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英國病人影評

英國病人影評(一)

本片改編自加拿大著名作家麥可翁達傑的同名小說。曾獲69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9項大獎,成為了影史上不朽的經典。

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一輛英國飛機沿著壯麗的沙漠,在夕陽里靜靜的划過空中。德軍發現了,於是將飛機擊落,機上的飛行員全身皮膚被燒毀,成了重傷,被路過的阿拉伯人救活,送到了英軍的軍中。他忘記了自己是誰,在軍中孤獨的接受治療,已經瀕死的他,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煎熬著,因為人們對他一無所知,於是稱其為「英國病人」。

軍中的護士漢娜因為戰爭已經失去了愛人和好友,心地善良的她看到這個全身燒傷的病人在旅途中飽受顛簸之苦,於是毅然決定將其安置在一個廢棄的修道院裡,並孤身留下來照顧他。

寧靜的修道院阻擋了外界的戰火的喧囂,時光靜靜流淌,一本病人隨身攜帶的《歷史》勾起了他往日無限的回憶。

病人是匈牙利人艾瑪殊伯爵,他跟隨馬鐸進入撒哈拉科學考察的時候,結識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飛機師傑佛和其美麗的妻子凱薩琳。他發現自己無法抵抗美麗而聰慧的凱薩琳的魅力而深深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他跟蹤她,留心她,追求她,終於在丈夫離開她單獨去辦事時也得到了凱薩琳的芳心。

然後,這段戀情從一開始就註定沒有什麼好的結局,凱薩琳是有丈夫的,而她也同樣深愛著自己的丈夫,於是她徘徊在兩個男人之間難以抉擇。天然的道德屏障註定了艾瑪殊要以失敗告終,凱薩琳最終離開了艾瑪殊,而他則繼續獨自留在沙漠裡考察,懷著一顆破碎的心。

傑佛也發現了兩人的姦情,可是他一直隱忍著,一邊是自己的摯友,一邊是自己的妻子,終於在最後離開之前,他痛苦萬分,架機來接艾瑪殊的時候,他毅然開足馬力沖了下去,艾瑪殊及時發現躲開了,但是猛烈的衝擊使得傑佛當場死亡,而飛機上的凱薩琳也身受重傷。

茫茫的大漠深處,沒有人煙,艾瑪殊抱著垂危的愛人狂奔,來到了考察的洞穴,他將她孤獨的留在那裡,回城去找援助。三天三夜的沙漠徒步,幾乎摧毀了這個痴情的男人,但是回到城裡的他,卻因為名字奇怪被英軍當做了德國人抓捕了起來。在關押的列車上,他好不容易逃了出來,焦急萬分只想見到夢中的情人。於是,走投無路的他來到了德軍的營地,交出了英國皇家地理協會測繪的機密地圖,換來了德國的幫助,駕機回到了洞穴,可是已經太晚了,凱薩琳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

悲慟不已的艾瑪殊帶著死去的愛人在夕陽里翱翔於天際,直到被德軍的炮火擊中……另一方面,德國得到了地圖,於是就勢如破竹的攻取了英軍的幾個要塞,英軍損失慘重,知道了艾瑪殊是間諜之後,其伯樂馬鐸吞槍自盡,而另一個會友則被英軍認為是出賣者,切去了手指,報仇心切的他花費數年終於來到了這個修道院,但是聽完艾瑪殊的故事後,卻深受感動,無法下手。

在照顧艾瑪殊的歲月里,善良的漢娜與印度的拆彈軍官產生了戀情,他們的愛情在戰火的威脅下顯得渺小而純潔,一次次拆彈,漢娜都無比擔心悲劇重演,愛上自己的人都會死去,她也倍加珍惜兩人相處的不長的時間。德國投降後,人們都在歡慶,而此時艾瑪殊的故事也講完了,最終,他選擇死,去贖罪,也去追隨自己觸不到的戀人,漢娜理解了病人的痛苦,於是替他注射了過量的嗎啡……

