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000字(一)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者約翰·沃爾夫岡·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歌德是德國近代傑出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以第一人稱寫就的書信體小說,不僅傳達了歐洲從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度的轉型時期,中青年一代追求「個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復自然的社會狀態」、「建立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強烈願望,也闡明了作者自身鮮明的立場。1774年小說一發表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整個歐洲掀起了一陣維特熱,歌德的手揭開了沉睡在當代的深深激動著的心靈里的一切秘密。
我們可以想見維特的形象:青衣黃褲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對世界時他的心明淨如一泓清水。他重視自然真誠的感情珍視他的「心勝於其它一切」對阿爾伯特似的理智冷靜的人非常不滿。他對綠蒂的一見鍾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為她如此天真無邪在舉止行事中保持了一個少女可愛的自然本性。綠蒂在維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與美的化身他對她的愛簡直達到了「忘我」的程度!
綠蒂難道僅僅是維特的戀人?她幾乎是維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當維特的理想在現實中無所依傍的時候,他遇見了綠蒂,綠蒂成為了他心靈的攀附對象和避難所。他對她的愛雖是熾熱的、忘我的,卻已偏離了愛的真義,因為這是一種非理性的、變態的愛,最後的結果不是毀滅他人就是毀滅自己。與其說他愛的是綠蒂,不如說他愛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計地要從對異性的征服中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正因為如此,在理性的藩籬面前維特的內心才會產生如此複雜的糾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現實與綠蒂之間徘徊而終究得不到愛人的事實又使維特變得愈加瘋狂。最終他還是失去了綠蒂維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熱情、生活的勇氣都被一道摧毀從而只得以極端的方式——自殺來表露對現實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維特的悲劇他說:「一個人物以熱烈的感情擁抱一個理想並且逃避現實以便追求非現實的無限;他不斷地在他身外尋求他永遠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壞的東西;他覺得他自己的夢想才是唯一現實的東西他自己的經驗無非是永久的束縛;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縛應當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絕對的現實。」
在作家的筆下愛情是偉大的主人公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筆下愛情又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承載個性解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小說里主人公那綿綿無盡的情思、激烈的內心衝突、亦苦亦甜的戀愛感受,只有在他無法得到心上人時才具有殘酷而無望的美的意味。所謂轟轟烈烈的愛情與充滿血淚的心路,事實上是濃得化不開的年少情愫與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來就註定充滿不安和躁動,太多沸騰的熱血亟待宣洩為理想獻身可以無半點猶疑。
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識相當強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熱切嚮往的東西。他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死,他寧死也不願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這種價值目標如何實現呢?當然不可能通過改造社會的實踐,我們的主人公還沒有這樣的思想覺悟,他們,在命運的掌心裡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靜的棋子。因此他們只能選擇愛愛它個地老天荒、至死不悔,這樣或許能抒發心中的苦悶?在這個意義上說這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000字(二)
有評論家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出版,使作者歌德從「德國的歌德」成為「世界的歌德」,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這本書的評價有多高。與此同時,老一輩的人麼對這本書的批判和控訴也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中:「這是一本典型的資產階級毒害青少年的大毒草,許多青少年由於讀了這本書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但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這樣的作品反而受到吹捧,甚至有人說自殺的人越多,說明這本書越有價值。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價值觀是多麼自私、殘酷和荒唐!一個作家可以只為了自己的成名成家而不顧任何社會道德責任、甚至不惜剝奪讀者的生命!」
究竟該用怎樣的標準來評價這本書才是客觀公正的,我想這不是我的能力範圍內可以決定的,所以我決定不讓這個問題來打擾自己,我想,只要我們讀完一本書後能有所啟發,有所收益,或有所快樂,這樣的書就可以說是有價值的吧?
