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活動變人形》讀後感

《活動變人形》讀後感(一)

在該書中,作者以辛辣幽默的筆調和生動有趣的細節,描繪了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內部資產階級與封建主義兩種文化形態的殊死鬥爭,揭示了嚮往現代文明而又找不到任何出路的舊式知識分子內心的分裂、扭曲與痛苦,以及沒落地主分子的腐朽頑固與絕望。這部作品是作家對中國知識分子問題的形象思考 ┅┅

合上書,心頭便湧上一種感受:在動盪的社會形勢中,在經濟窘迫的陰影籠罩下,維持一個「文化多元化」家庭的寧靜與和平的確不易。再細一想,又覺得這點見解實在太稚嫩、蒼白。 隨著國門被轟開,湧進來的不僅有野蠻,也有文明;不僅有毒品,也有良藥。西歐資產階級文化一旦在炮火中大量紮根於中國便與近代中產階級文化展開了殊死搏鬥。文中主人公倪吾誠的家便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戰場」。誰勝誰負其實是無所謂的。置於社會主義這樣一個大環境,「進口貨」也好,「國貨」也罷,凡有利於社會進步,有利於民族強勝,我想皆應曰:「拿來」。那麼,誰勝誰負又有什麼關係呢?

倪吾誠何許人也?據我看來,純粹說代表中國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似有辱「知識分子」的清名,倒不如說像個混血兒來得爽快——口裡說著新時代的話,血管里卻流著孔乙己和阿 Q 的血。他對家人「講歐洲,講日本,講英美,講笛卡兒和康德,講人不應該駝背講曬太陽對人有好處,講不是妓女的女人也可以跳舞,講不但應該刷牙而且可以並應該早晚各刷一次牙 ┅┅ 」聽眾是誰?他們對此是否感興趣?他們能否接受?他們能否支付「應該」那樣所需精力和費用?誇誇其談,不顧實際。處處顯示自己的博學,顯示自己的文明,卻處處洋相百出:「居然說墨索里尼是一位哲學家」;講課沒頭沒腦,東一榔頭西一錘椎,敲得連自己 也說不清楚了 ┅┅ 好一個留洋的「大學講師!」自己掙不到飯吃,只能吃老婆做的「大蔥抹醬」「紅薯粘粥」,心裡卻老想著「火腿」、「咖啡」、「烤肉」,還「深感」老婆靜宜每天為他弄吃的是「形上學在中國之源遠流長」,還想著「歐羅巴文明」在中國土地上的悲哀。好一個「歐羅巴文明」者!解放後,這個曾經「潛力百分之九十五還沒有發揮出來」的留洋知識分子今天準備出一本論著,明天準備搞一個研究,結果,其潛力在社會主義優厚的待遇下依然未能發揮出來。可悲!

再看姜家母女,家道早已衰落,卻左一個「家風」右一個「家風」,死守一張破敗的封建家族的臉面,不切實際地撐起一個封建家庭的空架子而心滿意足,這又算什麼呢?

其實,倪吾誠的初衷是好的,姜靜宜的本意也不錯,只是前者的追求顯得虛無,後者的思想顯得頑固,兩者若能現實一些,丟掉幻想和保守,是不會鬧成這樣不可開交的局面來的。當然這裡面肯定還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但單從人物個性上看,他們身上都少不了穿長衫而又站著喝酒的影子和自欺欺人的品質。

《活動變人形》讀後感(二)

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小說用漫畫式的筆觸,描繪三四十年代一位出過洋見了世面的中國男人倪吾誠,回國後妄圖用他心儀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著根深蒂固東方傳統的家庭生活,甚至還有他的冥頑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雖然王蒙在其中極盡調侃之能事,將靜珍、靜宜還有後來的倪萍的種種"不可思議"的醜態、可憐態刻畫地淋漓盡致,將她們的如匕首如投槍的"罵誓"更是用"後現代"的筆法一口氣"噴"出來(驚天地、泣鬼神);利用意識流的寫法將人物心理刻畫得細緻入微,突出人物性格衝突。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充分體味到其中的酣暢淋漓。

但是,讀這篇小說令人難受,《活動變人形》如果說是講了一個故事,那麼這個故事是荒誕的,悲劇的,沉重的。因為,看似簡單的家庭衝突、性格悲劇,實質則是文明文化的衝突。

王蒙在小說中打了一個結,然后里頭所有的人物都在試圖解開這個結,用自己的方式,而他們所用的方式,實際上又是由他們所代表的文化形態決定的。

而這個結可以用幾個問題說明:究竟什麼是促進民族發展、文化進步的源泉呢?究竟在文化衝擊的年代怎麼樣尋求個體的平衡又怎樣尋求不同文化的契合點呢?就是這樣一個結,這樣的一群人。

改革是艱難的,小說只是小說。"尋找只是尋找,找不找得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小說畢竟只是小說。

《活動變人形》讀後感(三)

讀這篇小說令人難受,《活動變人形》如果說是講了一個故事,那麼這個故事是荒誕的,悲劇的,沉重的。因為,看似簡單的家庭衝突、性格悲劇,實質則是文明文化的衝突。 近期,讀完《活動變人形》,朦朦朧朧之中,感覺到一種莫名的悲憤與無奈,我覺得,我是一個憤青,就像倪吾城一樣,對於現實有極度的不滿,卻無能為力,只能一點一點的反抗,卻是無果的匆忙。想要反抗,卻只能給身邊的人帶來更多的痛苦,不論是怎樣的人,他們都在身邊,不論她們有如何多的缺點始終,是家人。

