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北京就是一個好地方。賭上未來很多年,成功的機率不能說沒有。但是,如果你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那北京就不太適合你了。
最近的成都又展現出了怡人的一面。每天下點小雨,空氣中的霧霾和火鍋味都少了一點。12年前的現在,我從北京來到成都,到一家報社實習。每天凌晨1點,我從報社下班,走回臨時宿舍。雖是凌晨,街道仍舊充滿活力。在一個紅綠燈路口,一位妙齡女子一邊過馬路,一邊轉著呼啦圈。那時,我就喜歡上了這個城市,在北方,你沒法看到這麼好的夜晚。
我給父母打電話,說我畢業要去成都工作。父母尊重我的選擇,但是也有一點失望。畢竟,你是在北京讀書啊。想起我考到北京時,村里一位大爺專門過來問我:你到北京讀書,見到領導,反映一下村裡的路吧,看能不能修一下。老家親戚們的失望情緒,想必也瀰漫了開來。
即使是自戀的成都人,也會對一個北京名校的研究生的到來表示好奇。為何不在北京工作?為何要來成都?那兩年,這是我要反覆回答的問題。統一的答案是這樣的:成都啊,離雲南和西藏都比較近。這是一個很裝逼的回答,符合我文藝青年的身份。其實,12年過去了,我還沒去過西藏。
為什麼是成都?其實完全是巧合罷了。當初如果是廣州、長沙的媒體招我,我也會不加考慮地就去。我那時年輕,心裡只有兩個原則:一是要距離我的老家河南儘可能地遠,二是要離開北京。只要符合這兩條,即使是拉薩,我也不會拒絕吧。
要遠離家鄉,其實是窮人的夢想。我考大學的時候,家族裡最有出息的叔叔專門過來給我說:要到遠方去讀書,能走多遠走多遠,最起碼也要離開河南。他的建議,父親沒有反對。於是我就在地圖上看了一圈,大學填報了一所青島的學校,在此之前對這個學校一無所知。那時怎麼會想到,十幾年後,我要為河南、為家鄉寫很多文章呢。雖然你說過不要回頭,但是到了一定年齡,才發現長大的地方無比重要。
北京是中國最適合讀書的地方,到現在我依然這麼認為。你可以潛伏到北大,去聽你的偶像上課,中午像一個北大學生一樣吃食堂。北京有最好的文化氛圍,有最好的圖書館,也有最多、最好的讀書人。如果你不能出國讀書,那北京就是最好的地方了。像我這樣的懶人,也多少聽了一些講座,讀過一些好書。我也曾經和同學們一起到地壇書市,扛一箱《魯迅全集》,在冬天汗流滿面回來。
在北京讀書,讓我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作為讀書人的自卑,這就是所謂的眼界吧。見一流的人物不容易,但是要讀一流的書卻不難,這是小城市無法提供的。所以,有時候會大言不慚地說一句:「和北京相比,青島是文化沙漠」。而我在天津讀書的同學卻說:「天津比青島還要落後二十年呢」。我喜歡北京。即使大家普遍不太喜歡的北京大媽,我也掌握了一些應對辦法。你如果對她們微笑,說幾句討好的話,北京大媽會對你提供超出預期的幫助。
一位哥們兒,也是我大學時的班長,畢業後到北京工作。在北京讀書的三年,我們成為最好的朋友。有一些周末,我要去他家吃飯。他當時住在舊宮附近,公車有一站叫「東方紅大隊」,不知那裡的房價現在漲到多少了。從我所在的學校到那裡,其實還比較方便,只需要轉一次車,但是距離遙遠,通常要2個小時的時間。
我去那兒吃飯,一來一回,路上要耗掉5小時,這讓我恐懼,因此,我經常是吃兩頓飯,然後在那兒住上一晚。朋友當時已經結婚,他和太太早上5點就起床,5點半要趕到公車站,這樣才能保證上班不遲到。他們出門時,會沖我大喊:給你留了早飯,起床後記得吃!我會睡到八九點,吃完早飯後,慢慢趕回學校。
朋友現在已經是一位成功人士,家也搬到了市中心。每次去北京,他都會像當初一樣招呼我吃飯。但是,我知道,他從東方紅大隊到市中心,經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辛苦。我就是典型的「常人」,雖然出身低微,卻沒有堅強的意志,也沒有對成功強烈的渴望。我那時的理想職業是做一個編輯,而一個編輯,理論上是不應該每天在路上奔波5小時的。
北京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它適合強者。我見過很多住在北師大附近地下室的青年,早上穿上乾淨的西裝,奔赴中關村等高大上的地方。如果你不想在路上花那麼多時間,多半就需要住在地下室里。一個編輯,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會比較窮,地下室是我可能的歸宿,這時常讓我感到恐懼,但是,除了編輯,我還能想像出來什麼好的職業呢?
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肯定算得上是幸運。因此,當有一個到成都當編輯的機會擺在我的面前,我就欣然接受了。四川的朋友告訴我:在成都,每個月3000元,你可以盡情吃肉喝酒,這我還怎麼拒絕呢。
哪些人適合北京,哪些人不適合,端看你對自己的定位。如果你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為了夢想而生,北京就是一個好地方。你賭上未來很多年,成功的機率不能說沒有。但是,如果你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是一種保守型的人格,或者你只注重的是生活質量,那北京就不太適合你了。
對很多在北京打拚的年輕人來說,「安逸」可能是一個負面詞。在更年輕的時候,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年輕人貪圖「安逸」是沒出息的表現,受苦和夢想才是荷爾蒙的伴侶。但是,在成都,「安逸」卻被定義為城市性格。成都人讚嘆一切美好事物,不需要專門辭彙,只需要一個「好安逸」就行了。如果說北京是男性的城市,那成都毫無疑問就是女性的。
李方先生傳播甚廣的文章《最近有點為北京難過》,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這個標題很有意思,他省略了一個主語「我」。李方作為北京人,有這種感情很合適。但是,北京是如此強勢的一個城市,強到打破經濟學上的很多規律(至少暫時如此),強到給人以壓迫感,它需要人們為它難過嗎?
「北京」不是一個適合作為賓語的城市,它永遠都是主語,具備一種鋼鐵般的主體性,更符合北京氣質的表達,是「北京歡迎你」,或者「北京不歡迎你」。在與人特別是與外地人的關係中,它永遠都是主動的,擁有不容置疑的霸權。
我在北京讀書的時候,就能感受到這種壓迫感。對北方各省的人們來說,北京是一個大省會。對河南人來說,北京是高於鄭州的地方,在各方面都高。鄭州不是河南的中心,北京才是。那些居住在北京的河南老鄉,想必非常有體會,你陪過多少人去看過長城和天安門?但是,對成都或者廣州人來說,北京只是另一個城市。北京比廣州的房價高,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