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作文大全

家鄉導遊詞作文

家鄉導遊詞作文(一)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導遊。我叫王子明,大家可以叫我王導。商丘有「中原的東大門」「黃金十字架」的美稱,今天就有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美麗的商丘吧!

商丘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景色優美,物產豐富。首先,我先來介紹我們商丘的火神台。火神台是在幾千年前建造的,火神台是祭祀火神的地方。每到春節,火神台那裡就舉行廟會,可熱鬧了。廟會吸引了不少遊客,他們都在火神台趕會,有賣魚的、賣玩具的、賣羊肉的、賣牛肉的、賣豬肉的……真叫人目不暇接。

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南湖,我已經去了幾十次了,那一次我坐摩天輪,高的不得了。我每一次坐摩天輪都害怕掉下去,可是每一次都沒有發生故障!南湖還有許多遊戲,有青蛙跳、蹦蹦床、碰碰車……人們玩得很開心!

聽了我的介紹,大家是不是有些心動了呢?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親身體驗。要想知道的更多,體驗的更好,就趕緊來我們家鄉玩吧,我們家鄉人會熱情地歡迎你們的到來!

家鄉導遊詞作文(二)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已故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的家鄉參觀遊覽!

劉少奇同志故里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花明樓炭子沖,東距省會長沙市僅50千米,南距毛澤東同志的故鄉韶山不足30千米,處於長沙一張家界自然風光游和長沙——韶山名人故里游這兩條黃金旅遊線路的中樞點。劉少奇同志故里共占地690多畝,包括少奇同志故居、紀念館、銅像廣場、文物館、花明樓和修養亭幾個組成部分,是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和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現在已經成為湖南省最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和旅遊觀光區之一。

劉少奇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卓越領導人。他出生於公元1898年11月24日,早年肄業於長沙高等中學,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在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劉少奇同志在黨內主要負責工人運動,參與領導了粵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1934年,他參加長征,此後主要負責白區地下黨工作。在延安期間,他先後作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論黨內鬥爭》等講演,寫了做一個好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等著作,在黨建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皖南事變後,劉少奇同志任新四軍政治委員和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1943年起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和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45年,劉少奇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將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建國後,他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並在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人大會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兼國防委員會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同志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於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開封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幫」以後,劉少奇同志的冤案得以昭雪。

現在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劉少奇同志故里的牌樓。這座牌樓是——998年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百周年時修建的,高12.4米,寬15米,採用的是江南古建築的傳統風格。門楣上的「劉少奇故里」五個大字是由全國書畫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

走完100級痲石台階,來到了劉少奇同志銅像廣場。少奇同志銅像是1988年在紀念他老人家誕辰90周年之際落成的,由時任國家主席的楊尚昆同志親自揭幕。當時的銅像廣場只是一個占地面積不足2000平方米的砂石坪,十分簡陋。在少奇同志百年誕辰紀念之際,中央下撥專款600萬元,拓寬改造了這個廣場。現在的銅像廣場寬46.2米,長245米,占地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是國內同類紀念地中規模最大的。劉少奇同志銅像由全國總工會捐建,我國著名的雕塑大師劉開渠攜高徒程允賢共同製作。少奇同志銅像坐北朝南,手持香菸沉思遠望,再現了少奇同志作為國家主席憂國憂民、風塵僕僕、日理萬機的光輝形象。整個像身加底座高7.1米,這個數字包含兩個意思:第一,七月一日是黨的生日,象徵著少奇同志為黨的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第二,少奇同志享年正好71歲。

順著劉少奇同志銅像後的參觀游道再走約80米,可以看到在青松翠柏、古樹鮮花的環繞中有一片若隱若現的建築群,這就是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建築面積為。3200多平方米,是全國範圍內惟一一座完整、系統地展示劉少奇同志生平業績的傳記性專館。紀念館的主體是具有民族風格的自由分散型園林,庭院式的風格與炭子沖的田園風光相互映襯,美麗而和諧。正門樓上懸掛的「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匾,是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

紀念館內共有8個展廳,其中分5個專題展示了少奇同志的生平,共陳列了展品800餘件。

在紀念館中心還建有一個小巧別致的懷念亭,是湖南省總工會為紀念少奇同志為工人運動作出的傑出貢獻而捐建的。亭子上懸掛的「懷念亭」三個大字是由少奇同志的親密戰友、已故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同志所書寫。在館外廣場的東側還建有一座懷念亭,是由長沙市總工會捐建的,亭名由少奇同志的老部下、前國務院副總理張愛萍將軍題寫。

走出紀念館,就來到了劉少奇同志文物館。文物館內設有三個展廳,集收藏、展覽、辦公於一體,外觀有古典韻味,內看具現代氣派。

劉少奇同志在北京中南海的故居叫做「福祿居″,從1963年至1969年11月,少奇同志一直在此工作和生活。這個復原陳列區共分為藏書室、劉少奇同志辦公室、王光美同志辦公室和臥室4個部分,完整地再現了少奇同志廉潔奉公、艱苦樸素的生活場景。

