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作文大全

民俗風情作文

民俗風情作文(一)

吳川是一個泥塑多的地方。

梅泥塑起源於瓦窯村。瓦窯村始於唐朝(公元618年),開基祖姓廖,從佛山石灣遷徙而來,佛山石灣精湛的陶瓷工藝從此也傳入吳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個陶工隨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觀眾,後來別的陶工也來湊熱鬧。這就無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覽。從此,泥塑這一民間藝術斷斷續續經歷了唐、宋、元三個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間,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選美女進宮尋歡作樂,民間百姓對此無不怨聲載道。於是,梅?頭村的民眾便乘鬧元宵之機,特地造了一套醜化皇帝與皇后的泥塑。其特點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腳大、乳大、耳大。果然觸動了官府衙門,竟派遣大批衙差,聲言要抄斬全村百姓。後來,炮製這套泥塑的為首者便出滅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準,肚大有福份,腳大乾坤,乳大養子民,耳大聽民音,這為何不妥?」這幫趨炎附勢的官兵聽了無言可答,只好罷休。此後,當地民眾對「造泥塑」、「看泥塑」、「評泥塑」的興趣更濃,熱情更高。這便成了當地居民鬧元宵的一項主要內容。隨著歲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題材也不斷有新的發展。原先大都取材於神話傳說的「盤古開天闢地」、「女禍鍊石補天」,「嫦娥奔月」、「哪咤鬧海」、「八仙過海」或取材於歷史戲曲的「三顧茅廬」、「七郎打擂」、「平貴別窯」等,進而發展到取材於現實生活的「金杯獻給祖國」、「軍威震敵膽」、「向四化進軍」等多樣化題材。

若從「泥塑」製作工藝來看,逐步也不斷有新的發展。過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綁「樹桿」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鐵線扎鋼筋」所取代了。有的民眾還別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來人輕輕按一下機關,小舞台上的「書生」就可吹簫彈琴,又可啟步運行;「公主」既可眉來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從也跟著擰起羅傘,確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還神氣活現地當著觀眾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來。原來,這些巧奪天工的「泥塑」已被製作者搞成「電動化」了。

吳川真有趣!

民俗風情作文(二)

「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說起吃來,我最喜歡的是我們家鄉潮州的小吃,總是讓我勾起一個個美好的回憶。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冬節里的一次次關於「吃」的往事。

冬節過小年在我們那裡是個大節日,在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過了冬至就預示著舊年即將過去新年又要來臨。要辦很多東西來慶祝,我最喜歡的還是小吃「甜圓」。「甜圓」可是冬節的主角,一年只此一次,家家戶戶必須吃,大人對小孩說:吃過「冬節圓」,又長一歲了。

聽爸爸說,以前家家戶戶自己做「圓」。做「圓」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工作大概從幾天前就開始了。()每家每戶買來糯米,然後小城裡的人就開始忙開了。聽說爸爸小時候巷子裡只有一台「地臼」——這種臼使用腳踩著臼槌捶穀物的。每當這個時候「地臼」發出的「咚咚」聲就響個不停,每家每戶的大人們都帶著自家的糯米來到這裡捶。直到變成粉末之後,才能把它裝回家。

在冬節的前一天晚上,這可是一個有意思的時刻,全家老少必須團聚在一起「搓甜圓」。大家分工合作。首先,大人們對糯米粉「加工處理」,將糯米粉加上溫水形成一種粘粘的固體,用手不斷的摻和,直到形成一個麵團。然後將麵團帶到餐桌上。一家的老老少少已經圍坐在餐桌邊摩拳擦掌了。之後一家子忙起來了:首先將糯米糰捏成一個個「圓」,做法有點像擠牛肉丸。然後將它搓圓。大家分工合作,像一條工廠流水線。由於全家老少手大小不一,所以搓出來的「圓」大小也不一樣,我們對這方面可有講究,越是搓的大小不一參差不齊越好,這叫「父子公孫圓」。一個個做好的白白胖胖的小傢伙被均勻地放在鋪著糯米粉的筐里。一鍋熱騰騰的開水已經在等著它們了。最大的幾個圓成為「落湯錢」,是拿來祭祖的,一個個肥肥胖胖的,很可愛。「探完了湯」之後,將它們撈起來,裝入另一個鍋,邊煮邊加入白糖,白芝痲和粉紅色的爆米。之後就可以裝入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碗了。大家肯定等不及他們的勞動成果了,紛紛搶著碗圍坐在一起吃起來,小孩子最占便宜了。不一會兒,所有的「甜圓」都被吃個精光,連湯汁都一滴不剩。只有那幾個有福氣的「落湯錢」還穩端端地屹立在那裡。它們先要在冬節里給祖先「吃個飽」,但最終的歸宿還是那些子孫們。現在想起來,還真是「大飽口福」啊!

如今冬節里潮州城內到處都有大攤小攤的買「圓」店,我們不需要自己做就能吃到「圓」了。可是當年的那些老老少少團聚在搓「圓」吃「圓」的時光還殘留在老一輩的心中。像北方人團聚包餃子吃餃子守歲一樣,我們這邊過小年做「圓」吃「圓」像是在「守小歲」,其實就是一段團聚的時光和一段美好的記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