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面紗影評

面紗影評(一)

電影用回憶介紹了沃特醫生和他可愛的妻子的相逢,嚴肅認真的他幾乎是一見鍾情的愛上了她,而性格活波、叛逆的她,為了逃離那個壓力巨大的家庭和母親輕蔑的眼光而嫁了他,並跟著他來到了上海。其實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不健康不平衡的,至始至終付出的只有沃特,所以也就註定了他們的婚姻走向毀滅。

一場京劇,她邂逅了英國駐上海的副領事,而在不久的將來,醫生便開始獨自承擔他愛著的女人與領事副偷情而帶給他的傷害……也許是他狠心,也許是他絕望,也許是他沉靜的外表下再也隱藏不了對愛她的怨恨,也許是他的心受了太重的傷寧願用死亡去證明,他把她帶去了霍亂正肆虐的梅譚府——一個偏僻的鄉村,除了秀麗的風光,這裡只有破舊的小木屋和時時刻刻病毒的威脅……

剛來到梅潭府,沃特和吉蒂是互相仇恨的,在外界看來,他們是自願來災區救助的恩愛夫妻,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這是一次自殺式的復仇行為。那個時候,兩人的個性都存在著不能原諒的缺陷,吉蒂嬌生慣養、輕浮無知,沃特心胸狹窄、冷漠刻板。隨著劇情的發展,瘟疫的唯一建設性意義逐漸表現出來,那便是對心靈的洗滌。在時刻都有死亡發生的非常境地,虛榮、怨恨都變得不再重要,唯一可貴的便是生命本身,以及對生命的拯救。

當吉蒂看到那個病死路邊、瘦骨嶙峋的老人時,她的心第一次被震動了,她第一次認識到,除了浪漫愛情之外,世上還有許多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情,也第一次開始了解,沃特的所作所為才值得尊敬。她加入到了修女的隊伍中。也是這種慢慢的接觸和適應,讓她看到了沃特的另一面。而他每天忙碌檢查村裡的水源、盡多於一個醫生的責任而對沃特來說,當初他的選擇很難說是真的出於某種高尚的理想,大概很大程度只是為了報復妻子的出軌,但是,在日復一日直面死亡的過程中,他對自己肩上的責任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工作也更加不遺餘力了。而他也開始發現了她其實有一顆善良的心。於是,兩個互相嫌惡的仇敵在死亡的威脅下重新走到了一起。

於是,他愛過她,恨過她,之後在逐漸的了解中又愛上了愛上他的她,感情是一個遊戲,藏在面紗下,有時,也許只是耐心、容忍,你就會了解身邊的人。她說:「我們一直在尋找對方缺失的品質,太傻了。」然而在經歷了那麼多,當愛情終於變得成熟,他卻在行醫的過程中染上了霍亂,再死之前,他平靜的請求她的諒解,而留下的人,總是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我愛你已久,永不能忘……」然後她回到了倫敦,她的兒子,無論父親到底是誰,叫沃特,就像已故的沃特·費恩醫生一樣。

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也許他並不能真的愛你,我們都需要時間和耐心去揭開愛情的面紗,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和最真實的愛情,只是你是否願意堅持,抑或是在受到挫折後選擇放棄。愛就在面紗底下……

面紗影評(二)

電影《面紗》是一部看似很平靜的愛情故事片,最大限度地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讓愛情如繭抽絲,用細膩、舒緩的畫面和空靈、悠揚的音樂,講述了一個關於理解與寬容、忠誠與背叛的愛情故事。影片象很多愛情文藝片一樣,有著溫馨感人的故事情節和畫面處理,但沒有讓觀眾成為陶醉在情感世界裡的俘虜,而是更多的給予了觀眾許多理智思考的空間。

對於男女主人公而言,愛情和婚姻在剛開始似乎就缺乏緣分的安排,更多的是刻意和混亂:吉蒂為了逃離20年代倫敦浮華卻又空虛的社交圈,也為了防止自己變成一位老姑娘,她匆忙接受了沉默寡言的醫生費恩的求婚。費恩是位極為內斂、理智、古板的醫生,在顯微鏡下他看不到現實尺寸大小的事物,也包括意識領域的愛情。類似娜拉對丈夫的感覺一樣,婚後刻板的家庭生活使得吉蒂非常失望,無法感受到激情和幸福。婚後費恩把吉蒂帶到上海,便迅速地投入到了細菌學研究中去。孤獨的吉蒂和已婚男子查理·唐森發生了婚外情。費恩還是發現了妻子的背叛,於是他選擇讓妻子陪他去霍亂流行的最前方來作為懲罰,而這個決定,無意中卻成為了他們恢復關係的最好良方。夫婦二人雖然貌合神離、同床異夢,但肉身終歸還在一起,在霍亂肆虐的災區相互慰籍和支撐,共同面對隨時降臨的死神。費恩和吉蒂在惡劣的環境中重新認識和了解了對方,但是當他們可以互相敞開心扉真正相愛時,費恩卻不幸染上了霍亂導致死亡。

