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參與感》讀後感

《參與感》讀後感(一)

這本書也是源於李總的推薦。剛讀時覺得沒有《周鴻禕自述-我的網際網路方法論》讀得過癮,這也是讀得慢的原因。後來越讀越發現,其實這兩本書有個共同點就是「說我所做,做我所說」!

我一直以來和外界所想認為小米走的就是「飢餓行銷」手段。讀後才發現,如果說小米不就是搞「飢餓行銷」,那就是只看到表面,完全忽視了很多內在性的關聯和實質性的狀況。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長和尊重用戶、尊重國情、順勢而為的方法論等等。

首先對小米有個重新的認識是源於小米的LOGO。不得不說,小米是一個真正用心做手機的企業,小米的LOGO, MI反過來是一個「心」字,只是少了一點,意思就是讓用戶省一點心。

第二是用戶思維,讓用戶有參與感,把用戶當朋友:也就是小米產品的設計和運營全部給用戶開放,讓用戶最大限度的參與到小米的經營過程中來,同廣大小米工作人員一起思考,一起打鬧,一起堅守,打造具有粘度極高的小米社區,也就是把用戶當做朋友,因為只有做到朋友的關係,用戶才會去維護你的產品,進而去推薦更多的人來認識小米,

第三是產品的性價比。小米不僅在手機上下大功夫,連盒子都想得很周到。小米盒子品質好到能承受得起兩個胖子的體重,試問這樣的包裝盒你對物流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所以一個好的企業做推廣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團隊的專業素養、產品的質量。在這三點上,小米真的做的非常不錯,是一個在用心做產品的企業,值得我們學習的企業!特別是產品包裝這一塊,我覺得我們有可學習的地方。再怎麼最佳化,都不能忽視外包裝,起碼讓客戶收到貨後第一眼的感覺是要舒服。

另外黎萬強在書中強調,「產品第二,團隊第一」的概念也是我特別認同的一點。不論是做產品設計、行銷推廣、亦或是售後服務,擁有專業的人才,才不會出岔子。行業經驗和專業能力,是決定一個團隊最終能否成功的基礎條件。在這一點上,還是有點慚愧的,做為電商的負責人,行業經驗和專業能力欠缺,不能提出些切實有效的推廣方法。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一張的標題和配圖都非常有意思,特別的凸顯小米的個性特徵。記得很深刻的還有一張滿篇的改最後再改改的圖片,一張圖片就已經說明的淋漓盡致,如何把產品做到極致?精益求精的態度,極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瘋!就是敢於改!改!改!再改改改!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公司的開發部做得比較好,一個產品設計也是反覆修改幾十次的是常事,但我們始終待客戶如初戀。

最後想說做企業就像做人一樣,你有心,朋友才會真心去為你傳播、維護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強的用戶關係。這便是「參與感」。 「參與感」雖然只有簡單的三個字,但有著很大的意義,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從產品的研發到行銷,企業應該始終同用戶在一起,讓企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用戶來參與,這樣才能獲得用戶的認同,才會讓企業在競爭中搶占先機。回到我們的公司,也是同一個道理,項目想要做好,用戶便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只有你用心對朋友,朋友才會給你最大的回報回饋於你。現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點——做好產品、做好的口碑、讓客戶幫你去傳播。用小米的話說,就是做爆款、做冬粉、做口碑。要做到像小米這樣成功也許還有很長一段道路,但我始終相信,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爭取,成功一定會離你越來越近。

《參與感》讀後感(二)

關於讀完《參與感》,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思維方式的改變,敢於嘗試新的方式,敢於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我感覺抓住商業發展是規律,80年代是靠產品,90年代是靠品牌, 00年代是靠口碑,但是後面一定是靠參與。按用戶的想法來制定產品,通過用戶的口碑製造品牌,一切圍繞用戶出發。

關於參與感讀後感的幾個層面如下:

