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成功勵志

一勤天下無難事

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尚書》記載,周成王滅了淮夷,回到王都豐邑,在和群臣總結興盛經驗時,提出「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意思是,功高由於有志,業大由於勤奮。習主席多次引用這句話,強調「一勤天下無難事」「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

有一道著名公式:「成功=天才+勤奮+機遇。」天才和機遇都不是由個人決定的,現實中個人能把握、能主宰的,只有勤奮一項。勤奮能把先天的才分轉化成現實的能力,能夠創造「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寶貴條件。宋代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方仲永小時可謂人們眼中的「神童」,有人指定某事某物讓他作詩,他執筆立就。但他的父親貪圖眼前好處,從此每天帶他外出表演,卻不讓他在求學深造上狠下工夫。結果,仲永到成年後「泯然眾人矣」。可見,離開了勤奮,多麼出眾的天才也會黯然無光,再多再好的機會也會飄然遠去。

有人說,勤奮固然是美好品質,但人生短暫、青春易逝,一天到晚辛勞不止,豈不是太苦了自己、也太對不起自己了?不可否認,艱苦的環境、繁重的任務、勤奮的勞作,會給人的身體帶來「苦」「累」感覺,但是,隨之而來的成功和意志品質得到的磨鍊、升華,也會給人帶來無比充實、無比快樂的享受。老一輩革命家謝覺哉對此曾有中肯闡述:「快樂是從艱苦中來的。只有經過勞作、奮鬥得來的快樂,才是真快樂,不可能有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快樂來給你享受。而且快樂常常不是要等到艱苦之後,而是即在艱苦之中。」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這是明代學者胡居仁的自勉聯,凸顯出先賢勤奮攻讀、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治學精神。現實中,有些同志也懂得勤奮的重要,但往往缺乏水滴石穿的韌勁。心血來潮時,可以夜以繼日、挑燈夜戰,而一陣衝動過去之後,則又故態復萌、慵懶如舊了。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獲得者屠呦呦,為了提取治療瘧疾的有效藥物青蒿素,前後鑽研了40年。她系統收集歷代醫籍、本草、地方藥志和名老中醫經驗,匯集了2000多種方藥,從藥材篩選、有效成分提煉、臨床實驗、結晶獲取、結構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藥研發,最後才找出了青蒿素。這有力證明,獲取成功必須勤奮到底,要有「春蠶至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精神。

養成勤奮習慣,須立足當下,從一件件具體工作做起。不久前辭世的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上世紀50年代初到空政文工團,經常一個人乾七八個人的工作。拉大幕、點氣燈、演反派、說相聲、打快板、演雙簧,哪個崗位缺人,他就往哪裡頂。閻老說:「拉大幕,我比別人拉得快;跑龍套,我比別人跑得認真;點氣燈,一年演幾百場,沒熄過一盞燈。我把每一件工作都當事來做,而且要做就做到最好。就這樣我年年評先進、當勞模。」閻老把自己成功的體會歸結為一句話:「當你養成勤奮認真做事的習慣時,你離成功的門檻就越來越近了。」宏偉的藍圖,需要一筆一畫勤奮描繪;雄偉的大廈,需要一磚一瓦勤奮搭建;勝利的頂峰,需要一步一步勤奮攀登。只要我們注重從點滴做起,勤勞成習,奮進不止,就一定能一程一程累積出成功的人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