注有云:「格,來也。物,事也。」直白連在一起,居然是「來事」二字。如今說「會來事」,有褒義上的「聰明」之意。

這種解釋自然不合儒家正言。但愚以為古人的認知關涉的是天人關係。格物也相應的是因其天賦異稟所引致。其中性智的天分是最主要的。故所謂「格物」之「格」有「感通」一解。某種天賦的對萬物的體悟冥會,能夠推出種種對人生世界的認知。簡單點講,一種天生的聰明,加上一點努力和用功,就能通曉世界了。所以打從一開始,真正懂黛玉的只有寶玉一個,因為他「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雙方都要聰明,如天圓地方缺一不可,這個知是相知,彼此了解。兩個聰明人在一起惺惺相惜,互為知音。「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聰明才能了解,了解才能意誠。這「誠」可解為情真意切。意誠而後心正。彼此真心相對,愛才能得以升華,而不攙雜俗世的功利。從初見開始,賈寶玉就對「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所以他的驚人言語,也就令人在愕然之後,更有會心一笑。

二、黛玉的形容

相對賈寶玉那樣大幅的外貌描寫,林黛玉在初見時的形容面貌描寫甚少,但卻最為適宜。這等簡略筆墨,方襯這「情情」的佳人。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以上是甲戌本的描寫,僅寥寥幾筆,就點出了黛玉的幾點特別:眉眼心病。但查閱影印古本的話,會發現當時曹雪芹定下的只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卻沒有後面這一句「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愚以為後一句補得不妥。請不要小看這雙眉眼,正是這雙眉眼總覽賈府,又是這雙眉眼還淚幾多。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上面兩句要看出前世的絳珠風韻,也要看出今生的善感多愁。不同「言」,則不同「意」。總是有所欠缺。

所幸後來看到了周汝昌先生的文章,《為了林黛玉的眉和眼》。周先生說過,《石頭記》十來個抄本的異文之多,之「痲煩」,是一般人斷乎難以想像的,僅僅是「描寫」林黛玉的眉、眼的這兩句話,就有七種不同的「文本」。但1984年隆冬,周先生受國家古籍整理小組負責人李一氓的重託,親赴列寧格勒去驗看列寧格勒的古鈔本,終於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合適的一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周先生又驚又喜。

周先生又驚又喜,讀者們也是驚喜交加。「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正應前因後果。再說黛玉的「心」與「病」。黛玉是病由心生。她現世情真意切,情寶玉之情;宿命報恩天定,還絳珠以淚。她也曾經說過:「我自來是如此,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藥,到今日未斷,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那一年我三歲時,聽得說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從。他又說:既捨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可是既然寶黛相見了,命運的齒輪也開始轉動,由不得她不病。

很多人討厭黛玉的小心眼兒,曹雪芹也借著湘雲之口批評過她。「你那花言巧語別望著我說。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別人說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說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說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頭,得罪了她,使不得!……這些沒要緊的惡誓,散話、歪話,說給那些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治你的人聽去!」但就算是黛玉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治人,她仍然是重要的。一個敢於去愛,並把愛情作為生命的女孩子,一個有著過人才學和自尊心,卻寄人籬下的女孩子,因為有著一份難得的真性情,就算刻薄於言捻酸於行,削了氣量減了心胸,再怎麼不隨意平和,仍然曾經賞錢給婆子們買酒吃,教過香菱學詩,和寶釵細語在秋雨夕,與湘雲密談在凹晶館……黛玉畢竟是美好的,單憑她那顆定為寶玉無雙知己的真心,她也是值得寶玉去愛,值得我們去愛的呀。

此次初見,寶玉癲狂摔玉,滿堂皆驚。但真正惜玉的,是林黛玉。她的心太真了,真到淌眼抹淚的說:「今兒才來,就惹出你家哥兒的狂病,倘或摔壞了那玉,豈不是因我之過!」襲人勸解後想給她看看那玉,她又忙止道:「罷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遲。」《蒙府本》有側批道:「他天生帶來的美玉,他自己不愛惜,遇知己替他愛惜,——連我看書的人,也著實心疼不了,不覺被人一哭,以謝作者!」寶玉自己的東西自己不心疼,反倒要旁人替他擔驚抹淚,即便是書外看客,也為黛玉的心疼而心疼了。連起前因後果,怎不肝腸寸斷!如此的眉眼心病,即便有缺陷,依然是生動的,是可愛的,是從第一眼開始,便註定了是寶玉知己的。

