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職業化的6堂必修課讀後感

職業化的6堂必修課讀後感(一)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缺乏高素質的職業化員工。可以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員工職業化程度的高低。就像一場足球比賽,職業運動員與業餘運動員同場競技,其結果不言自明。

其實,我們的身邊不乏很多高智商、高學歷,甚至是高能力的失敗者,他們的失敗並非能力不足、學識不夠,而是在於缺乏職業化素質。同樣,我們身邊也大有學歷不高,卻取得職業成功的人,但他們的成功無一例外都是由於具有高度的職業化!

那麼,怎樣才能將自己打造成職業化員工呢?《員工職業化的6堂必修課》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

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勤奮向上、相互關心,會獲得高效的工作成績。沒有朝氣、散漫懶惰、喜歡計較得失、人與人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激勵的環境,這樣的群體不可避免會被淘汰。追求職業化的你不能因為職業化環境的缺失就放棄自己的職業化進程——事在人為,你可以改變環境。

有時候你會發現某個人在職場中走路很快、做事很快、說話很快,思路清晰,守時,有上進心,事業心強,承諾完成的事一定會完成,有很好的工作習慣、工作形象以及職業道德,知錯就改,敢於為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這樣的人才是組織里真正缺乏的人才。

能擁有職業理想、端正職業態度、掌握職業技能、遵守職業道德、學會職業溝通、樹立職業形象的人才是真正的職業化人才。

《員工職業化的6堂必修課》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夢想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夢想和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理想的實現只靠乾,不靠空談。

工作就是奮鬥,只有勇於攀登才能創造輝煌;工作就是創新,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代;工作就是付出,只有吃苦流汗才能實現理想;工作就是享受,只有品嘗工作過程才能感知工作的快樂。

奮鬥改變命運,夢想讓我們與眾不同,很多事情看起來很難,但一旦你努力去做,盡力去爭取,事情便會有轉機,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才會變成可能。奮鬥,這個詞語,什麼時候也不會過時,它不是說在嘴上,而是刻在心裡。

夢想是奮鬥的動力,奮鬥是實現夢想的條件,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夢想,但這種夢想僅限於美好的一面,正像「惡法非法」一樣,貪婪邪惡的夢想便不再稱之為夢想,而是空想、妄想、非分之想。只有美好性質的夢想才會催人上進,讓人有前進的動力。

有夢想才有希望,有夢想才有未來。讓我們都做有夢想的人吧,每天堅持奮鬥,為了夢想而努力。

職業化的6堂必修課讀後感(二)

近日,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了單位贈送的一本讀物《員工職業化的六堂必修課》,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還有那麼一點,為什麼我要利用周末的時間來讀那麼一本無聊的書呢?但是在我認真閱讀之後感覺受益匪淺。書中作者永生動具體的實例、淺顯易懂的道理、樸實無華的寓言,闡述了職業化的重大意義。

書中很多觀點、啟示、理念,對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與作用。讀完此書,我發現我的思想觀念、工作態度以及工作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我發現自己的潛力和能力也需要進一步的發掘。只要不斷努力,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工作對個人威嚴,決不僅僅是生存立足之本,還是我們每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同事時一種責任,沒有任何接口不承擔自己的責任。接口時拖延的溫床,接口的實質時推卸責任,不管在什麼條件下對待工作都要無條件執行。這讓我知道了為什麼很多公司重用一些當過兵的人,他們的執行能力很強,在西點軍校,無論軍官指派什麼任務,無論什麼條件你只能「yes,sir」。工作中無小事,小事積累就會成為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認真負責的態度是處理一切事物的基礎。

當然,乾工作,做事情肯定會有苦、有累、有困難,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快樂,體驗人生的價值和生存的妙處,同樣時心態的問題。我通過學習有幾點體會:第一,選擇自己的工作態度。人人都想找一份既能掙錢,自己有愛好的工作,但是,這樣的工作幾乎是不存在的。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工作,那就讓工作來選擇我們,我們選擇的只是工作態度。第二讓別人快樂,也就是讓你的顧客、朋友、服務對象及合作夥伴快樂……自得其樂時我們的工作態度,讓別人快樂時我們的品牌。第三,全身心投入工作,幹事情就要立足對人對己負責,不遺餘力,盡心盡力,只有這樣,我們蔡有機會從事更重要的工作,才有機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通過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為什麼有些團隊不夠專業化、職業化,原因一沒有長久的意識,也就沒有人嚴格要求;第二、態度無所謂,無所謂時不夠專業化的誘因,那麼客戶除了無奈就只有自己小心了,因為自己的不專業,導致了客戶不是挑剔,而時原來越不放心了。

我們做服務的實質就是去影響客戶的潛意識,滿足客戶的安全感,贏得信任,發掘客戶的潛在需求。溝通講究方式方法,首先涉及到人際關係,首先你要了解客人的需要,其實對待客人像對待你的朋友一樣,適當的溝通會讓合作成功的機率和再次合作的機率增大。團隊要做到整體的發展,就要做好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銜接,上下級的配合。不是單指某個人和某個部門的提高和發展。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才不會幹枯,只有團隊進步了才能給客戶或員工提供平穩的發展空間。