漢娜最終離開了修道院,經歷了如此多的故事,她已經成長了許多,內心無比平靜,無比幸福……

我很佩服導演駕馭故事的能力,如此多的人物和故事,他能夠有條不紊的展開,幾條主線相互交織,幾個不同主人公的愛情互相闡述,綿綿不絕,時光交錯,十分動人。愛情、戰火、友情、沙漠多個元素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氣勢磅礴而又細膩感人,跨越時光和地理的追憶,個人與社會的有機融合,一個病人對滄桑往事和悽美愛情的回憶,繪就了這一副壯麗的愛與歷史的長卷。

艾瑪殊、凱薩琳和傑佛的三角戀,雖然違背了倫理道德的要求,可是在導演的表現下,也如此悽美動人。尤其費因斯的演出,他的雙眼裡那種天熱的脆弱傳神的刻畫了這樣一個痴情的男人,他跟蹤她,和她講幽默的故事,用自己的勇氣與智慧打動她的芳心。尤其從飛機里搶救她出來的時候,他抱著她在蒼涼的荒漠裡奔跑,她白色的長裙隨風飄舞,廣袤荒蕪的大漠和嬌美俊秀的凱薩琳形成的對比,太美了!他們不能在一起,那是無法逾越的倫理道德的大山,短暫的廝守中,他問過她:你什麼時候最快樂,什麼時候最難過,她的回答都是現在。一份痛苦的愛情,同時扎傷了三個關係親密的人。凱薩琳在黑暗裡等待愛人的歸來,燈光慢慢耗盡,自己的希望也慢慢耗盡;傑佛無法抑制自己的妻子與摯友通姦,萬般苦悶想要一撞了之;艾瑪殊為了愛人苦苦奔走歷經磨難,卻只抓到一具早已冰冷的屍體……沒有什麼比上天把一份最珍貴的愛情擺在你面前,你卻無法享用,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更加難受了。人世的準則和戰火的現實實在太殘酷了,在這些巨大沉重的山面前,誰也無法抗爭,最終,只能變成美麗的故事和傳說,留給後人回味。漢娜帶著那本書離開的時候,正是她從病人的經歷中找到了自己愛情的感悟,她越發理解了愛的意義,所以,她毅然幫助這個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病人前往天國與愛人相聚,自己則拿著他們愛的信物——《歷史》前去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悲劇,就是對美好事物的毀滅。戰爭是這部電影最宏偉和廣闊的背景。漢娜失去摯愛是悲劇,所以之後多次她都難以面對新的感情,因為她害怕。而看著摯友與妻子苟合,傑佛也是悲劇,兩人的愛像一隻荊棘冠套在了自己頭上,他選擇玉石俱焚。而最痛心的則是艾瑪殊和凱薩琳了,他因為名字而失去了她,無情的戰爭在倫理的困境上又撒了一把鹽。明明得不到而失去的不算什麼大悲劇,明明可以得到只差一點點而徹底粉碎,那才是最大的痛苦,一個名字毀掉了兩個人的生活,只是因為一場戰爭。躺在床上早已痳木的艾瑪殊,嘗到李子的時候,他發自內心的說這真甜美,如此多的無情與摧殘,使得一個李子也變得如此甜蜜,那種痛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這場電影,就是這樣在甜美的生活慢慢撕裂,讓傷口慢慢擴張,跨越時空,跨越記憶。

