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影評(一)
影片《一個都不能少》改編自《天上有一個太陽》,講述的是一個山村代課教師魏敏芝奉行高老師的囑咐——一個都不能少,從而展開的一系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魏敏芝是鄰村的一名小學生,因為幫助母親生病的高老師代課從而成為水泉國小的老師。高老師在臨走時,囑咐她,班上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正是這樣的一句話,她當成了一種信念,她畢竟還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還存有一股孩童般的稚氣。可是,她卻具有一種可貴的品質,似雷鋒般的執著與倔強,認定了一件事就會義無返顧的做下去。這一點,在她藏明行之時和到城裡尋找張會科時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或許有人會說她一根筋,其實,這是一種精神,一種不怕困難,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度,遇到問題,不拋棄,不放棄,最後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這部影片中,運用了敘事蒙太奇的手法,增強了故事的流暢性,使導演的表意和敘事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影片的開始處,鄉間的田壟,貧瘠的土地,年代久遠的土胚房等畫面通過遠景的呈現,渲染出水泉鎮貧窮的面貌以及當地條件設施的簡陋,突出那裡惡劣的條件。另外,在魏敏芝發現可以採用尋人啟事的方式來尋找張會科時,她立刻就買來了紙和筆在車站大廳的凳子上寫了起來,此時,鏡頭對她身旁的一位正在睡覺的老大娘進行了疊化的處理,導演通過這種技巧轉場的手法,將畫面處理的很柔和也能表示出老大娘睡的很沉。電影是一種時空的藝術,導演通過這種方式將一晚上的時間壓縮成短短的幾十秒,體現了一種時空壓縮性,也能從側面反映出魏的執著。在影片的後半部分,魏敏芝作為嘉賓出現在市裡的電視欄目中,她坐在攝影棚內,是茫然的,可是當主持人要她對著鏡頭說幾句話時,鏡頭特寫了她的面部,她淚流滿面,眼神里滿是對張會科的思念以及對這幾天教師生活壓力的宣洩。導演這樣做,增強了人物情感的流露,讓觀眾能夠產生共鳴。
在音樂方面,本片採用了音響開頭法,通過狗吠等聲音,交代了農村的環境,直接明了,避免了羅嗦和複雜,另外,本片運用了二胡這種樂聲淒婉悲涼的民樂,迎合了當時的氣氛,切合主題,將故事推向了高潮,引得觀眾融入其中。例如:在魏敏芝被趕下車時,音樂聲響起,畫面中,她一個人在山路中走著,體現出她的一種無奈與難過,在張會科漫無目的的走在大街上時,此時的音樂便很好的體現了他的那種飢餓的狀態和難過想家的心理。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魏敏芝三段唱歌的戲是非常經典的。第一次,是高老師要她唱,她很羞澀的唱著而且還跑調了。第二次是她和孩子們一起升旗唱國歌,大家雖然唱的參差不齊,可卻完整的唱完了,因為這是他們唯一能唱全的歌。第三次是魏教孩子們唱歌,一共唱了兩首,可是都沒有唱完,跑調的歌,拙劣的舞蹈,反映出當地教學狀況的糟糕,師資缺乏,條件簡陋。導演並沒有通過大量的篇幅去表達,只是通過她三次唱歌就反映出這些問題,這種功力,值得我們學習。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二)
《一個都不能少》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國小,這裡面追求一種真實感。不管這種真實感有沒有做到,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感染了很多人。就是這樣一部最不像張藝謀風格的電影成為了張藝謀電影中最不可少的影片。
影片講述的是水泉村水泉國小的故事,一個代課老師謹記休假老師的交代,不能讓一個學生流失,這個交代成為了她的責任。然而電影總是這樣不能沒有後戲,一個學生去了城裡打工,作為老師的的責任,她去尋找學生,一切故事便開始了。
影片故事主線可以分為兩條,一條是魏敏芝因為50塊錢去學校代課,而高老師交代的是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這成為了她50塊錢的責任。另一條是當第二個學生出走,找會這個學生已經不是50塊錢的責任,而是老師的責任,老師對學生的責任,是師生情,是愛。在兩條故事主線連串的發展下電影的內容、人物、主題思想不斷的得到升華。
