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的主要講訴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國遭遇了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大躍進的失誤和蘇聯的連續逼債,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在毛主席的親自率領下,1961年,中央領導人幾乎全部深入到了一線調查研究。其中,周恩來總理從貴陽的花溪趕赴河北武安的革命老區伯延進行調研。
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總理剛到伯延公社,下車伊始,就對前來迎接的公社領導說「一路上過來,看見樹上的葉子都光了,這裡的葉子也不多,哪裡去了?」通過一路上的細心觀察,總理就了解到當前公社農民的生活之疾苦。總理走進農家,和主人拉家常的時候,跟隨的記者在一旁拍照,總理說「不要拍了,不要跟著我,你這個咔嚓,把人家嚇住了」。這樣就拉近了和農民的距離,了解到真情真話。通過細節的描寫,體現了總理做事非常細心的特點,值得我們技術條線的員工,尤其是負責關鍵系統開發和運維的同事學習。我們工作的各個環節都要處處細心,保障生產穩定。
鍥而不捨,追本溯源。總理為了完成好伯延公社的調研工作,和公社領導進行了多次座談會。在第一次座談會上,公社領導老蔫說「就現在這吃法最好了,同甘苦共患難,國家有了難處,大夥勒緊腰帶一塊挺,挺過去了,腰帶一松,想吃啥不就有啥,啥災害也不能老衝著咱呢,總理,您放心,一個字,就是好」。第一次座談會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接著總理召開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座談會。在第四次座談會剛開始,總理就說「我們犧牲無數先烈才建立的新中國的目的是什麼?毛主席在轉戰陝北的時候,就明確指出了,要讓老百姓六個有: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有地種、有工作、有書讀!是,我們新中國成立才剛剛十一年七個月,一切都在恢復、在摸索經驗,我們的經驗從哪裡來?就是需要你們實事求是的反映情況,通過實踐調整不足,完善各方面的政策,真正達到毛主席說的六有的目標啊!」總理真誠的態度打消了大家的疑慮,取得了大家的信任,打開了公社社員思想和語言的閘門,大家踴躍發言,指出了當前公社存在的問題和自己的建議。總理這種只要有一個問題不清楚、一個問題不解決,就絕不放棄、絕不離開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對於自己不懂的問題,絕對不能放過,一定要刨根問底,徹底解決問題才行。
寬嚴相繼,賞罰分明。公社為歡送總理,特別準備了落子戲,其中「端花」這個節目,原本是一個人來端的,但這回卻由八個社員來完成。有人指出這是糊弄總理,總理卻說「繼續演吧,這樣很新穎,每個人端花的喜悅心情都不同,從前只有一個人演,只能感受一種情緒,這樣,等於我一下看了八次端花這齣戲,非常好,繼續吧」,這樣的胸懷和智慧折服了現場所有人。而遇到公社領導多吃多占時,總理說「這是你們領導班子的事情,你們自己處理。第一要還,如何還,自己想辦法。第二要深刻檢討,如果人民不原諒,要離開領導班子,如果嚴重的,可以黨內處分」。寬於民眾,嚴於黨員,這才是人民的好總理!
充分的調查研究,加上總理敢於自我批評的精神,使伯延公社終於糾正了之前錯誤的做法,解散了大食堂——這是當時全國第一個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伯延人民感恩總理,感恩共產黨,直到今天他們仍然在訴說:他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周總理給的,周總理永遠活在他們心裡,五十年,一百年,永遠,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