漢娜在戰火中失去了兩個最親密的人,她才選擇孤獨的留下來照顧病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自我的一個療傷,在孤獨里,她以為只要一門心思的照顧病人,就會漸漸忘卻往事的痛楚,可是她發現在孤獨的時候,痛楚更加深了,只是她表面上故作鎮靜。所以,她把病床上的人當做了自己死去的摯愛,用心服侍。會有出現的時候,她的表現就很好的說明了自己對外人侵擾隱私的不快。排雷兵出現的時候,她曾經說過,在我印象里,你更加高大,當時她意亂神昏的時候,差點踩到地雷,被排雷兵救了,所以排雷兵成了她潛意識裡的一種依靠,這為後面那個軍官走入她的生活埋下了很好的伏筆,但是怎樣去面對這段感情,則是從艾瑪殊口中學到的。

影片的背景音樂也十分壯美,那充滿了神秘、哀傷、婉轉、悠長的歌曲,極大的充實了影片的情感與代入感。還有對沙漠壯麗的表現,廣袤、哀婉,金色的沙漠和碧藍的天空形成的對比十分強烈,也許是勞倫斯以來對沙漠最美的表現。

英國病人影評(二)

有一種電影,它能讓你回味並且思考生存的意義與愛情的真諦,它的斑駁光影能封存在記憶里永遠不會褪色;有一種愛情,他能把生命中曾經失去的美麗轉化為一卷無影無形的膠片珍藏在心中,如酒一般越存越醇。有一部叫《英國病人》的影片,它讓我們在流暢大氣的影象里見證了烽火年代的點滴印記。當這些承載著情感與回憶的膠片在閃爍的記錄中被復活時,愛情與人性的美好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現,並讓我們在這段超越了國界與道德的戰火愛情中,享受到心靈回歸自我的寧靜,品味到生存與命運的變幻莫測,並帶著永遠無法企及的愛情夢幻奔向永恆。

影片《英國病人》改編自著名作家麥可·翁達吉曾獲普立茲等各項文學獎的同名愛情巨著。小說講述了兩個哀宛感人的愛情故事,雖然兩段故事的結局完全不同,卻又意想不到的糾葛在一起。並把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主題放置在殘酷的戰火年代,悲嘆出命運與情感的無常,形成一部關於愛、關於人性的史詩畫卷。如果說作家麥可·翁達吉用揮灑的筆觸描繪出一幅烽火歲月的人性浮雕,那麼英國著名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則用深沉細膩的光影釋放出愛情的光輝,並用時空交錯的手法展現出心靈渴望超越的深層意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名在沙漠中意外墜機導致全身燒傷的男子被救起,身處義大利的加拿大籍護士在荒廢的修道院中看養了他。這名如迷一般的英國病人開始每天向善良的護士訴說一段迷樣的愛情故事。這段愛情將兩個生命緊緊的連線在一起,超越了信仰與倫理,衝破了國界與道德。似乎世間的一切在這樣的愛情面前都是蒼白而軟弱的,但這份執著的愛卻在殘酷的現實下也如玻璃玫瑰一樣脆弱的不堪一擊。然而,難以控制的戰火卻毀滅了英國病人和他的戀人,他們死於戰爭,更死於愛情,死於難以控制的「擁有和被擁有」。為了愛情挺而走險的歐洲貴族,擅離職守的英軍護士,內心充滿矛盾的錫克族士兵,被砍掉兩根手指的雙重間諜,這些受到戰爭重創的人們都有一種超越的渴望。這種渴望潛藏在被制約、被規範了的人性底層,就猶如那被掩埋在荒漠之中的古老壁畫。

在回憶與現實互相交錯的時空下,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成為了戰爭的受害者,他們在人性,國界與戰爭的面前都顯得是那麼軟弱與渺小。雖然他們自身的愛是具有毀滅性的,但卻無法與戰爭所帶來的災難相比。也許在戰火中脆弱的生命只有超越戰爭,回歸到愛,回歸人性才能得到心靈的平靜。於是,英國病人的愛情在影片中被演化為某種符號,象徵著個體在戰爭中的精神創傷,傳遞著關於忘卻與記憶、傷痛與瘋狂、精神與欲望的種種信息。身受戰爭重創的人們,渴想著用愛來呵護與滋潤自身;「英國病人」,就成為了一種走向文明的人性象徵。而戰爭在影片當中,就如同那漫漫大漠,蠻野又空禿,凌人而酷吏,宛若是一抹罪惡的荒沙。

