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得剛好》讀後感(一)
我並沒有那麼豐富的生活閱歷和處世經驗,能夠總結出什麼是恰如其分的生活態度,我覺得這太難了,因為你時刻在生活之中,很難跳出來看著另一個自己的言行舉止,然後分出對錯,最後再根據成績和錯誤進行一番總結,到那時,把這份總結拿過來細細品讀一番,嗯,不錯,這正是生活的哲理啊!可是,這麼評價的時候,你還能回到你現實中的那個生活世界麼?顯然,我們都在不斷地摸索前行,錯了之後得到教訓對了之後總結經驗,就是出於這種思考,我再看完郭德綱的《過得剛好》之後想說的一些話,便想看看這恰如其分的生活態度。
「我爭者人必爭,極力爭未必得;我讓著人必讓,極力讓未必失。」看書的時候我是先被封面上的這幅對聯吸引住的,有深意、有意思。和大多數人一樣,知道郭德綱是從相聲開始的,唯一的標準是能讓人笑,但是語言不似電視上演的響聲那般高大上,有點辛辣諷刺的感覺,但是很好笑。「我爭者人必爭,極力爭未必得。」雖然看字面有點消極,但是你要細想還真是一種生活智慧。以前看武俠小說,作者在一場武林紛爭之前必將會設定一個耀眼的必爭之物,要麼是傲笑絕世的神功秘籍,要麼是群雄眼紅的上古神兵,抑或至高無上的武林至尊,然後,情景便進入了個大門派、各大高手你死我活、有你無我的爭奪之中,好一場血雨腥風,好一場武林浩劫,可是最終你會發現,那些在爭奪中表現最熱切、計謀最慎密、手段最高明者,往往最後的結局都是身敗名裂、竹籃打水一場空。如《笑傲江湖》之岳不群、《碧血劍》之溫堡主、《倚天屠龍記》之成昆、滅絕之類。所以,「極力爭」真是「未必得」啊。那麼就是不爭麼?不爭也不對,「人爭一口氣,佛求一炷香」,你來人世間走一遭,難道還能一輩子逆來順受、不爭不搶,那也絕對不行!該爭還是要爭,但是有個恰如其分的態度,不害人、不違法、不傷天害理,這麼去爭是顯示你的能力與才能最好時刻,何必不去爭一爭呢?
《過得剛好》讀後感(二)
我看《過得剛好》時書中有這段,到最後的那句「啊!他也演這個啊?」我一口茶噴的滿桌子都是,這哥們寫得太有才了。可是,笑完之後你在看,這是相聲麼?這不僅僅是相聲,這裡面諷刺的可多了,「真放肆」「假矜持」,誰來界定,那是你自己的事,可這生活的態度應該要拿捏好了,恰如其分就好了,多了少了都不合適,不然你也就該說出那句「啊!他也演這個啊?」了。
書中前面的感悟和過去的回憶可以看看,統統揭示著一個道理,那便是「天下事,得之不難失之必易,積之不厚發之必薄」。後面罵人的就不用看了,難不成還要學著罵人啊。不要以為看了一本書就能有恰如其分的生活態度,那是騙小孩子呢!生活態度是你自己的,那是經歷了不少事、不少人之後的總結,有些人經歷的不少,可是不善於總結,好了傷疤忘了疼,生活態度總是過猶不及,可這也是一種存在啊,只不過你生活過得疼,別人代替不了你疼。
閒言少敘,今天就是看完這本書想說點什麼,說到這裡也覺得差不多了,恰如其分的生活態度還需要任重而道遠的磨練,不過你要時時注意才行,與大家共勉!
空了你也翻翻這本書,我覺得有意思。
《過得剛好》讀後感(三)
喜歡《過得剛好》這本書,它帶給我力量。
這就好像很多老一輩喜歡看《鋼鐵是怎麼煉成的》從中吸取養分。但我覺得也許《鋼鐵是怎麼煉成的》並不適合我這一輩了,至少來說同樣是鋼煉,它就沒有《鋼之鍊金術士》帶來的影響大。
不是什麼鋼絲,從沒有正而八經地看過郭德綱的相聲,甚至可以說對這種藝術形式沒有特別感興趣的地方,但郭老師的這本書,就毫無來由地吸引了處於黑暗中的我,對我來說,它不是太陽,不是月亮,但也許是月餅。因為,它應節,符合現在的我。
很少喜歡看成功人士的自傳或者慷慨演講什麼的,因為我理性地知道那裡面很多虛的東西,一個人成功了,很多時候就會把過去自己的經歷和痛苦放大或者縮小,對於我來說,這都不適合。但《過得剛好》非常適合我,感覺裡面陳述事實比較多,偶爾會看到一個充滿閱歷的一小段感慨。()
看這本書,不僅因為這本書,還因為我自己,因為現階段的我存在著幾個問題:缺乏自信,缺乏力量,不善溝通,心態不平和。對於這些,作為一本由飽受滄桑的相聲藝術的成名人寫的書籍,帶給我所缺失的力量,自信,溝通技巧和平和應對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