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塑造了很多謀人奇士,諸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武聖關羽和風華絕代的周瑜。其中還有一位特殊的謀才——徐庶,作為忠臣孝子的典範亦為後世留下一則歇後語而垂千古。你知道嗎?
【釋】用以比喻不善言談或是惜語如金的人。
一、關於「徐庶進曹營」的故事
徐庶投靠劉備後,接連數次打敗曹軍大將曹仁,並且奪得樊城。曹仁與副將李典逃回許昌後,去見曹操,告知了劉備主要依靠「單福」取勝的訊息。曹操的謀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單福,而是穎州徐庶。單福是其假託之名。」程昱還告訴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許多,並向曹操獻策爭取徐庶入曹。原來,徐庶為人至孝,幼年喪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無人奉養;程昱於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賺至許昌,然後命其寫書信招徐庶來歸。為此,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投入了曹營。然而,曹操雖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卻從不為他出謀劃策。原因一是徐庶篤於對劉備的情義,回到曹營不是出於本心;二是其回到曹營之後,真相大白,老母憤而自縊。徐庶自知被騙,故而深恨曹操,發誓不為曹操設一計謀。這就是著名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故事。
二、關於這則故事想到的一切
徐庶,字元直,原潁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長社縣人。三國時蜀漢人物,後歸曹魏。徐庶本名福,是姓單人家的孩子,早年為人報仇,被同黨救出後改名徐庶,求學於儒家學舍。後中州兵起,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為友。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曹操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這件事被藝術加工,「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稱讚。在劉備幾乎屢戰屢敗之時,初聘為軍師,便用計殺二呂,設伏反劫營,破解「八門金鎖陣」,暗中取樊城。他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臨行前,徐庶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於是便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
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現與否在劉備處和曹操處大相逕庭,這是由徐庶所具備的忠誠品質所決定的。忠誠作為道德範疇,規範著人們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與內心所想相一致。忠誠與思想、政治、法紀和心理等素質一樣,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對人的其他素質如科技、文化等素質,起著驅動和控制的作用,支配著人的智力、技能和體力,調節控制著人的智力、技能和體力發揮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徐庶的才華不容置疑,但這才華(智力、技能、知識等)皆由徐庶的忠誠所控制。於是便呈現出徐庶的才華在劉備處能甘願施展、而在曹操處就自抑不揚的現象。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夏明翰忠誠於「主義真」而勇於獻身、劉胡蘭不叛黨而慷慨赴難。正是由於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忠誠守信,才有了先烈們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
忠誠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沿傳的倫理道德規範。但共產黨人講的忠誠是以堅實的科學為基礎,以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為內容的,不是剝削階級和私利集團所倡導的「愚忠」。共產黨人這種忠誠以堅定的科學信仰為底蘊,這和徐庶的忠誠底蘊在於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不同。方誌敏甘願清貧、被捕後寧死也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完全因為這種忠誠有著堅定的科學信仰為基礎。他說:「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學信仰為底蘊的忠誠,才是最深厚的忠誠。()
我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人民軍隊。歷史經驗和現實實踐告訴我們,這種本質聯繫一旦割斷,軍隊就會失去人民軍隊的性質。基於此,要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培養官兵對黨的忠誠品質至關重要。理論上的認同是官兵對黨忠誠的思想基礎。當前特別需要教育、引導官兵加強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理解。把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含義領會深了、把握準了,從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會進一步堅定對黨的信念,強化對黨忠誠的自覺意識。這種培養還要靠組織官兵認真學習人民軍隊的光榮歷史和傳統,牢記黨的領導下人民軍隊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豐功偉績,深刻認識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是我軍存在和發展壯大的生命之源,在潛移默化中築牢官兵對黨忠誠的思想感情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