三、宿命與通靈

女媧氏鍊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煅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一日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坐於石邊高談快論。石頭聽他們說到紅塵中榮華富貴,動了凡心,便央僧道施展幻術,化為通靈美玉,夾帶於一乾情鬼之中,投至茫茫紅塵之內。因為頑石隨同神瑛下凡,所以便原原本本的記下了這一風流孽債。神瑛侍者和通靈美玉,雖然一個有前緣,一個憑機遇,卻都成為了絳珠還淚一事的當事人。絳珠還淚,一落凡間,便生成了木石之緣。

確實是木石之緣。通靈美玉並非玉,神瑛侍者也是石。「瑛」是像玉的美石,有玉的光彩但並不是玉。在絳珠還淚的塵世,沒有什麼金玉之緣親許欽定,唯有草木之情似玉天成。與絳珠仙草有緣的是神瑛侍者,但木石之緣的對象,愚以為既是賈寶玉,也是通靈玉。當然這樣講「木石之緣」便不只是愛情,更多了份憐惜。通靈美玉從初見開始通靈。「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寶玉發了痴狂病摔了通靈美玉,如同抗拒著那即將到來的命運。那一摔,叩開了命運之門,正是通靈的開始。由此,通靈寶玉開始記錄下前緣所定的情債,自己也在冥冥之中捲入了這場情債。黛玉憐惜著賈寶玉,因此也憐惜了通靈玉。所以自通靈開始,備受黛玉憐惜的石就「合二為一」一般的真正難分難離了;自通靈開始,曹雪芹的筆墨就飽蘸心血的真正大筆而書了。

在書外,這草木之情的創作者是曹雪芹;在書內,這草木之情的記錄者是通靈玉。愚以為,賈寶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通靈美玉也是曹雪芹的化身。是他定下了這宿命,也是他通靈來記錄這故事。曹雪芹是個哲學家,且是個「二元論」者。如湘雲教翠縷二人討論所講的,連一個樹葉兒也分陰陽。可是,湘雲教誨翠縷,不時有一個陰,又有一個陽;是陰盡了化為陽,陽盡了化為陰。這不是「二元」,又是「一元」了。難怪翠縷抗議:「可糊塗死人了!」「一陰一陽謂之道」,《易》理為陰陽之道,特重陰而輕陽,與古今先賢大大相違。他又極講究對稱學,「相反相成」,注大智慧於書中。故有寶玉,便有黛玉。一個本質非玉,所帶之物也為頑石,另一個草木之身,卻韌勝金縷質比圭璋。但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從初見開始,便相知相憐了。

既然黛玉憐惜著賈寶玉也憐惜了通靈玉,故愚以為,這憐惜在書內是草木憐石,在書外是雪芹自憐。不但賈寶玉有曹雪情芹的影子通靈美玉是曹雪芹的化身,林黛玉也是曹雪芹的一部分。她是與曹同泣之人,是「一把辛酸淚」的代表,是有相同「淚盡而亡」命運之人。林黛玉有矛盾的個性,既生性孤傲又率直天真,是不合時宜的沒落文人氣質。可再怎麼孤傲不群也免不了受俗務牽連。一次鴛鴦事件以被林請走為名支開平兒,一次寶釵撲蝶借林防小紅疑心。出淤泥而不染,不宜難乎!白玉也微瑕,也蒙塵,一如雪芹命運。

情債的宿命是寶黛的,通靈的功效是頑石的,執筆的靈秀是雪芹的,書內書外息息相關命運相連,自從寶黛相遇,這八十回殘稿的《紅樓夢》便才真是通靈了。它聯繫起了不同時空多少人物,以不朽的文學魅力吸引了多少愛好者,這便是最驚人的通靈之力了。

人生若只如初見,()定不能預料後世何如。但無論坎坷離合,寶黛也不悔不懺,仍以至情厚意達誠申信。對廣大《紅樓夢》愛好者來說,更是如此。從翻開此書第一頁開始,便不離不棄,由始至終的熱愛下去。

人生若只如初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