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下的獨白》讀後感(一)
第一次拜讀李敖的作品,《傳統下的獨白》,裡面是一篇自序加二十篇雜文,發現這種帶著點黃又帶著點狂的筆調也許就是他個人的語言特色吧。
李敖用的字句很尖刻,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對女人心理的描寫:「做女人和炒菜一樣,是一番鬼斧神工的大藝術,內自三圍隆乳,外至一顰一笑,暗自眉目傳情,明至花容月貌,皆非糊裡糊塗的亞當子孫所能洞曉者」,「故約會時間雖到,我雖已經搽完胭脂抹完粉,可是還是讓那男孩子再宿舍門口等上半小時再說。一來呢?可殺其威風、調其胃口;二來呢,可延長在寢室的炫耀時間;三來呢,那麼準時幹嘛?又不是趕火車!」。
總覺得這李敖對女人的偏見挺嚴重的,什麼「喜歡有點奴才味兒的男人」、「結婚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他眼中的女人都挺現實的,也許跟他受過不少來自於女人的挫折有關吧,似乎年輕時候的他總是孤獨寂寞的:「我又不會跳舞、不去教堂、不善說可愛的廢話、不忽視禮義廉恥中的第四維、不再是男女同校的大學生……自反之下,沒有任何一點條件能夠吸引女孩子多看我一眼!」 。裡面還有段文字挺悲壯的:「可惜的是穿插在花叢裡面的都是新的面孔和新的情侶,他們取代了我們,不,他們取代了我自己。他們偷走了我的青春,也搶走了我的地盤……尤其是我過去的老情人們她們一個個都遠走高飛」,怪淒涼的。
李敖對愛情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愛情不是' 永恆的' ,可是盲目的人卻拚命教它永恆;愛情不是' 專一的' ,可是盲目的人卻拚命教它專一。」,他藐視「海誓山盟」的人,維護「水性楊花」的人,他說:「戀愛,並不以結婚與否做成敗標準,並不以占有做最後目標。戀愛的本身足以使他們功德圓滿。」,反對「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婚姻。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愛情觀我不能苟同,但也許這裡面有他的道理,過程始終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結果。
李敖是個名副其實的憤青,他認為青年人都應該有「憤世嫉俗」的「朝氣」,他說:「咱們若要真的振作起來,非得先培養憤世嫉俗的氣概不可!」。「尤其我們這個死氣沉沉的老大民族,我們怎麼配說憤世嫉俗要不得?社會給青年的教育,不該是先讓他們少年老成、聽話、做爛好人。應該放開羈絆,讓青年們儘量奔跑,與其流於激烈,不可流於委瑣;與其流於狂放,不可流於窩囊」讀了這些文字,你可以體會到李敖對社會教育改革的那股激情,同時也飽含了對年青一代的期望。難怪說他的書影響了台灣整整一代人。
李敖也有他另一種語言風格,像散文詩似的文字,柔美的意境。「那是一個濃霧瀰漫的清晨,子夜的寒露剛為它洗過柔細的枝條,嫩葉上的水珠對它似乎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嬌小的蓓蕾緊緊蜷縮在一起,像是怯於開放,也怯於走向窈窕和成熟……五月的濕風吹上這南國的海島,也吹開了這朵玫瑰的花瓣與生機,它畏縮地張開了它的身體,仿佛對陌生的人間做著不安的試探」,文字雖美,但是總覺得帶著點陰暗的味道,帶著薄薄的怨。
讀完,覺得這《傳統下的獨白》就是李敖寫來宣洩情緒的,但這種任意而為的寫作態度卻偏偏讓人印象更加深刻。
《傳統下的獨白》讀後感(二)
這本雜文《傳統下的獨白》讀完後首先的感覺:有點深奧。他的文章與大多數人對於他作為批判傳統的鬥士的認識不同。經常引經據典,讀完以後能讓人明白大師其實對於傳統文化的掌握已成大師級了。
突然又想起了題外話,其實我覺得真正是反傳統的學者是不存在的。古有李蟄,但它也不是真正的批判傳統思想,而是對那時人們曲解與利用傳統文化的行為不滿。我想現在的李敖也是如此。他從傳統與現在之間找到了不同點,找出了好壞是非,於是乎開始吶喊罷了。
這本書叫做「獨白」,依我看這就是真正的獨白。他的舉止讓他顯得與某些人(自己腦補)格格不入,所以自己會感到孤獨那是正常的,成為了大師就註定要孤獨了,因為能和你平起平坐的人這個世界有幾個。裡面的文章都是雜文,而且言辭都挺激烈的,不管是那篇《不討老婆之「不亦快哉」》還是那篇《長袍心理學》那都是批判虛偽的文章。感覺李敖與李蟄不單是想法相似,連姓都一樣,難道有某種關係?
受到「冷眼看世界」五個字的影響,我對李大師的思想起初有點不屑,想:這麼大了還當憤青,沒事做嗎?不過現在又接受了「存在即合理」這一思想,於是對他的看法有點改觀: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所以李敖的批判也是為了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所必須的。從這本書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李敖他批判最多的,是咱們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中庸之道」。不管說的對不對,那都能讓我們對這一思想有新的認識。
其實我最欣賞本書的,其實也是最欣賞本人的地方,就是他不被政治所干預的言論。希望能一直保持,同時在苦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島,不管是茫茫大海的孤獨,還是狂風暴雨的絕望。都要保持自己不變質,然後繼續探索。
《傳統下的獨白》讀後感(三)
李敖,台灣學者,桀驁不馴,狂妄不自大,人如其名。
話不多說,回看《傳統下的獨白》,()筆者認為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基本與書名相符合。書中分為三大部分:「傳統下的獨白」、「獨白下的傳統」、「中國藝術新研」。第一部分包括20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實的「雜」文,主要對當下中國的諸多傳統、習俗,給出自己的評價及想法。表達其反抗傳統、蔑視傳統的態度。第二部分主要對中國的一些歷史提出新的看法,以通俗的文字呈現中華文明的精華。特別是文中提出要幫助中國人了解中國,幫助非中國人--洋鬼子,東洋鬼子、假洋鬼子--別再誤解中國。最後一部分,以《周越墨跡研究》為主線,拿出大量史實證據,肯定了書法家周越在藝術史上的貢獻。周越,何許人也?當今書法界都知其甚少,我等平民亦難知之。以此看出還原歷史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書中文筆辛辣,觀點獨特,嘻笑怒罵、嘻皮笑臉皆文章。用它自己的話說:李敖的作品「不可不看、不可再看」,所以筆者從了他的意思,看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