讀完這本書,忽然想起曾在網上與朋友爭論的話題:真正的愛情究竟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於是忍不住想到用這本書中的故事做一個案例來分析一番,順便也與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們作一個交流探討。感性派認為:真正的愛情是感性的,感性的愛情一旦上升為理性就不純潔了,就變味了,所以「發乎情而止於禮」之類的觀念對於他們來說幾乎等同於愛情的枷鎖,必欲除之而後快。理性派則認為:真正的愛情是理性的,愛情屬於人類的一種比較高級的情感,缺乏理性的愛情只是一種膚淺的動物性的本能,而在處理感情時能不能做到「發乎情而止於禮」,正是區別人類的愛情和動物本能的重要標緻之一。
還有一種愛情感性派甚至認為:「真正的愛情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愛就是愛了,沒有任何理由,一旦可以說出具體的愛的理由,愛情就有功利性了,也就不純潔了。」這樣的愛情觀之所以會得到流傳,我想影視作品和流行歌曲功不可沒。愛情真的是這樣糊裡糊塗嗎?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維特對綠蒂的愛情,看看這份讓他甘願獻出年輕生命的愛情是說得清的還是說不清的。
維特第一次見到綠蒂是在她的家裡,書中寫到:
「正要進門,一幕我所見過的最動人的景象跳入我的眼帘。前廳是六個十一歲到兩歲的孩子圍擁著一位容貌可人的姑娘,她中等身材,穿一件簡單的白色衣服,袖口和胸襟上繫著粉紅色的蝴蝶結。她手裡攥著一個黑麵包,根據周圍孩子的年齡和胃口一塊塊切下來,均勻地分給他們……」
書中告訴我們,綠蒂是法官的長女,自從法官的妻子去世後,綠蒂接受了母親的臨終囑託,像母親一樣照看八個幼小的弟妹,那時最小的弟弟才兩個月。所以作者通過這個景象展示的不僅是綠蒂的外貌美,還有行為美和心靈美。所以這個景象頓時就讓維特的「整個靈魂都停留在她的容貌、聲調和舉止上了。」
接著,維特又發現綠蒂喜歡讀書,而且她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情趣和審美標準與自己的非常一致,彼此交談是一見如故,然後接著發現綠蒂和他挑起舞來也非常優美、默契,連鋼琴也彈得非常棒。最後發現綠蒂不但對自己的弟弟妹妹充滿愛心關懷備至,還像天使一樣去關懷那些貧窮的病人和臨終的老人,陪同他們或度過病痛、或安然去世。這一切的一切使維特非常理性地得出一個結論:綠蒂是這世界上最完美無缺的最值得他愛的女人。書中是這樣表達維特對綠蒂的判定的:
「她那麼有靈性,卻又那麼純樸;那麼剛毅,卻又那麼善良;操持家務那麼勤勞,而心靈又那麼寧靜。」
「在我心目中,她是神聖的。在他面前,一切慾念都消失了。在她身邊的時候,我始終弄不清楚自己是怎麼回事,似乎我已經神魂顛倒了。她有一支曲子,這是她以天使之力在鋼琴上彈奏出來的,那麼純樸,那麼才華出眾!這是她心愛的歌,也是她的心聲。她只要奏出第一個音符,困擾我的一切痛苦、混亂和鬱悶就統統無影無蹤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維特不但對為什麼愛綠蒂清清楚楚,就連處於愛情狀態下的種種感覺也寫得明明白白。所以我覺得,那種認為愛情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觀點,反應的並不是愛情的本質狀態,而只是由於某些處於愛情狀態下的人們缺乏充分表達的能力才使他們覺得說不清道不明,一旦相愛的人們都具備了充分的表達能力,愛情、沒有表達不清的。
愛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感性是基礎,理性是深度,越是理性的愛情,越令人刻骨銘心。「發乎情而止於禮」不但是區別人類的感情和動物的本能的重要標緻之一,往往也是區分甜蜜的愛情和痛苦的愛情的因素之一。當維特的愛情被控制在理性範圍內的時,他感受到的是愛情的甜蜜和快樂,當他試圖衝決理性的束縛時,他就感受到了痛苦和絕望。()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
「我若不是呆子,我的生活本可以過得最好,最幸福。像我現在所處的困境,既優美,又讓人心悅神怡,這是不易多得的。啊,只有我的心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這話說得對——我是這可愛的家庭的一員,老人愛我如子,孩子愛我如父,綠蒂也愛我!——在就是厚道的阿爾貝特,他沒有以脾氣怪嫡和舉止無禮來打亂我的幸福,他待我以親切的友情,在他心目中,除了綠蒂,我就是世上最親愛的人了!——威廉,我們散步時彼此談著綠蒂,真是一大樂事。要是聽聽我們的談話,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此種關係更可笑的事了,然而我們卻時常為此而淚下。」
如果我們把愛情比著高山流水,那麼,理性就好比是大河的兩岸,流水只有在兩岸的規範下流淌,才會給大地帶來幸福和快樂,流水也才可能流得更加長遠直達大海。流水如果不受兩岸的束縛,就只能給大地帶來痛苦和災難,也往往不可能流得太遠就會消失,更無法到達大海。
維特對綠蒂的愛情可以說是在理性基礎上的激情,他越是理解他愛她的理由,越是被她所吸引,他越是被她所吸引,越是知道不應該愛她。如果這時候理性能夠戰勝感性,原本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結局。遺憾的是被激情燒毀了理性堤岸的維特終於選擇了吞槍自殺的下策。
他殺死了他自己,也等於從精神上殺死了他所愛的綠蒂和阿爾貝特,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血的警示:不受理性束縛的愛情是多麼可悲和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