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話劇《塞罕長歌》觀後感

  話劇《塞罕長歌》講述的就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三代墾荒者們半個多世紀來所堅守的這樣一種精神。

  今年根據塞罕壩故事題材創作的藝術作品我看了兩部。一部是央視綜合頻道於8月1日起在黃金時段播出的36集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青春》,毋庸置疑的是,口碑爆棚。

  話劇《塞罕長歌》是我觀演的第二部作品。說實話,之所以再次觀演,是因為依然渴望那份由衷的激情和激勵。也許是因為我和他們是同行,深知這個行業的許許多多艱辛和不易;又也許是因為雖然時代變了,但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變也不應該變的;更許是我們在弘揚塞罕壩精神的文藝作品宣傳上還做的遠遠不夠『』解渴『』。

  感謝承德話劇團的藝術家們,感謝這部話劇的舞台呈現,感謝催生了這部話劇的塞罕壩人工林海和它所彰顯的這種精神。

  由於時長和篇幅所限,與電視劇不同,話劇是從林場接受林業部布置的阻止風沙向京津地區遷移任務兩年後面臨失敗開始的。有人想離開了,有人在繼續來。動搖,還是堅持?這樣的矛盾衝突和選擇性回答自始至終都在劇中不斷出現。

  『』你們要走也得看完了《上甘嶺》電影再走!『』隨著劇中場長一聲鏗鏘有力的決定,舞美設計令人頗感意外地把電影螢幕連同鏡頭內容一起搬上了舞台。真是匠心獨具啊!多媒體技術在這部話劇中的套用堪稱大膽和出彩。塞罕壩的歷史舊貌,林業部下達任務的歷史檔案,第一代塞罕壩人的集體影像,漫山遍野的魚鱗坑,背苗上山的歷史記載,直至當今塞罕壩的林海鬱鬱蔥蔥,都使得多媒體技術成為了這部舞台作品成功實現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段。此後電影《上甘嶺》主題鏇律一次又一次地在幕間響起並貫穿全劇,引發了觀眾們熟悉的共鳴,配合了故事的主人翁們在新的發展和艱難中繼續著新的思考和選擇。

  生活是具體的,柴米油鹽茶。困難也是具體的,吃喝拉撒睡。為完成國家任務而組織的馬蹄坑會戰、困難重重的3000畝造林任務、被父親帶上山嗷嗷待哺的嬰兒、為護送苗木不幸犧牲的技術員、母親病逝欠下的3000元債務、孤獨和寂寞中的相依相戀、旱災中倒下的十多萬畝松林、夫妻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望火樓、5歲了還不會與人交流的孩子、跟著林場職工一起種樹的村民……,等等,沒有豪言壯語式的說教,只有一個個對付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緊湊的戲劇結構和簡練的角色交流,一字不多一句不少,熱烈飽滿地烘託了劇中英雄們的真情和理性。

  值!回憶往事和逝去的親人,老一輩塞罕壩人告訴台下的觀眾們,他們不後悔。如今的塞罕壩林場,不但成為了國家森林公園,而且成功實現了上市,不但為我國在全球碳匯領域贏得了榮譽,而且吸引了慕名而來的觀光旅遊團絡繹不絕。在自然生態的綠水青山和社會生態的金山銀山之間,塞罕壩的坐標系給出的解釋是,它們的價值重合。

  進場前,遇見一位女士,揣著女兒給她的一張票,站在劇場前面的廣場上,向我打聽要不要買。細細一問,原來是她想把票賣出去早點兒回家。聽了我對塞罕壩的介紹後她改變了主意。當我在劇場裡看到她正在尋找自己的座位,內心不禁湧起了一陣欣慰和感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