第一條故事線的內容是水泉國小的老師休假,村長50塊錢請魏敏芝代課,魏敏芝是這一故事線的核心人物,責任就是50塊錢一個月不讓學生流失,無論學生們在課上怎麼調皮搗蛋,魏敏芝都不管,讓人覺得這個老師不盡責任,然而我們該看到這個老師自己也是小孩,她的責任是不讓學生流失,上課怎麼樣不是她的責任。說到這一主線的主題思想突出表現在學校的一個學生被體育老師看中帶她城裡搞訓練,而魏敏芝卻不讓這個學生走,甚至把這個學生藏起來,因為學生走了她就失職了,一種為職而做出的責任讓我們看到了魏敏芝的死板,甚至是無知,因為她不知道這是這個孩子走出山村的最好機會,但我們也看到了她的倔強,也正是有了這種倔強的精神才讓電影有了第二故事線的出現,可以說這一段是為後面的故事做鋪墊。
第二條故事線是發生在城裡的事,張惠科出走,魏敏芝堅決要把她找回來。經過和這群學生的相處魏敏芝慢慢的喜歡上了這群孩子,慢慢有了老師的責任,產生的愛的責任,魏敏芝出城不夠費用便帶著學生們去搬磚塊,魏敏芝為了節約錢甚至上車不給錢「混車」,不管路途的遙遠、艱難她都要進城找學生,這一幕幕讓我們感動,她要完成對前面老師的承諾,完成一個都不能少。
有一個畫面讓筆者最為印象深刻、最為感動,魏敏芝找電視台幫忙卻不能進到裡面找人,便在外面等,從白天到第二天的清晨,魏敏芝靠在電視台的大門邊上在睡覺,一個搖鏡頭,從她的臉一直要到搖到她手邊隨風飄起的尋人啟示單,讓筆者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和一種心酸,老師為找一個學生能這樣做,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管她學歷高低、年齡多大,她就是一個老師,體現這責任、愛和愛的責任。這一整段把一個都不能少的主題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句平凡卻有真摯的話:「你為什麼還不回來,我找你三天了。」更是把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思想推向了極致。
筆者在此深深的嘆一句,當老師的、想當老師的沒有看《一個都不能少》,想做好老師有點難,做學生的沒看《一個都不能少》也很難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就是這樣一部平實的關於師生的電影、講述老師愛的責任的電影成為了老謀子經典電影中的經典。
筆者在此引用張藝謀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請張藝謀不要在再爛片中不能自拔,「《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司空見慣甚至非常老套的電影,這恰巧是我們的一個目的: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來。我們拍電影的人,在今天電影市場的需求下,當然要把電影拍得好看。所以,我們的另一個目的就是:電影除了好看以外,還能告訴大家什麼,讓大家想什麼,關心什麼,愛什麼……因為我堅信,觀眾的口味並不如我們所構想的那樣單一和膚淺。」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三)
一、電影梗概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影片中有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細節,笑得令人苦澀而無奈,而笑罷,是一種震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講述了在窮山僻水的水泉鄉,由於水泉國小唯一的教師高老師告假照顧病危的母親,一群不同年級的小學生頓時失去了上課的機會,於是鄉長便請了十三歲,只有國小水平的魏敏芝來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的時候叮囑她要好好留住學生們:一個也不能少。結果她剛剛就職,就碰到兩宗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縣裡的人挑選運動員帶走明新紅,第二件事情是張慧科為了還家裡的債務到城裡打工,她歷經波折去城裡找回張慧科。又開學的時候,同學們用彩色粉筆寫滿了黑板……