少奇同志一生酷愛讀書,家中經常準備了大量書籍。在這間藏書室內共有1萬多冊書籍,是1988年王光美同志捐贈的,其中包括馬列原著、毛澤東著作和一些法律、經濟、外交等方面的書籍。

第二間是少奇同志的辦公室。自1963年以來,少奇同志一直在這張辦公桌前批閱檔案、辦理公務。只有書桌上的那盞檯燈知道曾經伴隨少奇同志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那個菸灰缸和藤椅都是少奇同志用過的原物。

第三間是王光美同志的辦公室。這裡面的藤椅、藤茶几、地球儀和木製茶几都是當年在中南海用過的原物。中間的茶几頗有特色,茶几面就是一棵大樹的橫斷面。這是越南的胡志明主席在訪問我國時贈送給少奇同志的。第四間是少奇同志和光美同志的臥室。大家看到正對面的收音機是20世紀60年代南京無線電廠送給少奇同志的我國自己生產的第一代「熊貓牌」收音、錄音和電唱三用機;牆角放的是1954年蘇聯代表團訪問我國時,贈送給少奇同志的「和平牌″收音、電唱兩用機;左邊是1960年少奇同志訪問蘇聯時,蘇共中央送給他的電視、電唱、收音、錄音四用機。當時少奇同志為了方便所有的工作人員收看電視節目,把電視機長期擺放在福祿居的餐廳里。

大家一定非常奇怪這中間為什麼擺著兩個地鋪?少奇同志長年為國操勞,廢寢忘食,以致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每晚都要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有一次他服完藥以後,迷迷糊糊之間竟然從床上摔了下來。光美同志和工作人員看他年事已高,非常擔心,就整夜守護在他身邊。後來為了支持光美同志下基層工作,也為了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少奇同志乾脆改睡地鋪。這裡的床墊和枕頭是高棉西哈努克親王訪華時送給少奇同志的,這對枕頭是用高棉的一種天然橡膠製成的,非常柔軟舒適。

順著文物館再往前走約200米,我們來到了劉少奇同志故居。故居所處的地方叫做「炭子沖」,相傳明清時期這一帶山林茂密,當地農民在耕作之餘經常上山伐木燒炭。由於民間稱呼燒炭工為「炭子」,所以這裡就得了「炭子沖」這個名字。故居坐東朝西,土木結構,始建乾清朝同治十年即公元1871年。故居的結構融合了湖南「一擔柴」式農舍與北方四合院的特點,前臨綠水,後倚青山,共有房屋21間半,其中瓦房16間半,茅草房5間,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早在1959年,故居就被定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正式對外開放。經過幾十年的風雨滄桑,這棟農舍同少奇同志一起經歷了輝煌而坎坷的歲月。

現在大家請抬頭看,在故居院門口有一塊門匾,上面寫著「劉少奇同志故居」。這是1982年冬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走進院門,可以看到正對面的堂屋門上還有一塊「劉少奇同志舊居」的門匾。這塊門匾是1959年故居剛剛開放時的原物,由於當時少奇同志仍然健在,所以稱為「舊居」而不是「故居」。在這塊門匾的背後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那是在文化大革命剛開始的時候,少奇同志受到了鍺誤的打擊,故居也隨之封閉。這塊門匾同許多其他陳列物均被堆放到花明樓公社的雜屋裡準備銷毀。有一位公社炊事員懷著對少奇同志的深厚感情,冒著風險偷偷地把門匾揀了出來。為了保護好門匾,炊事員靈機一動,把它翻過來作為切菜的案板使用。就這樣,這塊門匾歷經5位炊事員的巧妙保護,才得已保存至今。1980年少奇同志平反後,鄉親們才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地把它重新懸掛起來。

剛才提到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1間半,怎麼會冒出來半間房呢?那半間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正堂屋。從前少奇同志的祖父分家時,從正堂屋中間分開,右邊分給少奇的父親,左邊分給少奇的伯父。後來少奇的伯父將屬於他的房屋賣給了姓夏的一戶人家,這間正堂屋就成為少奇家與鄰居共用的了,所以只能算是半間房。正堂屋裡的擺設頗有江南舊風,正面是神龕,陳列著列祖列宗的牌位和各種神佛的神位。舊時的江南農村,家家都會在節日裡祭祀先祖和神仙,少奇同志的父母都是勤勞樸實的農民,每到初一、十五也不例外地會在這裡祈禱祝福。可以想像,在少奇同志離家遠行、浪跡天涯的日子裡,他的父母雙親曾經多少次在此燒香跪拜,為兒子的平安而禱告!