這部書,以一種玩具(也可以說是一本書)的名稱命名,用書中的話說:「象是一本書,全是畫,頭、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獨立翻動,這樣,排列組合,還可以組成無數個不同的人形圖案,所以叫活動變人形。」在倪吾城心裡,覺得「這種玩具可以培養兒童的想像力,還可以使學齡前兒童得到一種「我也有書讀」的滿足。這讓他由衷的佩服東洋人的先進和智慧。」

這本書的開頭是由倪吾城的兒子倪藻到國外某個地方去交流學問順便拜訪倪吾城的一位老朋友史福崗教授的經歷而引起的。全書採用倒敘、插敘等一系列的表現手法,同時也不乏意識流的寫法,突顯出了作者理性的構思和感性的表現手法的完美結合。書中每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性格特點,卻都有著大致相同的人生經歷。本書中是以倪吾城一家的家庭經歷為主要線索,穿插著各個人物的活動。作者筆下,人物鮮活生動,不得不說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在本書中,倪吾城扮演著多種多樣的角色,可謂是淋漓盡致。首先倪吾城作為一個留學回來的知識分子,回國後妄圖用他心儀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著根深蒂固東方傳統的家庭生活,甚至還有他的冥頑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他不能忍受著中國舊社會「萬惡的舊習」,他憤怒,他抗議,他反叛,結果,卻總歸是不如意,有時候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觀點,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是固執,他是一名知識份子,所以瞧不起他的妻子,他的家人,在他眼中,她們都是無知的,都是被舊習深深謀害的人,已經沒法救了的。雖然,曾經的他也是一個舊社會的家庭中的一員,他深知被毒害的痛苦,但現在,留學歸來的他,卻沒有對家人的同情與憐憫,除了對自己的兩個孩子好,其他的人他也許沒有了一點的愛吧。其次,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人,卻沒有承擔起養家餬口的責任,只顧自己在外面逍遙快活,尋歡作樂,從不過問家裡的事,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的事。他在外面是那麼的「時髦維新,風度翩翩」,但是,在家裡,他卻是那麼的不義。

在倪吾城妻子姜靜宜的周圍,圍繞著四個人,姜趙氏,姜靜珍,倪萍,倪藻。她們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但是在有衝突的時候,總是避免不了向對方開火。當然,她們在面對倪吾城的時候,總是站在一條戰線上,一起用惡毒的話詛咒倪吾城,一起大罵倪吾城,一起反對他,這不得不說是倪吾城的一大悲哀,家裡竟然沒有一個人可以讓他依靠,哪怕是他所愛的兒子和女兒也來反對他。雖然姜靜宜是一個有著濃厚舊習的女人,但是,她也是令人佩服的,她能承擔起撫養兩個孩子甚至是三個孩子的重擔,這是很不容易的啊。的確,她愛錢,可以說是掉在錢眼裡面,但是,她也是被生活所逼的,她對倪吾城的行為忍受了,她只有最低的要求:只要倪吾城能給家裡一些生活費就是了。但他卻沒有滿足她這一要求。姜靜宜的命運是悲哀的,嫁給了這樣一個「新式」的男人,承擔起了原本不該她承擔的責任。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她也有缺點,畢竟她是在舊社會長大的,帶有濃厚的舊習。但是,她的確是個有點才能的人。

姜趙氏,一位老太太,倪藻的姥姥,儘管也是以為老式婦女,卻是及其的愛她的外孫。 姜靜珍,即周姜氏,14歲變便沒有了丈夫的她一直守著那箇舊習,也是一類人的反映。她會背誦許多詩詞歌賦和戲文,總是有事沒事的冒出幾句,連她最後死之前,也是應了她以前不時的唱著的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最後,她也是長眠於那片西北的黃土上,也算應了吧。在這樣一個家庭里,總能聽到這三個女人在一起大罵

著倪吾城,一起罵,看著就好像特別的親。也確實是特別的親,但是,也有爭吵的時候。雖然王蒙在其中極盡調侃之能事,將靜珍、靜宜還有後來的倪萍的種種"不可思議"的醜態、可憐態刻畫地淋漓盡致,將她們的如匕首如投槍的"罵誓"更是用"後現代"的筆法一口氣"噴"出來(驚天地、泣鬼神)。

倪藻,儘管當時的他只是一個小孩子,卻在他的眼裡也看到了他父親的形象,也對他父親產生了抵抗。倪萍,也是。倪荷就更不用說,和倪吾城就沒見過幾次。到最後都不肯再見倪吾城,確實是另一種悲哀啊。

在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的人物,()比如史福崗及其夫人、鄰居「熱乎」、趙尚同、杜公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的存在,詩小說更具有一種連貫性這些人的存在,也似乎更好的從側面反映了倪吾城一家人,乃至那個動盪的年代混亂的社會所特有的現象。

小說結尾寫到了文中曾提到的一些人後來的事,少有幾部分是以倪藻的的口吻寫的。寫到了一些曾與之有關的人在文革、文革之後的家庭境遇。

整部小說,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寫出來,這樣使得文章更靈活。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一個知識分子妄圖用他的青睞的西方思想改變中國是不可能的。還有書中那淋漓盡致的表達,驚呼、叫喊,都令人為之震驚。《活動變人形》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