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影評(一)
我是專程到電影院,花70元一張的票去看此片的人,真不知道這樣的觀眾多不多。因為看的是個下午場,整個放映廳不多於10人,我無法判斷喜歡看此片的人多不多。在武漢的院線是多多少人喜歡?在全國是多少人喜歡看?不喜歡看?
電影本身製作沒有大片手法,故事情節註定無法有新的衝突出現,選用演員的形象基本符合角色氣質,結局本身毫無懸念和科技可以運用。影片所能夠運用的就是電影的敘事,把觀眾的思緒拉回那一年、那個時代。30年前的記憶應該是非常清晰地在當代人中再現和傳遞。我不認識導演,但很敬佩他選擇這個電影來拍,猜測他的目的許是讓觀眾在近100分鐘的黑暗中回憶那個年代,感受一次精神的壓抑、釋放的過程。至少,他打動了我,影片讓我的歷史回憶不在空白,我能夠感性地了解了那個時代,那一年高考的意義所在。至於看片中用完一包紙巾,眼淚的宣洩正是我需要感謝此片的,精神上的洗滌和宣洩對於有壓力的現代人顯得多麼珍貴。
從一部電影的創作質量上看,《高考1977》也許算不上是一部傑作,但看完這部承載著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影片,卻仍免不了讓人唏噓感嘆一番。其實,這部影片可以為人們看待中國這30年的歷史變遷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視角,它講述的是30年前一群農場知青經由高考獲得自由與解放的故事。
當年,重新開放的高考為無數人生命轉折提供了巨大的歷史契機,將數以十萬計的年輕人從水深火熱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來。而30年後的今天,高考卻變成了遭人詬病和不滿最多的一種國家制度形式。在這30年裡,高考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說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容易在社會不同代際之間形成文化代溝,並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齡層次觀眾對這部影片觀影反應的明顯不同。
年前經由高考改變了生活軌跡的那代人,今天說起高考一定不會忘掉「感恩」二字。
對那一代人來說,假如不是當年鄧小平當機立斷決定在三個月後恢復高考,假如不是鄧小平力排眾議,決定把印刷毛選五卷的紙張調撥來用於印刷高考試卷,假如不是鄧小平從報考須知中刪去「組織批准」這四個字,那今天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將面臨一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但是,因為這個原因就可以把歷史演進的動因歸結到某個個人身上去嗎?因為某個偉人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起過關鍵作用,就可以用一種誇張的英雄史觀來看待歷史的發展嗎?
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對於他們那個時代的一種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但這是一種被道德化了的歷史意識,很難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歷史哲學得到其他代際人群的共鳴。
從這個意義上說,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對偉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種抒情的言說方式,似乎很難被作為晚輩的觀眾所普遍認同。人們面對歷史,任何時候,僅有激情都是不夠的。
歷史的發展也很難用善惡、恩威這些簡單的道德概念來解釋。大多數情況下,看待歷史還是更需要哪怕有點冷漠,卻相對比較中立和穩妥的客觀和理性。
開頭那一幕農場知青在廣場上看露天電影,從銀幕上看到鄧小平復出的橋段,就遠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說服力。它用一種不動聲色,又質樸內斂的影像呈現,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特別是中間忽然停電,知青用腳踏車發電繼續收看《新聞簡報》的段落,應該被看成是本片的一處神來之筆。它把知青內心那種期待變革的饑渴和焦灼,不露痕跡卻又淋漓盡致地宣洩了出來。這才是一種真正的電影敘事。
高考1977影評(二)
今天看了《高考1977》,看完一種想抒發的衝動,雖然知道寫不出什麼。1977年,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但我們這代人對1977這個年份卻並不陌生,我想我們也是受益於這次偉大的恢復高考,我們的父輩都親歷過那個年代,那也是一個對當代中國意義深遠的年代。
我們總是從各種途徑,或多或少地了解那個年代,那是一段悲愴而又富有激情的年代,在不平的歷史背景下與時代、與歷史、與命運抗搏著。
在我們都爭取表達我們80後生活的這個年代的種種境況時,看看我們的前輩,看看那個時代,想想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喜與悲,或許我們的心就會多些坦然的平常心了。
導演江海洋是這次歷史變革的親歷者,1978年,他和陳凱歌、張藝謀等人一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由這樣的導演執導,我想更能還世人一個真實的歷史感受。
電影後半部,我看著都激動得都淚濕眼眶,這裡就展示幾個我印象最深的畫面吧。
一、夕陽西下,鐵鍬鋤把扛回家
這個場景,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記得小時候,還經常看到這種場景,一種純樸的氣息和一個時代的寫照。而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那些知識青年,卻扛上了原本屬於農民的鋤把,在忍受與希望中日復一日。我想,這個場景,更能引起上一代人的感想。
二、燎原之火,照亮中國
這覺得這個場景太激動人心,導演是有生活有經歷的,然而,他把這種真實的生活經歷加上歷史事件中帶給人的情緒與深遠意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也讓觀眾的情緒,很自然的從內心深處,隨著影片燃起熊熊之火,令人激動不已,讓不同年齡的人為那個時代的那個時刻而振奮!