在正堂屋的右邊牆上,可以看到一本老黃曆,這是1987年維修故居時在大門門楣上發現的。過去這裡的農民有一個習俗,建房時要在門楣上壓一本黃曆書,一來表示吉利,二來記載房屋歷史,這本曆書是清同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871年的。

看過老黃曆,順著這邊的門走,便來到了少奇同志的二哥劉雲庭的臥室。少奇同志共有兄妹六人,其中三位哥哥、兩位姐姐,少奇同志排行最末,在叔伯兄弟里排行第九,也常被叫做「九伢子」。二哥劉雲庭參加過湖南新軍,擔任過班長、排長、連副等職,見多識廣、思想進步,給少年時代的少奇同志以極大的思想啟蒙。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家人得知少奇同志在長沙帶頭「鬧事」,便謊稱家中出事將少奇騙回來,然後製造了一場包辦婚姻力圖捆住他。少奇同志極力反對,在新婚夜決定抗婚出走。二哥見他志向遠大,便暗中資助他遠走高飛。從此,少奇同志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之中。1949年,劉雲庭去世,少奇同志知道後非常悲痛,親自撰寫輓聯,並寫道:「你是我幼年學習和活動的第一個幫助者。」

接下來參觀的是少奇同志的臥室,他在這裡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室內放著大板櫃、書桌、太師椅,架子床上鋪著白被單,掛著白蚊帳。竹織天花板,用鏡瓦透光,另有一扇窗通向天井。1961年春夏之交,身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同志回家鄉搞調查時,接待部門準備為他安排條件較好的招待所,被他堅決拒絕了。他說:「我是回鄉搞農村調查的,住在招待所的高樓大廈里與民眾疏遠了;住在自己家裡,鄉親們來去自由,頂好!」整整六天六夜,少奇同志就在臨時搭起的床鋪和兒時常撫的書桌旁,就在這古樸的煤油燈下,與鄉親們促膝談心,思考著國家的大政方針。1991年,江澤民總書記來參觀時,不時推推床架、摸摸桌面,感嘆不已。

按照江南農村的習俗,在過年之前要用穀子或大米釀酒。少奇同志的家中在收成好的時候也拿一些糧食來釀酒,自給自足之餘還會分賣一些給鄉親們。這裡就是當年儲酒、賣酒的酒房。靠南角的這間房子是少奇同志的大哥劉墨欽的臥室。劉墨欽忠厚老實,是父親死後家庭的主要支撐者。這裡放著板式床,藍色印花被上繪龍鳳圖案,藍底起白花,還有書桌和長條凳。朝後山有兩扇木窗,沒有天花板,僅僅用一床竹蓆架在屋梁上。

接下來就進入了少奇同志父母的臥室。少奇同志的父親劉壽生生於1864年,於1910年病故,終年46歲。劉壽生雖然是農民,但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很早就送少奇同志去私塾讀書,也支持他去省城求學。少奇同志後來的發展跟父親的開明思想是分不開的。但由於早逝,少奇同志的父親連一張畫像也沒有留下來。少奇同志的母親魯氏生於1865年,1931年病故,終年66歲。魯氏是一位善良能幹的家庭主婦,丈夫去世後就擔負起了撫養子女和操持家業的重任,所以少奇同志從小就十分敬重母親。但是,作為一位革命家,少奇同志一生走南闖北,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在母親膝前盡孝。1925年少奇同志回長沙時,曾把母親接去治病,並補做了六十大壽。當時少奇同志還請人為母親畫了一張像,就是牆上這張,它陪伴著少奇同志度過了整個人生。魯氏去世時,少奇同志正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中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地下鬥爭,連母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著。江總書記來參觀時,曾經仔細端詳著畫像說:「少奇主席很像他的母親喲!」這裡就是少奇同志呱呱墜地的床,床楣上有鏤空雕花,踏板上放著兩個床頭櫃。床上擺著印花被,掛白蚊帳。床邊牆上有桐油燈,還有一架棉花紡車,並配有紡紗專用的靠背矮椅,很是精緻。室內還有大板櫃、摺衣凳、搖窩、梳妝檯、書桌和殿靠背圈椅,展現了當年少奇同志家人的生活情況。

