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秀才一起去趕考,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看到那一幅黑漆漆的棺材,其中一個秀才心裡立即「咯登」一下,涼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觸霉頭,趕考的日子居然碰到了這個倒霉的棺材。於是,心情一落千丈,走進考場,那個「黑漆漆的棺材」一直揮之不去,結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孫山。
另一個秀才也同時看到了,一開始心裡也「咯登」了一下,但轉念想:棺材,棺材,噢!那不是有「官」又有「才」嗎?好,好兆頭,看來今天我要鴻運當頭了,一定高中,於是心裡十分興奮,情緒高漲,走進考場,文思如泉湧,果然一舉高中。回到家裡,兩人都對家人說:那「棺材」真的好靈。
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有一個著名的「ABC情緒理論」,他認為,人的情緒主要根源於自己的信念及他對生活情境的評價與解釋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過當事者對該事情的評價與解釋以以及對該事情的信念(Belief)這個橋樑,最終才決定產生什麼樣的結果(Consequence)。
第一個秀才之所以名落孫山(C1)是因為他考場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為情緒不好,情緒不好又是因為他看到令他感到「觸霉頭」(B1)的棺材(A),另一個秀才之所以金榜題名(C2),是因為他考場上文思泉湧,而文思泉湧是因為情緒高張,情緒高漲又是因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頭」(B2)的棺材(A)。現實生活中,有人會因為失敗而跳樓,也有人會因為失敗而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有人會因為對手強大而畏懼,也有因為挑戰巨人而使自己快速成為巨人;有人會因為產口賣不出去而抱怨產品,抱怨公司,抱怨顧客,也有人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創新出大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與新服務;有人會因為受不了上司的嚴歷而每每跳槽走人,也有人會因為「嚴師出高徒」而使自己能勝任更複雜的工作,最後不斷晉升到高位。
所有的一切皆應證了艾利斯的理論,同樣的前因常常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因為人們對同樣的這個「前因」評價與解釋完全相反。也正如叔本華所說,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對某一客觀事物,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就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由此,我們似乎能發現一些成功的規律:真正決定事物結果的根源並非該事物的本身,而是我們自己對該事物的信念、評價與解釋。即:一切的根源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權對該事物做出不同評價的我們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們可能無法掌握風向,但我們至少可以調整風帆;我們可能無法左右事情,但我們至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
讓我們不再抱怨,因為,我是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