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讀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目前是感觸最深的一本。
讀的第一本是短篇小說《加賀探案集》,5個故事,可能是因為比較短,讀後感覺平平;第二本是《嫌疑人X的獻身》,是看了電影之後看的書,知道答案在看文字,總是欠點感覺。第三本便是《放學後》。
《放學後》以第一人稱敘述,講述時間從9月10日開始至10月7日不滿一個月之間發生的殺人破案的故事,最初是「前島」老師發現有人要殺自己(已經有三次被殺的案例),卻不曾想「村橋」和「竹井」兩個老師相繼被殺死亡,然後記錄警察破案的一系列過程。
小說採取了日記記錄法,每篇的開端一律採用「時間,星期,放學後」的格式,然後講述發生的事情,短短一個月,相繼兩個人的死亡,其中還穿插著幾段回憶,節奏很快,看的入迷,眼看著兇手呼之欲出,但是作者卻吊足胃口,就不告訴你殺人動機和殺人方法,著急。
看書第二天在群里和小夥伴們討論這本書(群里很多小夥伴都看過東野圭吾),針對《放學後》裡面的殺人動機表示「細思極恐」,我也一直在找代入感,把自己想像成殺手,在自己最隱私的事情「也許」被看到之後,我會不會起殺心。
很難,我想像不到那種情況,這也許是日本人特有的腦迴路,另外不得不佩服殺手之一的設計布局,暗度陳倉,誤導警察的等等方法,僅僅是因為自己曾經看過的一本破案小說,心理素質也是極好——而她僅僅是一位高中三年級的女生。
知道結局再去回想之前的細節,除去殺人動機,原來一切細節都在文字裡面,衫田惠子和宮坂惠美的關係,惠美受傷的手腕,惠美的轉變等等都是線索。一直讓警察誤以為是兇手的高原陽子,在一步步的追蹤下也了解到她在前島老師那裡感受過一次溫暖(一次爬山活動中,陽子腳踝受傷,前島老師背她下山)。
似乎小說總會設定這樣一個「明」看著就是兇手的人物,但是到最後往往不是。而看著越不像兇手的反而就是兇手。這也是常用手法。
最要感慨的是兩個死者,兩個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死,那一夜沒人知道這兩個人是不是看到了兇手之二的隱私,可是兇手之二就是認定他們看到了,本想自殺,卻在兇手之一的勸說下,改成殺害兩人。而兇手之一在平時的生活中是那麼快樂爛漫,積極向上。青春期的少女,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
還有一個可憐之人,是前島的妻子裕美子,我個人認為她是全書最可憐的,嫁給前島,懷了孩子,可是前島竟然讓她打掉了孩子,很堅決,沒有商量的餘地。書中有個細節是在前島上班前,裕美子接到了一個電話,鬼鬼祟祟的壓低聲音,看到這裡我產生一個感覺,覺得裕美子是殺前島的策劃人,但是又想到裕美子不太可能知道學校的事情,又有點猶豫,但是心裡已經認定裕美子肯定有問題。
到了揭秘之後,前島自始至終臆想自己被害事件終於水落石出,原來自己是個幌子,當一切身心放下來,卻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死在了裕美子情人的車子下。這裡是個反轉,也很諷刺,一直以為是別人要自己的命,到頭來,沒死在別人那裡,卻死在了自己妻子手上。這裡,我是直呼痛快,一個殘忍殺掉腹中孩子的男人,這也許是你最好的結局。
很喜歡高原陽子和北條雅美,雖然陽子也產生過要陷害村橋的心思,並且制定了計畫,但是還算是比較正常的高中少女心思,叛逆、但是心底依然溫暖。雅美是學霸及女漢子的結合,性格好,講義氣,很為朋友想方設法解決難題。算是個積極的人物。()
最後,我很不好意思的說,作案手法我實在想不明白,不明白那個箭是如何抵住門的?有看過的小夥伴,不妨和我解釋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