先說內容。對於小米手機而言,寫的每一條微博、編輯的每一條微信圖文、策劃每一次活動、每一個產品廣告、每一場產品發布會甚至每一頁PPT,都是在社交網路以及其他社會化媒體傳播的內容。最為重要的是,產品即行銷,小米手機推出的每一款爆品是最為核心的內容,是網友口碑相傳的主體。

再說渠道。對於書中所說的吸引冬粉,構建冬粉團,在社交網路上做自媒體,其實還是自建傳播的渠道。在冬粉團行銷模式出現之前,幾乎所有的媒介都是要購買的,無論你是做電視廣告,還是報刊廣告。但是,小米手機有了冬粉團以後,可以不用花一分錢,冬粉就替它口口相傳做行銷。這也就是為什麼黎萬強所說的,創業公司不要做廣告,而要做自媒體行銷。截止到2014年6月,小米論壇有2000萬用戶,QQ空間有3000萬用戶,微博和微信用戶都超過600萬。小米手機在這4年的發展過程中,正是充分利用了社會化媒體的運營紅利,積累了大量冬粉,相當於自己在網際網路里建立了口碑傳播的渠道和通路。

最後說一下「觸發機制」。對於傳統的廣告而言,操作方式簡單粗暴,只要把廣告在媒介上播放出來就行了。而對於冬粉團行銷,則需要在內容和渠道之間產生「化學反應」,需要調動冬粉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替你做傳播。這個觸發機制,其實就是黎萬強講的「參與感」,通過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發動行銷的「人民戰爭」,這就是三三法則的三個戰術。

開放參與節點是指通過小米論壇和社交網路平台,讓冬粉的聲音和需求得到表達,最終表現到產品的更新上,讓用戶真正有參與其中的感覺。

設計互動方式是指,無論是做產品還是內容傳播,最關鍵的不是讓人覺得的東西有多牛逼,而是讓參與的用戶感覺自己很牛逼,激發他們參與進來,並通過種子用戶的分享,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這裡設計的互動方式,其實就是設計的分享的「觸發機制」,是冬粉團行銷和社會化行銷的核心所在。

而擴散口碑事件,則是一種行銷戰術。通過擴散口碑事件,就是通過把一些小圈子裡的好玩的內容,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甚至再創造,變成一個眾人參與的「大事件」,也就是黎萬強說的天天上頭條。

除了這個三三法則以外,這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值得大家思索,就是小米的品牌觀。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做品牌的順序一般都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譽度,最後再維護忠誠度。而對於小米等網際網路品牌而言,則是先做忠誠度,等通過口碑傳播達到一定量級以後,再做知名度。

《參與感》讀後感(三)

這兩天讀完小米黎萬強的《參與感》,感覺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們確實把網際網路琢磨透了,他們的方法論確實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究其實質,小米說最重要的是「參與感」,我再給他更加通俗一點,就是「發動民眾」。

除了發動民眾,我們別無選擇

真正給傳播帶來顛覆性變化的不是網際網路,而是網際網路當中的一類——社交網路。社交網路把大眾媒體的「媒介-客群」二元結構徹底結構掉了,在微博丶微信上面,每個人都是客群,每個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體的。所以,現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體就搞定了客群」的邏輯,而是「搞定客群才能搞定客群」。

那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呢?以前用錢可以買到媒介,因為那是一門生意。現在你根本沒法買通客群,一來數量太多你買不起,二來大部分人不是把廣告當生意,你根本買不通。所以,你現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點——做好產品丶做好的口碑丶讓客戶幫你去傳播。用小米的話說,就是做爆款丶做冬粉丶做口碑。

所以,發動民眾並不是因為這方法有多先進,而是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只能這麼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體丶做互動