當吉蒂和費恩夫婦二人面臨死亡威脅的時候,激發出了心中最美好的的感恩之情與寬容之心。在死亡之神的見證之下進行了彼此靈與肉的真正的溝通與理解,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不滿和誤解在此刻以都已經不再重要。在疫區他們開始了真正的愛情,而這遲來的愛情徹底照亮了他們的靈魂,讓他們克服了人性中的冷漠和殘忍。異國他鄉的經歷讓他們重新獲得了生命體驗和自我救贖。從某種角度講,這是一次用死亡重新關照生命的經歷。丈夫臨死前請求曾經背叛過自己的妻子原諒,而妻子悲痛欲絕地請求丈夫的寬恕,曾經罪孽深重,曾經恨之入骨,在這一刻似乎都已經煙消雲散。這些如泣如訴的情節安排並沒有使觀眾的心情無比的悲痛和哀傷,而是象影片背景中南中國的水墨畫般的風景一樣,寂寥而又空靜。

《面紗》中討論婚姻的忠誠和背叛似乎是一個很老套的題材,但是它更多的是在揭示人性中最美好的原諒和寬容的問題。在舊約和新約中都是對婚姻不忠的行為進行勸誡或責備的,從社會倫理道德範疇來講,對於婚姻和伴侶的背叛是件應該受到懲罰的事情。雖然在李銀河那裡認為:「任何人都有和除了配偶之外的第三人發生性關係的權利。婚外情是錯誤的,只是因為它違反了婚姻法。」這種「性權」需要用歷史觀去理解,是關於在漫漫人類生存發展長河中作為有主體意識的人的自身權利的討論,是學術層面的命題。北京《娛樂信報》和新浪網在06年2月份做過一次「中國婚姻忠誠度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婚姻家庭中有76.22%的人認為生活過得不是很有意思;60%的人對於婚姻幸福缺乏很強烈的渴望;53.2%的人對於將來不抱希望;51.7%的人經常感到不安和憂慮。現實婚姻中的兩性精神生態令人堪憂。

婚姻中的夫妻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婚姻的形成更多的是讓彼此在精神方面的「依戀」與個體獨立之間形成的有建設性的積極的動態平衡關係,更多地給雙方彼此精神上和生理上的滿足和安全感。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生存壓力、個人性情差異以及價值觀的偏離都會讓我們對婚姻生活失去原有的信心而在盲目尋求感情補缺。對於婚姻中出現的「性錯誤」,我們往往靠離婚或者彼此折磨進行懲罰,其實「精神成本」也往往是巨大的。雙方的鬥爭或者是分離都意味著失去一個極為重要的感情支持體系,從而導致情感的喪失和孤獨,這似乎離我們嚮往的幸福更加遙遠了。

在婚姻生活中我們有時候不是不愛對方了,而是我們需要的東西無法在對方身上得到滿足和回報。象《面紗》中的夫婦一樣,缺乏出現一種特殊的外部環境,來逼迫我們迸發出心靈深處的「愛情」。煩瑣的日常生活如同砥石一般,磨掉了並不太多的激情和幻想,這時尋求一個可以承載我們需求的容器似乎是讓生命葆有浪漫底色的途徑。但是這是以傷害對方為代價的,是自私和愚蠢的,更可怕的是它會讓我們離幸福越來越遠。如果還在愛著,就不妨去包容和原諒已經犯下的錯誤,沒有人能夠承受背負一生十字架的懲罰。人性是複雜的,我們的價值標準也往往不只有黑和白那麼簡單,應該有更崇高的類似宗教一樣的普世之愛來戰勝和超越我們心裡的愛情。這不是在為錯誤辯解或者開拓,我們可以試著去放愛一條生路。

電影《面紗》的編劇、表演、節奏安排都非常成功,好萊塢製作的成熟和純淨比現在市場上的浮艷的大片要好得多。影片是根據英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作品改編的,童年的毛姆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使他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毛姆在一戰中受英國軍事情報部駐法國總領之邀,作為特派人員往返於倫敦總部和歐洲大陸之間,為軍情部在歐陸的其他情報人員穿針引線,他的這些經歷為他後來創作的一些間諜小說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面紗影評(三)

《面紗》是部不錯的電影,可惜由於宣傳不到位,沒有引起多大反響,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這部影片在國內公映過。在同事的強烈推薦下,終於看完了這部影片,看過之後有一種奇異的感覺一時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是什麼呢?最先回現在眼前的是影片中那畫卷一般美麗沉靜的桂林山水。十年之前去過桂林,至今記憶猶新,因此對這樣的畫面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電影中的灕江瀰漫著陳舊的色調,猶如曬黃的老照片,看上一眼就會勾起對陳年滄桑的無限回憶。