但是,影片在情節處理中,我認為有些牽強。魏敏芝來水泉村,是為了那50塊錢。但是她簡簡單單為錢而來,主人公又何以做出後續的一連串事跡?價值取向上有一定的矛盾。而且,影片前後的兩個部分讓人感覺到很突兀,銜接很不自然,有些讓人費解。也可能這與張藝謀的一貫風格有關,在他的好多電影中經常會有這種情況。不過從整體上來說,這部電影還是比較成功的。
二、視覺藝術
這部電影用的幾乎所有演員都是非職業的,雖然經過培訓,但卻以真誠質樸的表演,詮釋出震撼人心的故事。整部電影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簡單、傳統。現在流行的電影似乎都在極力追求感官的刺激,但看過了缺留不下多少回味。《一個都不能少》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除了其主題因素以外,與拍攝中注重的視覺藝術也有很大關係。
張藝謀從事電影事業,是從攝影開始的。在他拍攝過的許多電影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實景,長鏡頭,強烈的色彩對比。這部電影中當然也不例外。比如說魏敏芝在徒步去城裡的時候,鏡頭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藍天與黃土地對應,而又突出了魏敏芝身上絳紅色的衣服,給人以視覺衝擊。再比如張慧科在城裡流浪,鏡頭焦點對準他,身後是城市的熱浪與浮躁,產生了強烈的反差,突出了他的無助,也牽起了觀眾的心。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也是張導的慣用手法。但是在具體處理中,也有許多不得當的地方,刻意追求質樸的感覺。比如說在城市中那部分,處理的有些忙亂,使觀眾感覺不知所措。
三、細節分析
電影中有好多的細節,有很強的震撼效果。電影中的細節可能是影片表現力的靈魂。好多細節能使觀眾發笑,但這種笑是苦澀的,無奈的。好多生在富足的城市生活中的人們不了解小山村是多麼的貧困,教育是多麼的落後。
比如,在高老師在交給魏敏芝粉筆的時候,一根一根地數,26支,一天一支,千萬不能浪費,字不要寫太大,也不要太小,太大了浪費粉筆,太小了對孩子們的眼睛不好,然後說寫成驢糞蛋子那麼大就可以了。再比如,高老師給魏敏芝介紹老師辦公室兼住所以及住校生校舍的時候,那樣簡陋的條件,聽起來讓人不可思議。()在升旗儀式上,孩子們天真而又機械的動作,以及那群孩子們去磚廠搬磚、喝可樂的「傻乎乎」的行為也讓人感觸頗深。雖然這些細節可能有藝術上的加工,但是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同樣有很強的對比效果。最明顯的是鄉村與城市。魏敏芝的穿著、行為與城市人中忙碌、痳木或者是冷淡中的人,有著強烈的對比。所有這些,都凸現了農村教育的落後狀況,喚醒人們的良知。
四、社會效應與現實狀況
《一個都不能少》放映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使人們的目光轉向占中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村,看到了農村教育的現狀。如影片最後的字幕所說,在人們的幫助下,建起了許多的希望國小,孩子們得到了捐助的書本等等。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志願者如徐本禹等到落後的鄉村中支教的高尚行為。中國究竟有多少農村處於那種狀況,很難說清,現實可能更加無奈。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明顯的城鄉差距,即使同在農村,村長過的日子與平常人家也有很大的差別。電影中魏敏芝堅持不懈,感動了台長,播出了節目,找到了張慧科,結局圓滿,但是,每一個失學輟學兒童都能這樣找回來麼?即使找了回來,生活依然窘迫,很有可能再次輟學。我看到了一篇新聞報導,稱該電影的拍攝地——水泉村水泉國小,並沒有因為拍這部電影而留住學生,現狀可能比電影中的更差。生源都留到了其他條件較好的地區,而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或者是輟學。社會所給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這部電影使更多的人將目光轉向貧困的鄉村,從現實意義上來講,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