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肖復興的《母親》這篇文章,由於之前已經學過他寫的《荔枝》,所以對他的寫作手法再不陌生。《母親》主要寫的是:
「我」的生母去去世後,爸爸帶來了一個後母。不管爸爸怎麼說,「我」都不叫她「媽媽」,但她也不在意。有一次,「我」不小心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暈了過去。媽媽一直背著「我」跑去醫院,生怕「我」留下後遺症。直到她把自己的親生的18歲的閨女,那個像她一樣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內蒙,「我」的眼淚一個勁兒往上涌,才出口叫她「媽媽」,心中感激不盡。爸爸有病去世了以後,媽媽又辛苦地工作、賺錢養活「我」和弟弟。沒想到,「我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母親突然倒下了。
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大部分去理解。第一個大部分是從第一自然段到第三段,講的是生母去世後母剛來的時候,「我」從不叫她「媽媽」,但她從不在意;第二個大部分是從第四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寫「我」摔在水泥地上,母親趕夜路把「我」送到醫院;第三個大部分是從第十一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寫母親為了省出家裡一口人吃飯,把她親生女兒嫁到內蒙,我第一次叫她「媽媽」;第四個大部分是從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寫父親去世,母親仍然辛勤工作攢錢,但到「我」和弟弟大學剛畢業,母親也忍不住倒下了。
整篇文章的字裡行間,穿插著作者對生母的懷念和對後母的感激,表現了後母愛子的偉大精神。
六年級讀後感600字(二)
《兩個問題》是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故事由一顆很大的麥子開始,有學問的人都說不出這顆麥子的來歷。國王傳了一個最老的農夫來見他,那個農夫果然很老,扶著兩根拐杖,那個農夫看了也不知道這顆這麼大的麥子的來源,他說:也許他的父親知道。國王又請了那個農夫的父親,而老農的父親卻只扶了一根拐杖,他種麥子的時候的確比現在的大,但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麥子。他和那位老農一樣說出了:也許他的父親知道。國王就請了老農的祖父,他竟然不用拐杖就進了皇宮,他見過這個麥子也曾種過。然後國王問了他兩個問題:為什麼以前能出產這麼大的麥子,而現在不能出產這麼大的麥子?為什麼你的後代反而沒你健康?他答道:因為近來的人不肯自食其力,專靠別人養活。從前,人們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勞動,不貪圖別人的錢財。
在這篇童話中,敘述國王與老農、老農的父親和祖父的問答,從問答中解開這一顆奇特的麥子之謎。國王提出的兩個問題說的是「今不如昔」,老人將造成問題的原因歸結為近來的人不肯自食其力,全靠別人養活。祖父所說的他生活的那個社會「無人想到犯買賣糧食的罪過」「並無錢幣」「那時候的田地是自由的」,是一自耕自種、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作者希望人人自食其力、辛勤勞動的社會理想。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要自食其力,不依靠他人。
六年級讀後感600字(三)
最近,我讀完了一本書,書名是《名人傳》。這本書是我所看過書中最喜歡之一。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著作。全書分為《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作者羅曼羅蘭在全書中描述了這些名人為追求辛福生活、追求理想和困難作鬥爭的故事。
在三本傳記中的名人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貝多芬了。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優秀的天才音樂家。在貝多芬的一生里經歷了數不清的坎坷,這些坎坷要發生在普通人身上,恐怕他早就崩潰了,但貝多芬用他的堅韌的意志克服了挫折。
貝多芬的童年就是一個悲劇,貝多芬小時候,他的父親 逼著他學習音樂,想激發他的音樂才能,完全不顧貝多芬的感受,有時他的父親甚至把他一個人關在屋子裡,只留下一把小提琴給他,讓他和小提琴一整天關在一起。不僅父親逼著他學音樂,在他16歲時,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他的父親也變成了一個酒鬼。深深的打擊到了貝多芬的心靈,但他束手無策,也是這些可怕的挫折導致了貝多芬古怪暴躁的脾氣。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墮落,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音樂創作當中了,貝多芬以他過人的天賦,驚人的創作能力,很快的成名()了。當他正準備享受音樂帶給他的幸福時,挫折又再次降臨到貝多芬的身上——他的耳朵聾了。
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耳朵,音樂是用耳朵聽的,如果聽不到音樂了,那他也做不了音樂家了。對於貝多芬來說這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但貝多芬沒有放棄音樂家的夢想,依然和挫折作鬥爭,他在這種被疾病困擾下既然創作出的來的不朽作品名垂青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歡樂頌》和《C小調第5交響曲》。這些作品讓人們讚嘆不已。
除了《多芬傳》之外還有《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書中的米開朗琪羅與托爾斯泰都是和貝多芬一樣家喻戶曉的名人,都和貝多芬一樣擁有著堅強的意志,都是值得讓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幾個名人,向他們學習,為自己的夢想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