或許亂世中無法把握的愛情,都透著一種悲涼,因戰爭失落的情感也讓人無奈。而在戰火中演繹的愛情故事,蘊涵了太多的深情與無奈。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只有在亂世中才顯得奪目和珍貴,戰爭也只有在愛情的嘆息面前才顯得既殘酷又無力。影片中的英國病人在面對死亡時是無悔的,正象他的情人臨死時在日記中寫到的那樣:我們雖死,但卻飽含著愛與經歷。他們在生活上、情感上的糾葛與衝突全來源於自我身心的迷惘與彷徨。經歷戰火的洗劫後,英國病人也似乎只能生活在對往事的回憶當中,希望能從思索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逃避著思想與情感的痛苦與折磨,也許他那顆充滿遺憾的心靈永遠也找不到心靈在戰爭後的歸宿與寧靜。當道德的大廈倒塌後,當信仰的天平失去指針後,這些從戰爭暴力的漩渦中倖存下來的人,將要受著比戰爭本身還要沉痛的創痛。

這部耗資僅兩千七百萬美元的《英國病人》一舉獲得了第6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電影配樂等9項大獎。評論界更是對這部由英、美、法多個國家參與製作的電影格外珍愛,盛讚它是一部「多年不見的佳作」,是自《日瓦戈醫生》以來最浪漫的史詩片,堪與《阿拉伯的勞倫斯》相媲美。一位歐洲的評論家甚至把它看作是對經典文學進行改編的一座新里程碑,並讓銀幕重新返回到產生《亂世佳人》、《永垂不朽》等電影的黃金時代。而影片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功,也讓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徹底成為了繼英國著名電影大師大衛·里恩之後,又一位善於駕御浪漫史詩的國際型大導演。

作為獨立製作的一個顛峰,《英國病人》不但在找尋著電影史上的詩意傳統,也充滿著對精神自救的無限隱喻。作為影像的財富,《英國病人》給世界影壇留下了簡約而凝重的一筆;作為歷史的記憶,《英國病人》更讓我們緬懷著那些散落在時間深處的愛情故事。也許這個世界上能存留於人們記憶之中的惟有戰爭與愛情,前者帶來無法忘卻的痛苦,後者帶來不可磨滅的幸福。而戰爭中的愛情,就宛如生長在痛苦懸崖之上的小小幸福,總能為人吟唱。

英國病人影評(三)

對於一本優秀的小說來講,從文字變成電影是極其痛苦的過程,很多時候小說中的精華會被無情地閹割掉,這不僅僅是因為導演的無能,也很大程度上關係到兩種敘事藝術本質上的差別。電影是聲音和光線藝術,而小說是符號的藝術,前者的特點是達到形象的極致,後者的特點是可以用抽象來喚起形象,並且在抽象和形象之間切換。在得知《佩德羅巴拉莫》被改編成電影的時候,我無不疑惑地想到,把這樣一部文字的極限轉化成影像,是多麼困難的事情。試想導演要怎麼去表現那些從墳墓中發出的意識流,要怎麼去表現那支離破碎的囈語。如果援引小說那種斑斕的結構,估計每位觀眾都會看得一頭霧水,如果採用慣常的直敘、倒敘或者偶爾加上插敘的風格,小說原有的迷人會喪失殆盡。而在眾多名著改編的電影極其失敗的情況下,明格拉帶著《英國病人》突出重圍,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兒,於是萌生了一個想法,把電影和小說進行對比,也許會很有意思。

《英國病人》的原著小說曾經獲得英語世界的最高榮譽——布克獎,雖然在閱讀同樣獲得布克獎的《隱之書》時,為它徒有其表的聲譽感到遺憾,但卻不得不承認《英國病人》的卓越。這是一部十分細膩的詩化小說,隨處可見動人心弦的抒情,極富感染力。在明格拉準備將其轉化為電影的時候,招致了很多人的懷疑,認為這是一項不可完成的工作,但是明格拉卻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以至於觀閱了無數部經典影片之後,我仍然要固執地認為《英國病人》的偉大難有媲美。那麼電影和小說有什麼不同呢?其中的優劣又在哪裡?