工作職業化就是自己像不像個做事的人,是不是值得客戶把錢交給自己,用心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不但要做好還要讓客戶有預期之外的驚喜。其中包括自己的衣著和談吐、知識專業度、工作效率等等,以及對團隊品牌的認可度,忠誠度,品牌是一種整體意識,是由團隊上上下下進行整體維護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一絲不苟,才能叫做品牌,才可以使客戶感覺是長久的行為。

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現在改變,不要做書中一開始所說的那種「三等人」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

職業化的6堂必修課讀後感(三)

職業化,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從這個定義的解讀,我們基本上能夠判定,要達到職業化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掌握「合適」兩個字,如何判定一件事是否達到「合適」的尺度,需要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所以在現實工作中,企業往往會制定大量的規章制度,對每個崗位的職責要求進行明確細分。大多數企業對員工職業化的要求以及員工自身對職業化的認知,往往是按照企業的規章制度去做,不與之相牴觸,就認為是達到職業化的目標了。但我們必須明白,任何規章性的東西只能約束外在的表象,如統一著裝,上下班不遲到等等,這些細節當然是我們所必須遵從的,但它僅僅只是讓員工達到了「不逾矩」的階段,一種消極的應對狀態,你可能挑不出任何毛病,但總感覺欠缺一些工作上的激情,缺乏主動性,因為,職業化從根本上來講是一種素養,它需要通過建立內在的認知來達到實現的目的,而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所以,職業化應當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

論語》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顏回請教孔子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段話中的「仁」可以狹隘化理解為「理想的工作境界」,也就是說如何才能達到理想的工作境界?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復禮。宋代學者朱熹對「克己復禮」的含義進行闡述,認為:「克己」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慾,「復禮」就是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所以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就能達到理想的工作境界。這段話中還有八個字很關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也就是說要達到理想的狀態最主要的是依靠自己主觀努力所追求,而不是強調客觀條件。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逾矩」與「克己復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主觀認識上的差異。「不逾矩」是一種被動消極的工作方式,並沒有將職業化的理念真正的根植在心中,以不違反規章制度的底線為目標,而「克己復禮」是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行為不斷向職業化的最高要求靠攏,最終達到完全職業化的目標,因此,兩者在表現形式上或有一定的類似,但在實際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對統一著裝的規定,雖然有部分同志由於領導的要求或者制度規定,每天穿著工作制服,但是沒有理解「統一著裝」背後隱藏著樹立良好執法形象的含義,在執法過程,不講文明,程式不規範,破壞了整個行業的良好形象,而真正職業化的員工即使在沒有穿工作服的時間也能夠積極維護所從事行業的形象。

要達到「克己復禮」的狀態顯然並非易事,因為每個人都有人性上的弱點,比如自私、懶惰、少幹事多獲利等等,這些都與職業化的精神背道而馳,也是職業化能夠成為一門需要學習的課程的重要原因。克服這些弱點,個人認為有幾個因素非常重要。

一是理想。這裡所說的並不是職業化的理想,而是人生的理想,或者說過上更好生活的一種追求。因為職業化的理想有時太過狹隘,當從事的職業與個人的喜愛不相符時,認真的去規劃職業理想可能不太現實,這時,我們就需要將短暫的職業生涯放置到人生長河中去考慮,可能目前的職業並不符合預期,但從整個人生理想規劃的角度來講,作為目前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應該將它認真的完成好,從短期來講,不論單位的績效考核是否能完全體現你的工作價值,但只要你工作幹得出色,獲得的報酬自然相應的會有所增加,可能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但領導的眼睛還是雪亮的,從長期來看,通過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質,可以為實現以後的人生理想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是個體化的認知。()現在行業內經常舉辦各類思想作風教育活動,是因為認識到思想觀念上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一個已經形成一定價值觀的成年人來講,要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單純的宣貫教育往往不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需要另一種更加個體的方式,可以把它稱為「覺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案例,某某人在一夜之間突然改頭換面,行為跟以往截然不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個性化的社會中,個體化的認知是很重要的,並且是外界無法強加的,需要用我們已掌握的標準去體會與感受。當我們建立一套標準,如果沒有個體化的認知,往往是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如在學習職業化的工程中,如果只是抱著「單位要職業化,所以我就職業化」或者「我就不吃這一套」的思想,那麼就永遠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談的階段,而不會有實質的效果。

三是環境。對於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的人認為「事在人為,個體可以改變環境」,有的人則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哲學上看,存在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個人意志態度屬內因,而環境屬於外因,但我們不能夠簡單的用「內因決定論」來忽視客觀環境的重要性。魯迅先生的「染缸文化」形象的表達出環境對於個體的影響。一個人或許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但從人員組成結構上分析,這類人畢竟屬於少數,所以,我們仍然需要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一個民族往往會有自身的特質,例如日本人有極強的求勝欲,辦事爭分奪秒,但是民族的特質恰恰是由個人的素養提升凝練而成,並最終對個體產生「反哺」的作用,同樣的道理,企業推進職業化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職業化氛圍至關重要,對員工的職業化素養要主動的進行培養和引導,利用人「潛意識」的心理活動達到提升職業化的目的。

我想,以「理想」為支撐點,不斷加強對職業化的認識,外加積極有益環境的推動,就能夠從形式上的「不逾矩」提升到「克己復禮」,克服人性中的弱點,積極主動的將自己的行為符合「職業化」的要求,將外在規範與內在素養的有機統一,達到真正作職業化的目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