我想整部電影帶給我的感覺就如這銹色覆蓋下的江水,雖然波瀾不驚卻帶給人無盡的回味。波瀾不驚是指影片沒有通過刻意誇大矛盾來推動劇情,一切都順其自然,製作細膩而不鋪張。

首先男主角的一見鍾情顯得那樣笨拙,甚至在女主角賞花的時候還大談細菌,沒有絲毫浪漫情調可言,接下來的求婚更見不到愛情電影中常現的手捧轉運金珠跪拜在石榴裙下的情景。而女主角同意結婚是因為迫於家庭壓力只是想嫁而不是相愛。就是這樣一對被中國式包辦婚姻拴綁在一起的國際主義戰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婚後不久,妻子發現刻板寡言專心於工作的丈夫並不是她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很快她就陷入難以打發的無聊日子中,這時候一個道德敗壞的第三者閃亮登場,及時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撫慰她寂寞的芳心心,一場「紅杏出牆」的婚外戀如期而至。戴綠帽的丈夫也在他們偷情的直播現場如期而至,影片的第一個高潮「戲點」也如期而至。這段戲對於導演和演員來說都應該是一個發揮才能的機會,有很多種極易出彩的設計,比如怒髮衝冠捉姦在床;抑或是響徹雲霄的耳光大戰,可是以上熱鬧場面卻沒有如期而止,導演選擇了壓抑克制來處理這段內容——男主角礙於面子沒有揭穿他們,只是悄然離去,又採用很不「爺們兒」的處理方式,脅迫不貞的妻子一起走向霍亂蔓延的小鎮,使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走上「徇情」之路。

在這個風景如畫卻死氣沉沉的小鎮裡,夫妻倆先後投入到「抗霍救災」之中,通過並肩戰鬥,彼此有了新的認識,相互間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寬容,從前的怨氣逐漸消解,愛情之火重新燃燒,在拯救難民的同時也拯救了他們的婚姻,塑造了一對中為西用的「先結婚後戀愛」的愛情典範。

照理這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應該是另外一個「戲點」,可編導依然處理得內斂含蓄,放棄了通常導演喜歡的炫技。妻子瞞著丈夫的一次微服私訪了解到工作狂的丈夫原來從事的是拯救民眾的高尚職業;妻子為孤兒彈琴時丈夫在門外不經意的一瞥發現了妻子並不是享受安逸沒有愛心的人;兩人心心相融也僅僅是通過秀美的灕江上共乘竹筏時短暫的相偎一帶而過,沒有絲毫過火造作之處。()就像丈夫為村民們架造的水車,涓涓細流,水到渠成。

這段愛情故事本該完美善終。這時候全片最大的戲點出現了,丈夫染上霍亂,生命即將枯竭,「生離死別」是任何一個搞電影的人都不會放過的高潮大戲。參見瓊瑤劇中歇斯底里大發作及韓劇中涕淚縱橫。但是本片導演似乎有意將隱忍淡調進行到底。

在丈夫的病床前兩人雙手相握,最後一次交流的關鍵字只是「請原諒」和「對不起」,隻言片語便已完成了相互間心靈上的救贖。

丈夫的死沒有出現當地百姓感恩大送葬的壯觀場面,只是依照規矩就地掩埋,妻子臉上掛著一絲淡淡的哀傷,站在墳坑邊看著泥土灑落在丈夫的遺體上,露在泥土外漆黑的腳趾跟普通的霍亂死者沒什麼兩樣。「在清澈的泉水邊我漫步,泉水如此美麗,我依水而浴。我愛你已久,永不能忘記……」

這首舒緩哀愁的民謠悄然響起,妻子攥著丈夫的遺物低聲啜泣終於忍不住淚如泉湧。看到這裡,內心深處不由湧起一股莫名的酸楚,我忽然意識到我已經不知不覺地被這個平靜傷感的故事打動了。

說到這裡我還要拿韓劇相比,韓劇中絕症漫天飛到處充斥著誇張刻意的生離死別,也的確賺取了廣大女性不少的眼淚。但這種眼淚是廉價的,只能刺激感官,劇情也會隨著眼淚流淌乾淨,不會流下多少痕跡。《面紗》看過之後你也許不會落淚,只是有幾分傷感而已,但它會在你內心停留很長時間,讓人思考和回味,留下深刻的烙印。《面紗》讓我想起另外兩部類似風格的韓國經典電影《八月照相館》和《春逝》,我喜歡這樣淡定安靜的電影。

影片的結尾,多年以後,妻子領著一個男孩在街頭偶遇從前的情人,那個孩子雖然跟「第三者」有幾分貌似卻姓了她丈夫的姓,我想這孩子是誰的已經不重要了,她真正想保留的是對已故丈夫那份刻骨銘心的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