首先是結構,電影和小說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小說的結構是散點式的,在漢娜、加納、基普和艾瑪殊同置於古老別墅這一的情節下,每個人物輪流出場,回憶往事抒發情緒,沒有一個人物占壓倒性優勢而成為中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英國病人》的書名並不是非常確切。明格拉改變了這一敘事策略,可能因為三個小時的電影無法展現那麼多人的內心,也可能他確實捕獲到了關鍵性的東西,讓艾瑪殊的回憶占據了電影的大部分篇幅,並且添加了不少小說中沒有的細節,我認為這樣的策略是有效的。即使在小說中,我們縱觀全書,認為最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依然是艾瑪殊和凱薩琳之間的,在翁達傑把大量的筆墨花費在瑣碎的抒情上時,艾瑪殊的回憶顯得尤為突出。但翁達傑並不在乎這一點,直到全書的百分之五十才讓最能打動讀者的故事緩緩地流出。這一結構上的不同,導致了主題傾向的根本差異,可以說翁達傑想要表達更多的是回憶,經歷戰爭之後的創傷性記憶,雖然戰爭結束了,它們依然像夢魘纏繞著你的餘生。明格拉顯然不認同這一點,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艾瑪殊的故事上,也就是說把主題的重心偏向了對於國籍的探討,看戰爭中的個人是怎樣被國籍所淹沒,又是怎樣被這一靠不住的標籤所遺棄。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同的主題之間是沒有優劣之分的,但是創傷性記憶成為大部分戰爭體裁的電影和小說最熱衷的主題時,明格拉的睿智便顯示出來了,他沿著翁達傑踩了幾腳卻沒有走下去的道路獨自前行。這是電影和小說在巨觀策略上的差異,然後指針向前滑動,對準了更加微觀的差異。

如果結構上的差異導致了小說中某些的情節被隱去,那麼加納的故事便是在小說和電影之中同時出現,又互相矛盾的一個範例。大衛·加納(卡拉瓦焦)在小說和電影中出場截然不同,小說里的加納是漢娜的叔叔,和她們一家過從甚密,在一家醫院裡聽到了漢娜的情況於是來找她。然而在電影裡,漢娜和加納成了偶然相識的陌生人。明格拉給加納安排的出場令人印象深刻,驅逐烏鴉的漢娜看到加納在鐵欄外,加納帶來了雞蛋,本來想用雞蛋耍一個詭計的他,由於無法靈巧地抓住,導致雞蛋掉落在泥地上。一個看似很平靜細節,把加納失去拇指的痛苦一瞬間刻畫得淋漓盡致,並且表達得那麼自然毫不做作。關於兩個加納的不同之處還包括他們跟艾瑪殊的關係,在小說中,這層關係遠不如電影中那麼深刻。小說中的加納作為一個小偷兼盟軍的諜報人員而存在,他的主要經歷是偷取照片時被抓住,並被砍去了兩個拇指,這是他變得消極沉淪的主要誘因。加納作為間諜跟蹤過艾瑪殊,並且在那幢別墅里認出了他。在電影裡,這種單純的關係被抹去了,加納失去拇指可以說是拜艾瑪殊所賜,艾瑪殊為了履行對凱薩琳許下的諾言,把地圖給了德軍以換取石油,由於艾瑪殊的行為托布魯克被德軍攻陷,加納也在德軍的審問下被砍去了拇指。失去了拇指的加納一直在瘋狂的復仇,他日日夜夜想找出那個出賣了盟軍的叛徒,終於他嗅著痕跡找到了艾瑪殊,他的仇人。但是在傾聽了艾瑪殊的回憶之後,他卻無法痛下殺手,他明白了艾瑪殊和自己一樣,只不過是被碾壓在戰爭機器下的一根稻草。這是電影取勝的一筆。

