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鄉的習俗(一)
我的家鄉在三明大田,在這裡有一個傳統節日,那就是「迎靈相尊王」活動,五年一次,周期比奧運還長,吸引媒體之盛,熱鬧之極,人們興奮之至尤其令我無法忘懷!
盼望中,迎尊王活動在人們的期盼中慢慢的到來了。活動開始前,大家都在靈相尊王廟前集中準備,正裝待發,那種專注,似乎隨時等待神的召喚。首先吸引人們眼球的是樂隊和舞獅隊,接著十里八鄉的人都慢慢趕到了,四處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盼著尊王起身的時刻。尊王共三位,每位尊王的靈位都有兩名壯士前後抬著,隨著20發手提火炮的鳴放,活動開始了。整個隊伍行進時,是由火炮隊帶頭的,每過一地,他們都會鳴放,以為著驅魔趕鬼。緊跟在火炮隊後面的是一百多名兒童組成的紅旗方陣,裡邊最小的兒童只有四、五歲,最大的也不過八、九歲。每次,紅旗方陣往往成為孩子們最揪心的,最搶手的活動。因為大人們認為,為靈相尊王拿紅旗可以保平安,而且有不累,又鍛鍊孩子筋骨。接下來是七架「鐵機」,之所以叫「鐵機」呢,是因為整個架子的很多部分都是由鐵組成的「機器」。這些鐵機先是用在下方搭起一個立方體的空心木架,再用鐵在木架上方搭制簡易的椅子,然後讓一個兩三歲大的孩子坐在上面,再在周圍以花朵修飾。鐵機被人們抬肩膀上行走,上面坐著的孩子離地面就足有4、5高,所以這就特別需要一些膽子大的孩子,不然孩子受怕後的啼哭可就影響這還了的氣氛了。
鐵機後邊緊跟著樂隊,在那最熱鬧的時刻,往往是他們將氣氛推向最高潮。接著是舞獅隊。要說這些舞獅子,那是相當的有意思。共由兩種獅子組成,一種是布獅子,一種是獅子身由布做的,而頭確實由大平木頭鏤刻而成,這些巧奪天工的民間手藝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獅子」里藏兩個人,正如大多數人所知道的,一個人負責舞獅子頭,一個人彎腰配合前面的人做「獅尾」。再就是金鼓隊,共20個人,一根兩頭漆紅,中間漆黑的大棍做擔,一頭綁著紅毯子,以示喜慶,另一頭掛著金鼓,整個金鼓隊一起敲著相同的節奏,總能吸引旁觀者的許多注目。
尾隨金鼓隊後的是三位菩薩的神像了,每一位菩薩的神像都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在轎子裡,由兩名虔誠的教徒前後抬著。
整個行進隊伍有好幾百米長。它們從靈相尊王廟出發,環繞村子的每個角落,「靈相尊王」經過哪裡,哪裡的村民就出來恭迎,全家老小先是朝三位尊王恭敬地叩拜三下,在鳴放鞭炮,響聲震天,村子裡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隊伍每到一個祖祠都會停下,把尊王們的轎子齊放一塊,許多村民邊蜂擁而至,燒香祈福,鳴放鞭炮,熱鬧至極。這時舞獅隊、樂隊、花鼓隊也會在也會在祖祠里,各就各位表演精彩的舞獅等節目,圍觀的民眾每每達到幾堵牆那麼厚,里三層,外三層,真是水泄不通。精彩的「人獅對打」「雙獅對斗」……更是引起歡呼陣陣!
整個隊伍在村子裡的環繞,速度較為緩慢,因為在這個南方村莊,大大小小的橋樑還真不在少數。隊伍在橋上的行進可謂小心翼翼,特別是舞獅隊,總是左探深右探淺,謹慎異常。因為獅子怕水!最驚險的是村子裡有一座距水30米高的橋,隊伍經過這個橋時,舞獅的人要被繩子綁著,從橋上被吊到水面。這種場面在淳樸的農村也可謂驚險壯觀了!
