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觀風聲有感

觀風聲有感(一)

《風聲》,一部聽起來很浪漫但宣傳的很血腥的電影,但當你看過之後,當你感受過在劇場裡那種沉默的氣氛,就知道這部電影是要在告訴我們什麼?不是且聽風吟,而是感受一種戰爭年代人們對於信仰那種追求和堅持,信仰的力量,又豈是現在在和平年代裡缺乏思考的當代人可以理解的?

它帶給我的震撼和感嘆實在太多,除了極度血腥殘忍的「刑戲」和所有人都關注的「老鬼之謎」,其中對於感情的刻畫也是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民族、信仰、曖昧、仇恨交織糾結的細膩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它似乎更多地強調人性,人性的光輝被無極限地放大,最終穿針引線,走進李寧玉那件素色的旗袍里。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愛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諒我此刻的決定,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抗日戰爭中間,我們的民族貢獻出了民族中最為出色的頭腦和靈魂,他們的殉難是主動的獻祭,最終保全了我們的血脈。無論原作中的「老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高材生李玉寧,還是電影裡三代英傑的豪門之女顧曉夢,都是那麼突出和優秀。

《風聲》還原了那個動盪的年代中的一角,那些充滿暗流的角斗,一句話里似乎都隱藏著可怕的陷阱和陰謀;勝利者未必能活下來,失敗者卻必死無疑,人人就在那樣一條癲狂的險途中努力平衡著自己的小舟,為了信仰,為了生存,不計代價。

一段沉痛的往事,訴說著無畏的革命精神,生與死似乎只是身邊無所謂的小玩意,愛與恨也只能說明情感的存在,為了精神的信仰,犧牲又有何恐懼,為了革命的勝利,死又何妨!像狂風一樣肆虐,似輕聲一般渺小!

影片中最讓人敬佩的是吳志國和顧曉夢兩個人爭著希望犧牲自己去救贖組織的願望。一個人一生只有一條命,就如李寧玉對顧曉夢說的一樣:難道情報比命更重要嗎?但是在那個戰爭的年代裡,熱血青年對於抗日救國的信仰,是選擇苟且偷生和寧做亡國奴的人無法理解的。

所以吳志國寧願選擇承受六爺那痛入神經骨髓的致命三針,所以顧曉夢寧願拋棄女性的尊嚴,最終勇於就死。是什麼讓他們無所畏懼死亡,那就是信仰的力量,當顧曉夢被抓進城堡的時候,她已經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活著走出城堡,當李寧玉攜著一輪明月回望她的時候,她在縫補著李寧玉旗袍的摩斯密碼,也在縫著自己的遺言,但選擇死亡,她是開心的。那種流淌在顧曉夢嘴角的微笑,發自她內心。死亡,對她來說,是無所謂的,不能潛伏不能繼續送情報,才是顧曉夢有所謂的。

對吳志國也一樣,他跟隨的汪精衛主席早年間也是熱血青年一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汪精衛走向了一條和全國人民對立的道路。對於吳志國這樣一個鐵血救國的青年來說,只好另擇信仰,選擇為中華民族的存亡而奮鬥、犧牲。於是,他憑著鋼鐵一樣的神經抗住了大刑,在奄奄一息的時候還送出去了情報。很多人質疑導演這一個安排,但我覺得並不誇大,人有時候精神力量是強大到你無法想像的,尤其是戰爭時代裡的熱血青年,因為他們,有著常人一般沒有的信仰,有著對信仰無限堅持的動力。

觀《風聲》,被曉夢最後的獨白,所深深震撼,聽她娓娓道來,一份從容,更有一份果敢與決絕。「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

顧小夢的這句話,不僅讓人感動,也引人深思。民族存亡之刻,多少年輕兒女,不負自己內心滾滾升騰的信念,與親人訣別,踏上血色荊棘的不歸路。它提升了影片的高度,是使影片成為經典的其中一個經典的元素,是影片的點睛之筆!「老鬼老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這正是影片所要向我們傳達的主題思想。

觀風聲有感(二)

