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戰國策讀後感

戰國策讀後感(一)

「三寸之舌,勝於百萬雄兵。」這句話真實的寫出了戰國時期政治家的重要。他們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裡,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就挽救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要是換成那些有勇無謀的將領,不僅會興師動眾,搞不好還會使利益盡失,引起「眾怒」。

在《戰國策》第一篇「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中,秦國想藉口向東周索要九鼎,從而來得到地盤。齊國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顏率便出使齊國,答應如果齊國將秦軍殺退就將九鼎送與齊國。事後齊國向東周索要九鼎,顏率再次對齊王說:「九鼎不像普通的東西,拿著就可以走,一個鼎就需要九萬人才能抬動,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萬人,當路過梁、楚兩國時一定會被奪去。」所以,齊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順,就是推卸責任也要找一個合適的藉口。

在對付一些小人時,我們可以使用反間計。宮他從西周逃到了東周,將西周的機密全部洩露了。西周國君非常生氣。馮且便拿著三十兩黃金的一封書信前往東周。信上寫:「若能辦成,你就盡力,若不能就趕快回來,事情洩露了便自行了斷性命。」信使故意讓東周軍兵抓住,東周國君看到信,馬上把宮他殺了。馮且借刀殺人,使宮他真麼努力也沒有用。使用反間計一定要嚴密,否則就會引起眾怒。

做什麼事都要憑智慧,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其實很多事只要輕輕一點可以捅破,可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該說的一定要說。

戰國策讀後感(二)

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在於它的前瞻性和包容性,更在於它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緊追時代強音而又不失民族本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國永遠需要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也永遠需要特色獨具的中國。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道和諧」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文化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代代承續,代代承續需要從中國小抓起。

《戰國策》描寫了很多人物的形象,其中我最崇拜藺相如,因為他不計前嫌,可以原諒廉頗的嫉妒。還因為他敢一個人到秦國去和秦王周旋。

國學經典穿越千年時空,讀書琅琅承續中華文明。希望我們青少年在接受資訊時代高科技教育的同時,不失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使我們成為既具有現代高科技素養,又具厚重人文情懷,融真善美品質於一身,內涵豐富的一代新人。

戰國策讀後感(三)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對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東西,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損害,或者說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時也採用了遊說的方法,想去說服領導、朋友。但是,由於沒有去揣摩對方的心態,或者說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發展。那麼,我的遊說往往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戰國時期的說客和謀士,在不經意之間,能夠說服對手?他們所套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麼?作為現代人我,能否從中吸取一些營養,使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所深化。

閱讀了《戰國策》西周策後,我認為戰國時期的謀士和說客,他們隨時把握著全局觀,再尋找彼此的利益點,從利益點,作為切入點。其實人與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過程中,都有雙方能夠接受的利益點,從利益點切入,那麼,就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犧牲一方的利益,滿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談判高手,也是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戰國策》西周篇,韓慶遊說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讓齊國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糧的目的。()但是,韓慶卻沒有直接說,而是站在齊國的角度分析齊國如何做才能獲得較大的利益。這點確實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這點確實是應該借鑑的。我想再閱讀《戰國策》西周策,也許會有一定的收穫和啟迪的。

齊國孟嘗君田文,又稱薛公,用齊來為韓、魏攻打楚,又為韓、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糧。韓慶(韓人但在西周作官)為了西周的利益對薛公說:「您拿齊國為韓、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葉以北地區,增強了韓、魏的勢力。如今又聯合攻秦,又增加了韓、魏的強勢。韓、魏兩國南邊沒有對楚國侵略的擔憂,西邊沒有對秦國的恐懼,這樣地多遼闊的兩國愈加顯得重要和尊貴,而齊國卻因此顯得輕賤了。猶如樹木的樹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強弱也會因時而變化,臣私下替你齊國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國西周暗中與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國借兵求糧。您兵臨函谷關而不要進攻,讓敝國把您的意圖對秦王說:『薛公肯定不會破秦來擴大韓、魏,他之所以進兵,是企圖讓楚國割讓東國給齊。』這樣,秦王將會放回楚懷王來與齊保持和好關係(當時楚懷王被秦昭公以會盟名義騙入秦地,並被扣押),秦國得以不被攻擊,而拿楚的東國使自己免除災難,肯定會願意去做。楚王得以歸國,必定感激齊國,齊得到楚國的東國而愈發強大,而薛公地盤也就世世代代沒有憂患了。秦國解除三國兵患,處於三晉(韓、趙、魏)的西鄰,三晉也必來尊事齊國。」

薛公說:「很好。」因而派遣韓慶入秦,使三國停止攻秦,從而讓齊國不向西周來借兵求糧。

韓慶高明遊說之處,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為齊國籌劃,但是,他最終的目的達到了。這一點是值得今後去效法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