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修人是一位革命者,同時也是一位詩人,那個年代,他為中國詩壇帶來了驚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1922年3月的最後一天,柔和的春風輕拂柳梢,也輕拂著四個年輕詩人的臉龐,碧波蕩漾的西湖似乎比往日更顯明麗。西湖曾經啟迪了無數詩人的靈感,曾經誕生了無數不朽的詩篇,或許西湖的水最善於傾聽詩人們的心跳。那一天,應修人、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泛舟西湖,熱烈地交談著。那一天,「湖畔詩社」在美麗的西湖上悄悄醞釀成型。
汪靜之回憶:「詩社是應修人首先建議的,沒有修人,決不會有湖畔詩社。」沒錯,要不是當年應修人看到汪靜之發表的《定情花》,那清新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他,促使他立即寫信鼓勵;要不是他倆在信中暢所欲言,迫切地想要見到對方;要不是他們彼此欣賞,促使他們想要表達內心,想要打破沉悶的詩壇。他們歌笑在湖畔,他們的詩也因此變得清新纏綿,一如波光粼粼的西湖水。
回到上海,應修人從4個人的詩稿里選出一部分,編了一個小冊子,定名為《湖畔》,以湖畔詩社名義印了3000冊,並於當年5月出版。詩集共性鮮明,反映了他們對甜美生活和夢想的勇敢追求,得到郭沫若、葉聖陶、郁達夫、朱自清等人的稱讚。1923年春,他們又出版《春的歌集》。兩部詩集的問世,對當時新詩創作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湖畔詩人」,朱自清曾這樣評說:「中國缺少情詩,真正專心致志做情詩的,是湖畔的4個年輕人,他們那時候可以說生活在詩里。」「湖畔詩人」當時以清新自由的愛情詩風行一時,他們對新詩的最大貢獻就是愛情詩的創作。
應修人投身革命後,詩寫得少了,現在發現的只有1927年11月去蘇聯途中寫的《海參崴的海》和1928年3月寫的《在莫斯科》等幾首小詩。
海水是碧藍又皎清,浪花開出了萬朵繽紛,昨天還是一波不興,海喲怎麼今天這樣的跳躍歡欣……風已緊,雪已深,門外路難行呵,咱們攜著手兒呀,攜著手兒前進……英勇慨而慷1
926年年底,應修人受黨派遣到廣州黃埔軍校工作,期間,因工作需要,認識了仰慕已久的魯迅先生,認真聆聽了先生的講演《革命時代的文學》。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應修人離開廣州,不久便去蘇聯學習。他努力學習語言,學習馬列主義,還與溫柔多情、熱愛詩歌的曾嵐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兩人於1928年在蘇聯結婚。
1930年,應修人夫婦回到上海,在中央軍委秘書處地下油印機關工作,其主要工作是把上海的檔案油印後,用密寫的方法帶到湘贛豫皖等地區。幾個月後,他調到臨時中央組織部工作,並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忙碌的工作更加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重新拿起筆,廢寢忘食地創作,寫作了童話故事《旗幟的故事》、《金寶塔和銀寶塔》,歌頌紅軍,歌頌蘇區人民。
1931年,應修人又調到臨時中央擔任財務工作。他以古董商身份出現,他的家也成了地下工作據點,當時,周恩來同志就經常到他家徹夜不眠地工作。1932年,應修人擔任江蘇省委宣傳部長,主編《大中報》,他還參加滬東區工人運動,徹夜撰寫傳單。
1933年5月14日,他去崑山路崑山花園7號4樓丁玲住的地方聯繫工作,因為江蘇省委組織部秘書周光亞叛變,丁玲已被捕。當時特務們在樓上埋伏著,當應修人推門進去,便落入了特務的包圍之中,搏鬥中應修人被幾個特務打出4樓視窗,墜樓犧牲。
應修人犧牲的訊息傳出,激起了各界人士的極大憤怒,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上海文化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都紛紛發表聲明,控訴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革命作家的罪行。他的妻子曾嵐在奉命轉移時,把應修人脫下的那件夾長衫帶走,發現衣袋裡有一首小詩,()小詩的最後幾行是:縱然天地一齊坍碎/可是從這敗墟之內/依然有我的愛火飄飛!
33歲的生命戛然而止,但他的精神讓我們永遠緬懷。他創作了詩歌,也實踐著他的詩歌。他曾在《旗幟的故事》中寫過這樣兩句話:「沒有我們的血,決沒有我們的勝利。」而故鄉的人民更是為有這樣一位英雄詩人而自豪。慈城有了修人學校,學校里設立了修人紀念館,學生們入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聽老師講應修人的故事。
從修人學校眺望故居的方向,隔著寬廣的農田。當年的應修人曾試圖回鄉興辦農場,讓家鄉的人民過上富足的生活,眼前這安寧祥和的景象一定曾閃現在應修人當年夢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