三、追趕火車,也是在與命運抗搏
最讓人揪心,提心弔膽的,莫非就是趕考的情景了,與古代趕考一樣,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而1977的高考更賦予了時代的意義,牽動著那些知識青年的命運,也牽繫著歷史的命運。
在追跑、跌撞、攙扶中,更是這些青年命運的寫照……
四、爭分奪秒,萬人心愿的寄託
那些不喜歡農場生活,苦苦期待改命運的年輕人,一直與組織管理者有著種種的矛盾或者說是思維的差異,但經歷了點點滴滴生活細節後,所有的都在「人性」中消融。老遲開拖拉機趕來送考生的時候,高興的不僅是劇中的年輕的,興奮的還有作為觀眾的我們。
《高考1977》用影像見證了歷史的拐點,我覺得它是一部史詩性的影片。
高考1977影評(三)
年的夏秋之間,在東北某農場三分場。
革委會老遲在床上輾轉反側,睡的極其不踏實。農場的路要翻修,定誰做隊長是個很重要的事情。老遲立刻想到潘志友,潘志友是個北京知青,是老遲的愛將,人聰明又肯乾,最重要覺悟很高。
不過最近,讓老遲最省心的潘志友,偏偏做了最不省心的事情——公然和右派之女陳瓊談起戀愛來。潘志友和陳瓊卿卿我我的在樹叢間,突然被跳出來的巡邏隊員抓住,給揪了起來。潘志友喊著:「主任……」老遲一下子醒了,他從床上坐起來,突然眼睛一亮。為什麼不給陳瓊個機會,讓她走的遠遠的!對,就這麼辦,老遲心裡踏實了,笑眯眯的又睡了。
第二天晚上,老遲正在為轄區內的沼澤地大雁窪未來的良田計畫運籌帷幄,他手下的一堆知青卻在百無聊賴地守候在操場上的流動電影放映機前,看著新聞紀錄片——北京一場似乎與他們毫無關聯的足球賽。當大家驚訝地看到鄧小平出現在電影螢幕上時,頓生一些異常的興奮,並且敏感地意識到這一幕很可能和未來有著一定的關聯。
這些知情多半來自大城市,看似習慣了這種戰天鬥地的生活。然而實際上,改變命運的想法一直在強子(張國強)、小根寶等人看似痳木的外表下暗潮湧動。一個最關鍵的機會,就是獲得農場的推薦去讀大學——這一點恰恰使得老遲宣布的修路先遣隊計畫成為知青們垂涎的要點。立功、受推薦、讀大學告別知青生涯,強子他們在沉默中勾畫著自己的夢想,但讓大家萬萬沒想到的是,老遲最終將先遣隊隊長的職務給了不起眼的女知青陳瓊。
強子等人很不服氣,陳瓊卻是受寵若驚。潘志友也顯得非常吃驚。陳瓊算是老遲最不待見的人之一了,這樣重要的任務落在她的身上,大家一時間摸不清老遲葫蘆里賣的什麼藥。陳瓊出身「歷史反革命」家庭,雖然父母離婚但對她的影響依舊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她安於知青的生涯。即使和三分場直屬連連長,北京知青潘志友戀愛,她很想好好的跟潘志友過日子,但是實際上,她是極其自卑,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配不上潘志友。
不過,老遲他想到的妙招,就是讓陳瓊靠先遣隊建功,自己順理成章將其報送大學,讓這對階級成份差異巨大的年輕戀人勞燕分飛。潘志友珍惜與陳瓊的感情,但是他更明白大學對於改變戀人命運的意義。而屢受打擊,急切需要「向組織靠攏」的陳瓊幾乎習慣了別人操縱她的人生,在逆來順受中等待著自己未來的走向,哪怕老遲要另外給她介紹對象,她竟也一口答應。
雖然陳瓊獲得了先機,但是為了得到讀大學的推薦,其他知青們還在做著競爭。他們決定用扛大包的比賽方式來一決勝負,看看誰能拿到推薦表。
