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家鄉習俗的作文(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俗稱「八月半」,是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在中國的農曆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佳節,不知牽動了多少遊子的思鄉情愫。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此夜,人們仰望天空那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對故鄉和親人的悠悠思念之情。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有拜月、賞月和吃月餅。
拜月就是設供桌於庭院,擺上月餅和各種圓形瓜果(如菱、柿、藕等),對月叩拜,然後,全家人圍坐桌旁,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是中秋節的特殊食品,寓意家人團圓。中秋賞月吃月餅,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所有人的一種心愿。
據說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用麵粉內包糖和芝痲、或者青菜、豆莢等餡,烙成圓餅,晚上全家人分食。現在,每到中秋節,家鄉還保持著這種包餅過中秋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發麵餅。
上世紀七十年代,月餅都是要憑購貨本按供應量購買,那時的月餅也很硬,用黃表紙包裝,棕褐色的油漬閃著光亮。通常五個一斤包裝,就是現在像包硬幣一樣,一管一管的。再後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集市上出售的月餅,基本都是那種2毛錢一塊的「五仁」月餅。而現在的月餅品種真是繁多、製作也很精細、餡料比較考究、外型包裝非常美觀。
如果家中有人在外工作,或女子回娘家,中秋這天都要趕回來,全家中午吃「團圓飯」、喝「團圓酒」,晚上吃「團圓餅」,同賞月圓。
中秋節,也是親友之間互相贈送月餅和探訪、加強聯誼與親近的日子,這些風俗,都反映了人們心中盼望團圓與美好的意願。
如今,中秋習俗中的拜月早已廢棄,賞月也已簡化,但吃月餅這個習俗仍然盛行。
寫家鄉習俗的作文(二)
唐朝詩人孟浩然在《秋宵月下有懷》中寫道:「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是呀,中秋不僅明月高掛,還有不少特色民俗,值得每一個人期待。
中秋早上,我睡到自然醒才起床,剛睜開眼睛,就聞到一股芋頭和地瓜的香味。我高興地問正在廚房裡忙碌的媽媽:「中秋節不吃月餅,難道要與芋頭、番薯作伴嗎?」媽媽笑著說:「這是中午祭祀祖先用的。」我奇怪地問:「為什麼必須用這兩樣東西作供品。」媽媽耐心地解釋:「芋頭是白色的,番薯是黃色的,象徵著『包金包銀,財源廣進』的意思。
原來普通的糧食,有如此好兆頭呀。我迫不及待地拿來一個芋頭吃了一口,真香呀。媽媽摸著我的腦袋說:「中秋節是挖芋頭的季節,這個時候的芋頭又香又松,大家都喜歡吃。」我想:中秋風俗真有趣呀。
等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全家人圍坐在院子裡賞月。我一手捏地瓜,一手握芋頭吃得吃得歡,聽著《嫦娥奔月》的故事,數著快樂眨眼的星星,心裡寫滿團圓的喜悅。
我喜歡充滿詩情畫意的泉州中秋節,這裡不但有吃芋頭、地瓜的滋味,還有博餅聲來狀元來的樂趣,更有兒童「燒塔仔」的熱鬧……
寫家鄉習俗的作文(三)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衝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巨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里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裡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裡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村裡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