剛剛看完了《風聲》——一部扣人心弦的諜戰片,結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

未看到結局部分時,總是感覺影片充滿著黑暗,籠罩著一片詭秘的色彩,令人不由自主地從心底生髮出一股寒氣。一種種殘忍的刑法,一聲聲悽厲的慘叫,讓人頓時毛骨悚然,每個毛細孔都透著陰冷。於是不能不讓觀者深刻地體驗到日本侵略者以及日偽軍的冷酷惡毒,失去人性的醜惡嘴臉。中國的人民在當時,就是生活在這樣人心惶惶、暗無天日、整日提心弔膽的特定社會環境下。

似乎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人值得信任,誰都有可能走漏了風聲,於是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有一絲嫌疑的人,對他們,只有酷刑,寧可錯殺,不可不錯放。而相對的,所謂的「地下抗日恐怖組織者」卻表現出了一種默契,彼此相互配合,寧可以生命為代價,也要將信息傳出,敵人眼中的「老鬼」、「老槍」是如此默契呵!

最後的那段獨白更是深刻「……敵人永遠也不會明白,『老鬼』、『老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中國在那樣艱苦的社會環境下抗日為什麼會取得成功,靠的不就是這種精神,這種信仰嗎?這不由讓我想起「中國碉堡」的故事,在抗日戰爭中,日軍的一些地圖上標有「中國碉堡」的記號,且十分強調。有人疑惑,實地考證後,恍然大悟,這些地方,曾駐過中國防守兵力,一些碉堡,為了防止被敵人攻破,就在敢死隊帶上充足彈藥後,用水泥將碉堡的進口封死!這樣的碉堡就堅不可摧了,當然碉堡中的人必死無疑。我想,正是在這種精神,信仰的引導下,那些戰士才義無反顧地走進碉堡。而這種精神,()這種信仰也正是在當時特殊社會背景下,在每個有組織之士的內心自發產生的,它是一種「捨棄小我,而保全大我」的徹悟!我沒有提片中任何人的姓名,因為他們是代表,卻又是那麼普通的一份子,他們就像這微風,無聲地輕拂著沉睡著的大地,又悄無聲無息地將這種信仰,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然而,似乎是因為社會在高速發展,又或是因為我們離那樣特定的社會背景越來越遙遠,這種信仰,這種精神似乎也離我們越來越遙無了,我懷疑,在如此商業化的中國的今天,在不久後的未來,有關那段特定的歷史,它的英雄,它的精神,它的信仰將會統統被人們塵封在記憶的角落。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劇。但我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去挽救人們的思想,去發揚這種精神和信仰,否則這種信仰將真的成為傳說了……

《風聲》風,無聲划過我的心際,留下點點思索的痕跡……

觀風聲有感(三)

我自幼熟記司馬遷說的「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卻未曾領悟。今天,在看完諜戰片《風聲》後,我徹底理解了其中的含義。

在《風聲》中,講述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諜戰。共產黨潛伏於汪偽政府中的「老鬼」顧曉夢為使同伴不受錯誤情報指引,與上級領導「老槍」,也就是「吳大隊長」吳志國還有因成功策反,轉投共產黨的李寧玉積極配合,與武團長明爭暗鬥,終於在顧曉夢付出犧牲代價後成功傳出訊息,並順利擊殺武田。

這或許便是曹植所頌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我想,顧曉夢在臨死前的那一刻,心裡肯定為阻擾了武田計畫而感到自豪吧!

戰爭結束,一切恢復了正常,中國走向了興盛,在這美好的社會上,除了當年的兩個老戰友,誰還會記得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一個為了戰友犧牲的顧曉夢,誰還記得她那件縫了電碼的青色袍子,誰會記得她那「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親淚為思親」。

在電影最後,有著這樣一段話:「老鬼、老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精神。」的確,新中國正是無數如老鬼、老槍的戰士們用自己的血肉、自己的性命築成的,要沒有這些烈士先輩的浴血奮戰,哪來我們美好的今天?

時代變了,我們卻不該忘記六十年前那群戰士們「與其忍辱生,毋寧報國死」的英勇精神。只有擁有這種勇氣,我們才能不辜負前輩們的期望,建設更美好的明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