然後是來自印度的工兵基普,一開始我們會以為翁達傑想把基普塑造成這樣的形象,雖然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深受白人主子的剝削,但是仍舊不妨礙作為錫克族人的基普與作為英國貴族的瑟福克成為朋友,並深深地懷念他。這顯然是白人的幻覺,隱去了印度被迫參加二戰的事實,隱去了東印度公司的暴行,隱去了印巴分治時的200多萬冤魂。在這麼深刻的仇恨之下,翁達傑仿佛只願意描述田園詩般的主僕關係。唯一對英國人的敵視來自基普的哥哥,他拒絕為英國打仗,被關進了監獄,基普順天應人沒有走上哥哥的老路,並且和英國人成了朋友。基普是正面人物,基普的哥哥因為拒絕了英國而變成反面人物。翁達傑描述道,基普的哥哥在厭惡英國主子的同時,對日本人在東南亞的屠殺行為視而不見。我無不憤怒地想到,也許翁達傑時刻想表明國籍荒謬性,以及對擁有強烈民族意識的人的蔑視,但他應該明白一點,反思民族主義的荒謬性並不是從受壓迫的民族開始,而是從德國、英國、俄國、美國,這樣的所謂世界強國,只有他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狹隘,才會停止抽在弱小民族身上的皮鞭。讓一個正在承受鞭打的人反思他對持鞭者的仇恨,這是尤其荒謬的邏輯。然後我們的目光轉向電影,我們似乎看到了明格拉的努力,他把基普對英國人的幻想抹去,使他為英國人賣命的同時清醒地吼道:「無論我讀得多慢,好像都在暗示印度最好由英國人來統治。」但是我們錯了,走得更遠的是翁達傑,隨著核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爆炸,基普的心理也崩潰了,他沒有辦法面對瑟福克爵士的光環而漠視以他為代表的白人給亞洲民族造成的傷。基普衝進房間把槍對準艾瑪殊:「你們和後來的美國人改變了我們。用你們傳教的規矩,而印度的土兵像英雄一樣捐棄他們的生命,所以他們能夠被『漂白』。你們像蟋蟀一樣好戰。你們怎麼能愚弄我們做這些事?在這兒……聽聽你的人民都幹了些什麼。」「美國人,法國人,我才不管呢。當你開始向棕色人種的世界投彈的時候,你就是個英國人,你們曾有比利時的利奧波德國王,而現在你們有美國的杜魯門。你們全是從英國人那兒學來的。」基普不知道他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里做什麼,自大好鬥的白人挑起戰爭,他卻不得不為壓迫著自己族類的人流血賣命。這不僅僅是工兵基普的憤怒,也是白人翁達傑的懺悔。在面對深重的罪孽和無數冤魂時,你可能覺得懺悔和反思都沒有意義的,但那是黑暗世界裡透過的一絲微光,沒有這一絲微光世界便是純然的黑暗,只能在永恆的屠殺中沉淪,那也是撒旦宣告勝利的時刻。我們總能希望更美好的一天到來,那是因為人類中的沉思者,他們固執地把臉扭向一邊,審視人類的罪孽並且不斷地發出警告。在基普的故事中,小說壓倒了電影。

