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間看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一位老人:「你總是在學習,通過學習,最終得到了什麼?」
老人答:「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那您還學習做什麼呢?」
老人笑答:告訴你學習讓我失去的東西:「我失去了憤怒、糾結、狹 隘、挑剔和指責、悲觀和沮喪。「
失去了膚淺,短視和計較,失去了一切無知、乾擾和障礙。
學習的真諦不是為了加法,而是減法!
提升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而是放下!
生活中,無論我們從事的什麼行業,都會遇到困惑、問題、壓力......,那麼如何解決呢?其實那個小故事就告訴了我們答案---讀書。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一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通過這樣一個教育故事給我們揭示的,那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後,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個故事直接告訴了我們:「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使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同時這個故事也回答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的問題,那就是---讀書,利用讀書來延展我們的時間,絕對時間是有限的,但是相對時間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