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讀物讀後感(一)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雲流水一般,讓讀者輕鬆、悠閒、隨性,這裡沒有繁瑣的、乾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第一章《創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裡,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也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後來,作者通過觀察,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展;美國的孩子在國小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區里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國小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麼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從「職業日」里,孩子們學到的並不主要是幹什麼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了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對社會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像的過於美好,長大後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麼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採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鬆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例如我們現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於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的素質教育只浮於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願中國教育創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艷!
勵志讀物讀後感(二)
讀了世界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的《喚醒心中的巨人》後,我明白了人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無外乎兩個目的:逃避痛苦和追求快樂。而逃避痛苦的力量往往比追求快樂的力量更大,比如說人在什麼時候跑的是最快的?如果給你一百萬讓你跑的話,我想你一定會竭盡全力,但是你仍然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潛力,然而如果你身後有一隻老虎在追你的話,我想你一定會跑得比世界上最棒的運動員都要快!這就是逃避痛苦的力量,這種力量比追求快樂的力量大幾千幾萬倍!
很多人不知道他們到底能夠幹什麼,而他們的生活都是被別人安排好了的,對於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來說,大多數都是從國小一直讀到大學,然後出去找一份工作,然後結婚生子,然後繼續讓他們的後代和他們一樣,過著一樣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從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父母安排的好好的,他們只需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就行了,他們也不願意花時間去思考自己究竟能夠幹什麼或者自己究竟喜歡做什麼。很多人看到別人能夠成功更多的是羨慕,卻不願意從深層次去思考他們能夠成功的原因,如果身邊有一個人說他自己以後一定會更強,招來的肯定是一片嘲笑,有一天那個曾經被人嘲笑過的人忽然發達了,旁人也只會用「他運氣好」「他人脈廣」等一系列理由來痳痺自己,那樣的人是可悲的,因為他們永遠活在別人的光環之下,感覺不到成功的快樂。
如果我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優秀企業家,也可能成為希特勒那樣的納粹頭子,一定會有很多人說我是神經病,但是你不能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你身上具備成為一切人的特質,包括比爾·蓋茨,希特勒,馬雲,陳安之,甚至是馬加爵。關鍵是很多人都不能夠正確地運用,一切品質早就已經存在於你的潛意識中,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夠運用他們。
人生有時就是這樣,許多事是在瞬間註定的,有些本來看上去很偶然的一件小事,就可能使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從此發生轉變。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具有非凡的潛在能力,但這種潛能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一種酣睡的狀態,它一旦被喚醒,就會做出許多令人神奇的事情。大量實踐表明,自尊心對於事業的成功簡直是一種奇蹟,它是喚醒心中巨人的良方。有了它,你就會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一個沒有自尊心的人,無論有多大本領,也不可能抓住任何成功的機會。
福特說:「你認為你能或是不能,你都是對的。」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並且能夠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我認為你想不成功都很難!而很多人總是很容易被別人所影響,被環境所影響,我想環境不過是人們為自己的懶惰和消極找的藉口!
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條條大道通羅馬,人生中任何一種經歷都是一種財富,人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成功機會,積累的越多,人就越成熟、越充實,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多。只要你稍稍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許多成功者,都曾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但他們靠著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跌倒了重新爬起來,更加努力的奮鬥。畫家齊白石三十歲以前是個木匠,如果他當初自卑地抱怨自己這輩子只能當個木匠,那末中國畫壇將永遠少了一代宗師。
人生中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失掉自尊和自信。當一個人失去自尊和自信時,一切事情都將不再有成功的希望。我以為,對每一個希望獲得成功的朋友來講,一要學會選擇。生活為每個人都提供了一個平台,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不會選擇就會無所適從,浪費時間。二要自我加壓。俗話說,「響鼓也要重錘敲。」低頭需要勇氣,抬頭需要實力。成功的機遇歷來都青睞有準備者,任何一種成功都不會從天而降,必須靠厚重的知識底蘊和經驗積澱作支撐。三要心態正確。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於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人生也是如此,總是變幻莫測,付出了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每個成功者的背後都能看到奮鬥者的足跡。
人的一生都要經過幼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儘管人們不知道內在的能量何時才能釋放出來,但對處在每個年齡段的人來說,惟有珍惜生命,把握好每一天,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從容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就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隨時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心中的巨人才能早日被喚醒,我們才能早日走向成功!
勵志讀物讀後感(三)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為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所以最近我拜讀了《傅雷家書》,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當時傅聰正在"得意"之時,傅雷勸戒孩子如何面對情緒上的跌宕。首先,說明控制 情緒的必要,其次,冷靜客觀的分析前因後果引以為簽,從而越來越堅強。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這封信寫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兒子時刻保持謙卑,不懼怕孤獨,要勇於攀登藝術的止境,同時他借兒子成功之機給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 "堅強"是貫穿這封信的內在精神。傅雷對孩子說:"只要你能堅強,我就放心了!"可見堅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堅強有兩個方面的體現:a不怕挫折,b永遠保持謙卑之心。也就是勝不驕,敗不餒。這也是我們可以學到的。還有,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同時,這也給了我莫大的鼓勵。現在的我,正是努力奮鬥的時候,絕對不能有半分驕傲或是軟弱,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向傅雷口中「卓越人格」努力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