接著是艾瑪殊的故事,這也是明格拉的主要著力點。翁達傑創造了艾瑪殊和凱薩琳的故事,卻似乎沒有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巨大力量。艾瑪殊的故事在小說中草草結束,沒有像基普的故事一樣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潮。在艾瑪殊的回憶里,翁達傑將很大一部分筆墨花費在了馬多克斯身上,顯然是較為失敗的敘事策略,它削減了凱薩琳這條線索的力量,卻沒有在馬多克斯的故事裡展現,最後落得兩條線索都平庸無奇。在小說中,我們能夠受到強烈感染的是艾瑪殊和凱薩琳之間細膩的心理活動,他們彼此吸引又心懷不安,基夫頓的形象越美好,倫理作為鴻溝橫在他們之間便越痛苦。()明格拉的敘事策略是,把所有的力量傾注在電影的最後半個小時,受了重傷的凱薩琳躺在山洞裡,艾瑪殊承諾他一定會回來。但是艾瑪殊的名字引起了英國人的懷疑,他無法證明自己的國籍,在被英國人囚禁又設計逃跑之後,艾瑪殊和英國的敵人德軍進行了交易。他把測繪的地圖交給德軍,導致了後來托布魯克的失陷。作為奧地利人的艾瑪殊,被英國人囚禁,和德國人交易,讓英國控制的城市陷落,最後又來到了義大利變成了英國病人。於是戰爭荒謬的本質便展露了出來,人類為了國籍而彼此交戰,又被國籍所拋棄,這一讓無數人為之崇拜和犧牲標籤,其實質是虛無,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我們崇拜它便如同豢養一頭猛獸,日夜餵給它血肉,最終的命運卻是成為它的食物。在影片結束的時刻,漢娜讀著凱薩琳的遺言:「我們的國家是實實在在的,並不是畫在地圖上,用強人的姓名命運的那種。我知道你會回來,把我抱起迎風屹立。我已經別無所求,只希望我們一起漫步天國,帶上一些朋友,去一個沒有地圖的樂土。」

最後說一說對《英國病人》的總體看法吧。在題材的劃分中,人們總傾向於把《英國病人》列入愛情的範疇,顯然只看到艾瑪殊和凱薩琳的纏綿,而沒有看到艾瑪殊抱著死去的凱薩琳迎風屹立時的悲愴。明格拉或者說翁達傑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在強者操控的時代變遷中,普通人只能在骯髒的歷史齒輪下被碾碎成粉,成為強者們謀取利益、個人實現的犧牲品。而我們作為普通人,唯一的希望便是認識到自己的命運,在風起雲湧的時代浪潮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東條英機,他們的力量之所以強大,並不在於他們個人是多麼的無堅不摧,而是他們操控集體無意識的能力。每一個有自我意識,懂得反思的人都是他們最大的敵人。而作為時代炮灰我們,有什麼理由為獨裁者去賣命,又被他們製造的機器壓成齏粉呢?最後我們會注意到,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故意隱藏了漢娜選擇和艾瑪殊待在一起時必然會發生的難堪。艾瑪殊已經喪失了行動能力,這就是說在沒有特殊器械的幫助下,艾瑪殊的排泄將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如果翁達傑是一位詩意小說家,擅長用低沉的聲音講述戰爭給心靈帶來的創傷,那麼明格拉無視艾瑪殊必須排泄這一事實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我相信他絕對不至於沒有看到這一點。僅僅為了使電影唯美,而降低思想上的衝擊力是得不償失,因為戰爭不僅僅是對心靈的創傷不僅僅是死亡還包括肉體創傷帶來的嚴重殘疾,以及肉體殘疾反饋給心靈的創傷。試想艾瑪殊這樣的人,如果置於為排泄而苦惱的境地是多麼巨大的反差,艾瑪殊之前的形象越迷人,這一反差就越強烈。戰爭是最深刻的異化,任何美化戰爭的舉動,哪怕如明格拉和翁達傑,只是悄悄的隱去了大便也會陷入昆德拉所說的媚俗,更會陷入齊澤克所說的境地,我們的任何鬆懈都會導致黑暗世界裡的大便以更加猛烈的姿態襲擊現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