這間橫堂屋就是農家的客廳了。它的一面與天井相連,所以特別明亮。正中牆邊立著一個香燭櫃,室中放著八仙桌,還有11條長短不一的條凳。1961年少奇同志回鄉調查時,經常邀請鄉親們來這裡座談、聊天,這組照片就是座談時的真實寫照。當時鄉親們的生活非常艱苦,但受「五風」的影響不敢講真話。在少奇同志誠懇的態度面前,鄉親們再也顧不上統一的口徑,痛痛快快地把憋在心裡好幾年的苦水全倒了出來。聽了鄉親們的話,少奇同志心裡十分難過。他取下藍布帽,露出滿頭銀髮,恭恭敬敬地向大家鞠了一躬。他說:「我將近40年沒有回家,現在回來了,看到鄉親們生活很苦,是我的工作沒有做好,我感到對不起大家!」在基層幹部座談會上,他語重心長地說:「現在,人民受了這麼多苦,要為他們分憂呀!不然,要我們共產黨人幹什麼?」在這裡,他深深地了解到當時農村生活極端困難的原因,的確如鄉親們所說的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在這裡,他果斷地作出了解散公共食堂、頂住「五風」這一重大決策;也就是在這裡,他處理了一樁私事:在他回鄉時,當地政府就修繕故居和創辦紀念館的事向他請示,他堅決地予以拒絕,後來又看到公共食堂拆掉了一些民房,有一些農民無屋可住,就決定把舊居房子分給他們住。村民們不肯接受,少奇同志懇切地說:「拜託大家,幫我『守屋』好不好?」少奇同志的誠意讓鄉親們無法推辭,先後有六戶農民搬進了舊居。這就是為什麼舊居能安然度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卻還保持原樣的原因。

與橫堂屋相連的是少奇同志的三哥劉作衡的臥室,擺放著架子床和書桌等。劉作衡寫算俱通,曾經做過湖南省政府的參事室秘書。

這一間是飯廳,按農家習慣擺放著八仙桌和四張條凳。少奇同志在1961年回鄉時和王光美同志以及工作人員在這裡用餐。當時他曾對王光美同志說:「你了不起喲!以前我家來了客人,母親和小孩都只能在廚房裡吃呢,現在是婦女半邊天了!」

穿過飯廳,便來到碓屋。碓屋是儲藏和加工糧食的地方,擺著一些農具。這是舂米的碓子和揚糠的風車。這個是斛桶,類似於北方的斗,是用來量米的,一桶三十斤。少年時期的少奇同志十分同情貧苦農民,每逢窮人來你家買米時,他總是把斛桶里的米堆得高高的,或者乾脆不收錢,有時甚至將錢藏在米里送人,鄉親們都說這個九伢子心腸太好了。1961年,王光美同志隨少奇同志回家鄉時,饒有興致地在這裡留了影。

再往左邊走,有一間十分僻靜的小屋,這是少奇同志的書房。小時候的少奇同志酷愛讀書,博聞強志,還得了一個「劉九書櫃」的雅號。1917年,少奇同志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決心投筆從戎、報效國家。每到放寒暑假的時候,他就在這裡堅持學習,在窗外的院子裡練習武藝。

現在所在的是廚房。少奇同志家裡人丁眾多,因此廚房也就很寬敞,鍋灶俱全。這種灶台在湖南農家很常見,設計十分合理,在煮飯、炒菜的同時還可以燒開水。這個叫梭筒鉤,鐵鉤上可以掛水壺來燒水。大家往上看,梭筒鉤的上方橫著一根竹竿,農家常用它來懸掛魚肉,經下面煙火一熏,就成了香噴噴的臘魚、臘肉。大家看,這裡還有一個草鞋馬,在茶餘飯後,還可以圍在火爐邊編草鞋。記得1991年江總書記在參觀故居後感嘆道:「革命前輩真偉大呀!」劉少奇——一位普通農民的兒子,就是從這樣一個小小山衝出發,踏過泥濘的鄉間小路,投入到滾滾的革命洪流中,成為世人矚目的一代偉人!一位中國現代史尋根訪問團的日本友人也曾經感嘆道:「花明褸是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不可不到的地方!」研究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願今天的參觀能夠給大家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記憶!

家鄉導遊詞作文(三)

遊客們,大家好!歡迎來到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遠近聞名的長城。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魏,大家可以叫我魏導。

遊客們,你們看!這個就是長城。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岭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

毛主席曾說過:「不到長城非好漢。」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應該都知道為了建造長城有多少勞動人民被活活累死,又因為不小心滑了一下,從這高大的八達嶺上跌下……

關於長城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說:勤勞聰明的孟姜女,()為了尋找被官兵強迫拉走建造長城的丈夫從千里迢迢的家鄉來到長城,經過多番打聽,孟姜女卻得知自己的丈夫被活活累死,孟姜女在長城腳下哭了三天三夜。長城被孟姜女的哭聲震裂了八千多里,露出了范喜良的屍骸,孟姜女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遊客們,現在大家看到的長城已不再是那防止敵人進攻而偉大的長城了。但,現在的長城是另一種偉大,它偉大是因為數不清的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凝結而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大家才能看見這氣魄雄偉,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多多享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在遊覽時大家不要在文化遺產上亂塗亂畫,不要亂扔垃圾,可以拍照留作紀念。一小時之後,我們在這集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