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中的覺新比《家》更具悲劇色彩了,卻依舊糾結于思想的清醒和行為的軟弱之間的矛盾之中,但接二連三的打擊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崩潰、絕望,他心中的天平最終還是傾向了琴和覺民——這類有思想有膽識的進步青年這邊,所以他像幫覺慧一樣二妹淑英逃出了高家,使她從封建禮教對女子的束縛中掙脫了出去。
覺新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兩部作品下來,他是巴金先生塑造的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之一。覺新是個徹頭徹尾的可憐人,由於種種的原因他掌握不了自身的命運,他是那麼的痛苦和不忍心卻眼睜睜看著自己最親的人相繼離世,弟妹們痛斥他的不抵抗主義,他坦然的承認自己本就是這樣的人卻依舊隱忍的活著。但他卻讓我恨不起來,我對他的同情和惋惜總多過怨恨。
當他視海臣如生命般疼惜,把自己生命的唯一的溫暖和希望都給了海臣; 當他表面應承著克明打理淑英的親事,其實暗地裡卻與覺民、琴一起幫淑英逃婚; 我開始覺得覺新變得可愛起來。 雖然他不像覺民、琴一樣敢愛敢恨、敢於鬥爭,但實際上他才是那個時代最典型、最真實,同時更是最複雜的知識分子形象,正是通過覺新的所做所感,我才真正讀懂了那個封建時代人們的無奈和擁有進步思想的可貴;正是從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中,我才切實地感受到那個年代青年人的彷徨與無助。
覺新並不是巴金先生要褒揚的人物,但他的命運悲劇卻是批判封建專制的有力罪證。他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是時代的犧牲品,他的命運是最坎坷也是最令人惋惜的。 覺民和琴 這兩個任務是那個封建時代的「非主流」,當時社會的主流是舊禮教、舊思想,大多數人們都愚昧地以馮樂山這類假仁假義的「衛道士」馬首是瞻。蕙正是被封建迷信的思想殘害致死,所以覺民和琴才會不斷宣告:我們不是攻擊一個人,我們攻擊的是整個制度!最終他們勝利了,淑英成了第二個覺慧,在她們的鼓勵和幫助下成功脫離了家,「我知道春天是我們的。」當我看到淑英寫給琴的信上的這句話是,我不禁流下淚水,我為淑英的「春天」而感動,為她敢於追求幸福和理想而欣喜,更為有一個鮮活的生命衝破舊制度的牢籠而痛快!所有的舊制度、舊思想通通滾蛋吧,春天永遠屬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