鄭重其事的「尊王」遊行在白天。到了晚上,村民們會請來戲班,演社戲,要知道,在農村,看戲可是最好的娛樂休閒方式,所以整個戲場座無虛席,見縫插針,連行進都有困難,知道半夜才會散場。
為期兩天的「迎靈相尊王」活動告一段落了。興奮之餘,我也有很多感想。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尊王遊行活動。解放初,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度招致破壞,許多風俗民俗不再,而如今有繁榮起來。其中的每個細節都足以讓人神遊古國。這是「新農村建設」的碩果,體現了農村物質建設,精神建設的新風貌。在尊王活動中村委幹部團結合作,分工負責,是活動圓滿成功,獲得了《三明日報》等媒體的極大好評。也是村民兼加強了了解,加強了團結,相處更加和諧了。村幹部的辦事能力也得到體現和提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延續了傳統文化。真是一句多得呀!
但願這喜慶的氛圍隨時間發酵,越釀越醇,越釀越香!揭開紅布蓋,醉的春風楊柳酣眼不欲醒。也願祖國各地的風俗文化都能很好的復活於人民生活中!
咱家鄉的習俗(二)
過完了十五,還有正月二十三,二十三這天要燎疳,也就是回民所說的「跳火坑」。傳說「疳」是一種十分頑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燒燎,才能驅毒滅病。晚飯後,天剛黑,各家在自家門前點燃一堆麥草(有時候也用野草),一家人從熊熊燃燒的大火上跳過去,柴草中還要加些蔥皮,蒜皮什麼的,這樣做,據說可以把過去一年中的一切晦氣都燒掉,然後大家無所顧慮的開始新的一年。等大火過去後,剩下的就是紅紅的灰燼,這灰燼要用一把平頭的鐵鍬揚起來,看它們在空中的形狀------是像麥花,還是豆花,還是胡痲花,一般是像什麼花,就表明這一年什麼莊稼能夠豐收了。這一天,小孩子們可高興了,看著村頭第一家堆柴草,就圍過去,跟著跳火坑,一直到全村都結束,他們還覺得不夠過癮。其實他們最高興的是可以耍點小聰明,就是乘別人跳的時候,在火堆裡面扔個鞭炮,然後砰的一聲,正在跳的人給嚇一大跳。正月里小孩子淘氣是可以的,大人一般不會說他們的,春節嘛,就是要和諧,吵架和訓斥人都是不吉利的。
過完了二十三,這個年才算是過結束了。()小孩子們就開始等下一個節日「二月二」了,二月二是要吃炒豌豆的,還有蠶豆等,當然,還有村子裡要請秦腔劇團來唱大戲……
咱家鄉的習俗(三)
元宵節,必須點面燈(我們叫做燈盞),也就是回民說的明心燈。燈盞是用蕎面之類的,用開水燙一下,然後捏成元寶狀,糧倉狀,動物狀。糧倉狀的還要用剪刀在邊上剪出許多小錐體,象徵著麥穗的飽滿,還有十二生肖,一般是根據家裡人的生肖情況,一般都要捏有一個狗。這些燈盞蒸熟後,在上面的小窩陷中倒點胡痲油,插上事先搓好的燈芯,然後將所有點燃的燈盞端出去,放在院子中央,算作是祭天神吧,幾分鐘就可以端進來,然後全家開始挑自己的。小孩子要挑燃燒最旺、燈光最明亮的,據說,這樣象徵眼睛明亮,心地聰明;那條狗形的要放在大門上面,最大的、剪得小錐體層數最多的,要放在糧倉上面,然後給各個房間放。這個節日持續兩天,十六晚上要用一根較長的棉花軟燈芯,照遍牆角,這是在找蚰蜒,據說蚰蜒這玩意,很厲害的,晚上睡覺時會鑽到人耳朵中,然後等你感到頭痛,它已經在你腦袋中生了許多小蚰蜒,所以在十六這天要找著並消滅它們。這天小孩子是要挑著燈籠滿村莊逛,比比看誰的燈籠好看,誰的最大,男孩子還要相互逗著玩,看誰的最後給燒著了。以前山上有個山神廟,一幫小孩子挑著燈籠去廟裡,從山下遠遠望去,彎彎曲曲的,一個個小紅點,極其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