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影評(一)
如果兩個人註定要分開,那還要不要在一起?
看了這麼多《一天》的影評,倒是《舊金山紀事報》給了一句頗對我胃口的評價,「這是一部美麗的電影,不是電影式的美麗,而是生活式的美麗。」當然,這是在男女主角沒有修成正果、女主角沒有出車禍身亡的前提下。
生命中也許會遇到這樣的人,他會讓你思考「如果兩個人註定要分開,那還要不要在一起?」的問題,這份思考無關所謂的勇氣,也不是瞎矯情,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愛情往往在很多時候表現得很脆弱。生命中那些讓我們珍藏心頭即使頭髮花白也願意拿出來反覆咀嚼並且想到它時嘴角就會不由自主的上揚的記憶往往具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它們帶著最美麗的樣子停在了最美麗的年華。
我不想以純愛的角度理解這部電影,這樣太粗糙也太符號了些。這部電影真正打動我的就在於它那樣真實的塑造過兩個人之間欲說還休的牽引,比曖昧坦蕩,比羈絆瀟灑,真正可以在精神上給與依靠。但同樣,這份關係擁有一個脆弱而模糊的界定,太多適當的條件、氛圍都擁有讓這份界定土崩瓦解的力量。
這樣的兩個人是真的彼此了解,或者至少有單眼面的體察入毫。這樣的了解包括他的可愛與魅力、叛逆與乖張,甚至一旦這段「友誼」發生質變後自己的改變。這也就回到了那個問題,「如果兩個人註定要分開,那還要不要在一起?」
所謂的珍惜與美好也許真的只能在這種狀態這個時間裡存在。一旦在一起,在要求靈魂肉體的忠誠與融合的同時相伴隨而來的責任、妥協、體諒恰好是當初若即若離所以可以毫無顧忌的分享所帶來的吸引與美感的死敵。並不是所有的「靈魂伴侶」都擁有為了讓關係持久而允許感情性質發生改變的勇氣和氣度。正如在泳池裡德克斯特瀕臨在「質變」的邊緣,艾瑪清醒而理智的回絕了他,兩個人也得以走得更遠。
這也是我認為電影後半部讓艾瑪和德克斯特在一起是個敗筆的原因。在一起沒有錯,只是和片子最開始的基調比起來,這樣的設定(更別提那個狗血的車禍)不可避免的落入窠臼。其實它本身是可以擁有更高的藝術價值與人文價值。對微妙隱秘的的感情探討頓時成為守望的愛情片並歡天喜地的撒起了狗血,「生活式的美麗」消失了。
一天影評(二)
記得余秋雨寫過一篇關於年齡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論述是說,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之間獲得的愛情或許並不是真愛,卻結合在一起;在經歷過之後,在他們進入中年之時,遇到了自己的真愛,卻不能在一起。《廊橋遺夢》大體有這個意思,女主人公遇到了真愛,處於家庭、責任的考量,放棄了讓自己更自由更幸福的機會。
《一天》中的男女主角很是糾結。年少時相互吸引,卻不會在一起;稍稍長一些,想結合卻發現相互已有割捨不下的家庭與責任;中年將至,終於在一起了,有情人並沒有終成眷屬,狗血的車禍出現了。()男主人公只能堅強的活下去。
或許,上面說的並不對。他們並不是並列的主角,至少在這個遊戲中有某種感情上的博弈。年少時,男生是占上風的。女生默默的喜歡他,默默地在每年的那一天聯繫他,默默地支持他,默默的轉身,哀傷的說出"I love u ,but I can't like u anymore! 」終於,男生的事業衰落,他依然不能選擇女生。終於,他也離婚了。最好的朋友,自然而然的想起。或許,男生默認作為最好的朋友女生理應照顧他。我不知道。只是在這一瞬那個遊戲中占上風的男生突然處於下風了。
或許,上面說的還是不對。感情的天枰上,很難有上風下風之說。自由的付出感情就要接受感情的無回報。
我想,這樣總是一步之差的感情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最近看的《此間的少年》,楊康與穆念慈的感情何嘗不是如此。
是男生與女生感情的不對等。還是生活中的錯過也是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