最後,還是他們中最弱小的小根寶贏了,因為他獲得了潘志友、強子等人的強力支持,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寶也第一次收穫了自信和希望。
陳瓊雖然獲得了一直夢想的榮譽,但是她心裡依然像塊石頭一樣壓著難受。只要一想到父親陳甫德的樣子,她就生不如死,是父親把她帶到如此絕境。
而被打成歷史反革命的陳甫德,為了讓女兒參加高考,不顧一切禁錮,逃出生天的來到農場附近,既想立刻開始給女兒複習,又怕女兒不接受。巧的是,他遇到了強子。於是,強子成為了率先獲得考試複習機會的知青。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不脛而走的訊息讓大家苦苦支撐的「死水」局面震動出漣漪——高考制度將於當年恢復,推薦上大學從制度上就此成為了歷史。
傳言、遲疑、猜測、激動……機遇的大門不再是一張薄而沉重的推薦表,而是向每個急於改變命運的知青打開了。8年積聚的清苦生涯,憤怒和痛苦,如積累的火山開始滾動起他們的岩漿。就連無心高考的潘志友和陳瓊也開始不安和騷動,因為他們隱約感受到,一場社會的變革即將到來。
對此,有一個人是難以接受的,那就是老遲。這麼多年的農場生涯,投入了他的青春和理想,也收穫了成績,當然,同時也收穫了一種固定難移的思維模式。當那些永不安份的知青們暴露出一點點動搖他權威的苗頭,他都會全力予以禁錮和制止,更何況這一次是來自外部世界的引誘和動搖,他豈能接受自己權威受到這樣的挑戰。
老遲依然使用一貫方式,迫使知青們了解「現狀」——農場當家人還是他一個,要考試的,必須獲得推薦。他當然下意識地排斥著,堅決認定那是謠言,更加嚴厲地管轄起自己的部下,更加主動地安排著所有人的每一道人生軌跡,更試圖用全力推動大雁窪的計畫和憧憬,讓一切恢復到「正軌」。
但是,他很快就感到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首先,他發現以強子為首越來越多的心思萌動的知青開始自發複習迎考,由此吸引大量精力;其次,他的權威不可避免的動搖了;最終,連他的愛將潘志友和他眼裡最容易拿捏的弱者陳瓊也擺脫了他的「緊箍咒」,老遲居然目睹他們雙雙睡到了一張床上……
軍人出身的老遲豈肯束手就擒,儘管他最終不得不接受高考制度變革的事實,但是他掌握的公章並沒有過時,憑此他足以設立決定每個人命運走向的關隘!而對另一件令他操心的愛將生活問題,他則利用陳瓊的「反革命」父親陳甫德貿然趕來的秘密,對陳瓊施加著壓力,陳瓊違心出賣父親的表現也讓老遲覺得大局在握。
然而,堵住火山的噴發可不是容易的。當目睹機遇如此接近,而老遲人為製造的困難又如此現實時,強子他們憤怒了,他們絕食抗議……
老遲曾經無比堅持的立場最終動搖了,潘志友適當的勸誡,陳甫德對女兒無私的愛,最終喚醒了他的人性。()在矛盾中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小根寶因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觸動了他,畢竟,在鐵的紀律外衣下他還是一個善良的長者。在大雁窪關鍵的燒荒戰役中,他感慨過去的一切如同烈火舔燒的野草那樣永不回頭了。
最終,他通過潘志友悄然打開了缺口,也在趕考的知青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