對自媒體概念的理解不要狹隘的理解為微博官方帳號丶微信公眾帳號,那只是自媒體當中的一類罷了。以下這些能夠對客戶發聲丶可以和客戶對話的東西都可以算作自媒體:企業員工個人的微博微信丶論壇里代表公司的一個ID丶網店客服丶一本書(比如說《參與感》丶《轉折點》)丶一個線下活動……總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戶發生聯繫的所有觸點,它都是你的自媒體陣地。

那自媒體的內容怎麼做?我覺得一是「做自己」,千萬別為了迎合客戶而說一些你認為客戶喜歡聽的話,那你最多只能是一個走量的消費品,客戶買你估計十有八九是因為便宜,你是沒有冬粉的。真正牛逼的品牌從來不諂媚消費者,當然它也不會刻意去俯視消費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夠了。雷軍做不出錘子,羅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們其實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說人話」,千萬別學那些loser,動不動搞一句讓人聽不懂的話,以為人家聽不懂就是牛逼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說大白話的(推薦閱讀《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如果說大眾媒體是一個「劇場」丶一個「舞會」的話,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才能進去的話,那麼社交網路就是「客廳」丶「臥室」,這裡是人最放鬆的地方,你在這裡就要用在家裡的口氣說話才顯得對味兒。你若端著,我就無感。

三是「要互動」。就好像做愛一樣,如果你光顧著自己爽,不考慮伴侶的感受,那你們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諧。如果你光傳播,對客戶的反饋愛理不理,那你怎麼讓客戶愛上你?互動,比傳播更重要。願意和你互動的,一定只是1%對你最核心的客戶,對這部分人你敢怠慢嗎?

發動民眾3個關鍵點:利益明確丶動作簡單丶開放創作

現在我們終於要開始發動民眾了。你那麼有個性,你讓冬粉愛上了你,但愛是在心裡的,你怎麼把冬粉的愛轉變成行動呢?我覺得關鍵就是3點:明確的利益驅動丶簡單的行動動作丶帶有開放性的創作空間。

你讓人幫你做一件事兒,你總要給人一個理由,這就是利益驅動。最常見的利益驅動就是物質利益,比如說轉發贏iPhone5s,但這是最差的利益驅動方式,因為很多只是為了贏得5s的人會混雜在裡面,他們並不是你真正的冬粉,也不會幫你做口碑傳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驅動是精神層面的,這也是真冬粉的驅動力,具體來說又可能分為「自我表達」丶「成就感」丶「利他」丶「趣味性」等。所有精神層面的動力都離不開社群,如果沒有聽眾,就沒有傳播動力。

滿足了這些驅動力以後,民眾運動的基礎有了,那麼要叫大家做什麼呢?越簡單明確越好。我們有時候經常會這麼說,「你幫我介紹給需要的朋友哈」,對方因為對你已經很認可了,通常都不會拒絕,而且可能還表現的非常積極,於是賓主雙方都滿意的握手再見,()然後就此沒有下文。一個成功的能夠帶來轉化的行動應該是這樣的:「您能幫我把這個圖文連結轉發到朋友圈嗎?這段介紹文字我也寫好了,裡面有我的聯繫方式,你直接貼上過去就成。」這時候人家肯定覺得舉手之勞,順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後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傳播素材做成帶有開放性的丶能夠讓大家發揮創意空間的素材。比如說今年特別火的「媽媽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體」,小米的吉祥物「米兔」,這些素材都帶有開放性,用戶可以在素材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變成自己的作品,這種傳播的驅動力就更大了。

前面說的基本上還是通過內容、活動、創意來驅動行銷,這是比較傳統的思路,成本也比較高。還有一種思路是在設計產品的時候直接考慮到行銷,這樣的行銷往往可以以極低的成本獲得非常爆炸性的效果。今年有兩個一夜爆紅的套用,魔漫相機和臉萌,他們都是在設計產品的時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機制,於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鏈式反應。

小米曾經做過一個「我的手機編年史」的網頁端套用,你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用過的所有手機,然後生成一張圖片,然後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網路。這個套用我當時也玩過,確實很有意思。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