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蝴蝶幼蟲將自己藏在了一片草叢中,一層一層地將自己編織到美麗的夢中,然後靜靜地等待著夢醒的那一刻,破繭而出。
可當它連最後一絲陽光也感受不到的那一刻,它後悔了。厚重的繭毫不留情地將陽光「拒之門外」,孤獨和恐懼一點一點的襲來,黑暗瞬間占據了那小小的空間。 它不敢亂動,因為它感覺只要它一動,空間就仿佛在縮小,把它壓得透不過氣.不知過了多久,雨開始傾瀉而下,它看不見雨,只聽見雷鳴。
雨停了,它知道太陽快出來了,可它卻看不見也感受不到陽光會給它帶來的溫暖。它再也受不了了,它使出了全身力氣,把它這些天所受的苦難全都轉化成了力量爆發出來,它努力想要撐破這層它親手編織的、厚重的繭。
仿佛有光了,終於,厚重的繭慢慢破裂了,它看到了它渴望已久的陽光。它想離太陽更近一點、再近一點,它飛起來了!它那五彩斑斕的翅膀撲閃在空中,格外美麗。它向遠方飛去,用它那充滿苦難的翅膀書寫著屬於它自己的輝煌,那個畫面令人感動。
蝴蝶的破繭而出之所以令人感動,是因為它將永久的苦難醞釀成瞬間的驚艷。
蝴蝶是如此,人亦是如此。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司馬遷是受了多少苦難才撰寫出了《史記》。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在獄中司馬遷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於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旋律伴隨故事響起,揭開你不平凡的傳記……維也納,推開窗風景卻如此委婉,在破舊琴房,彈唱出貝多芬的悲傷」一首《貝多芬的悲傷》將貝多芬的坎坷的一生彈奏的催人淚下。在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都,留下了許多貝多芬的名曲,卻同樣留著傷痛,有憂傷的,是懷念親人,是事業不成;但是他的一生,更多的是他直面苦難而創造的輝煌。
當他的耳朵漸漸失聰,當愛情紛紛遠離,肉體的精神的,夾擊著,刺激著,或許貝多芬有那麼一時間的撕心裂肺,因為他面對的是再也聽不見鳥叫蟲鳴,面對的是與人的交流障礙,面對的是摯愛的離去,面對的是孤獨終老……可儘管這樣卻依舊阻止不了貝多芬不朽的傳奇。他把情感投入到音樂中去,用心靈,用音樂寫出自己的心聲。《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這些作品無不享譽世界。
他在苦難中尋找鬥志,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書寫出他輝煌的音樂史,在樂壇上永遠的留下了自己的大名,永遠活在了後輩的心中,名垂青史。
面對苦難,司馬遷和貝多芬從未退縮,他們直面苦難,將苦難化為動力和鬥志,在苦難中書寫他們的輝煌。()
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很多苦難,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難、挫折,努力奮鬥,定能在苦難中書寫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