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風語者影評

風語者影評(一)

都說好萊塢電影好看,光從上億元的投資就可以看出,有投資就有技術,就有看點,就有技術,在這一點上,國內的電影低迷就不奇怪了,不用說美元,就說人民幣,過億元的恐怕是屈指可數。

但投資大並不意味著就一定好看,拿《風語者》來說,是吳宇森導演的又一部好萊塢大片,但後來的票房卻沒有想預料中的那樣較好,2億美元的投資,只有7千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一部電影就讓好萊塢的投資商們損失了一億兩千萬美元,好不過癮啊。

其實,《風語者》的失敗是必然的,吳宇森導演認為戰爭就是硝煙,就是炮火連天,但是影迷們與吳導觀點相同的好像不是很多。或許是吳導的觀點太超凡脫俗了,但好萊塢追求的是高票房收入而不是觀點與眾不同。

說實話,在影片中的場景很接近二戰美日戰場的慘烈程度。其中美軍巨大的上網並非是誇大,甚至有所保留。舉一例子:在硫磺島戰役中,美軍登入部隊浴血奮戰,以巨大的傷亡最終占領該島,在後來的戰場清算中,美日傷亡比竟達1.2:1,如此的代價使得美國在以後的作戰中改變戰術,停止登入作戰,改為空襲或是由海上船隻進行打擊,一摧毀敵軍有生力量,在這一點上,吳導可以說是叫真實的恢復了二戰史實。

但,影片中仍然存在著美國的大國政策,種族歧視,作戰陋習。在影片中幾乎沒有描述日軍的正面打擊,只是一味的退卻,死亡,上揚被美軍火炮擊碎的場景,而美國大兵確實神勇無比,先進的自動武器,是否在宣揚美國的政策很難說。在影片中有兩位印第安人,備受美國大兵的嘲諷,知道發揮他們無人能及的作用——用印第安土語引導大炮攻擊,才讓那些自是不凡的大兵有所收斂。還有,影片中描述一隊美軍在一個看似很安全的村莊駐紮時遭到突襲,傷亡慘重,這讓人異常懷疑,難道美軍沒有派哨兵的習慣嗎?不過這也難怪,美軍的放鬆舒適全世界軍隊無人能及。

任何影片都會有他的的寓意,《風語者》也不例外,慘烈的戰爭場景,讓人再度反省,提醒我們拒絕戰爭,尊重生命,愛好和平。當然,這恐怕是他最大的成功之處了。

風語者影評(二)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可謂人人都能哼上幾句,但為什麼最近發生的一些社會事件又讓我感到大家好像都不會唱這歌了呢?

8月18日下午,安徽省蚌埠市發生一起命案:一名17歲女孩被歹徒連捅10多刀後遇害。新聞披露的監控視頻顯示,女孩被歹徒用刀捅死時,兩個民警就在面前,卻不敢挺身上前制止!事後,相關公安局局長回應,兩名民警在處置事件時,反應有些遲鈍,但不存在膽小怕死……

8月19日,河南安陽一輛行駛中的公車上,一男子持刀搶劫,致3人死亡,12人受傷。而隨後曝光的監控視頻顯示,歹徒身高不到1米7,車上有30多人,在他從車上殺到車下,又從車下殺到車上這樣的奇特路徑時,只有1位乘客敢於和歹徒搏鬥,其餘紛紛選擇逃跑……

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默然了,心中不禁想起了當年魯迅先生筆下的「人血饅頭」與菜市口圍觀看頭的冷漠民眾。時光匆匆幾十年,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我們的民眾之心是不是也徹底脫胎換骨了呢?殺人現場,生命危在旦夕,乘客亂成一團,逃跑躲避之瘋狂猶如趕著去投胎,強壯的男人們先逃,弱小的婦孺隨後;警察瞬間呆若木雞,在20多秒後拿個購物籃和紙盒去撓撓歹徒痒痒,似乎在給歹徒的行為助興,美其名曰「反應遲鈍」。

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說話,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網路工具的興起,讓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自媒體」。而在這些網路平台上,最流行的是什麼?不知大家有沒有感覺,類似前面所述的那些「負能量」新聞往往是熱門轉發大戶。難怪有人調侃,「看新聞聯播,全民歡天喜地;看網路新聞,全民水深火熱。」雖然這樣的負面新聞也有不少虛假訊息,但當我們大多習慣了「網路爆料——官方否認——影像揭發——改口承認」這樣一條「過山車」似的回應路線後,我們更願意去相信我們的社會真是那麼不堪。而像蚌埠那位公安局局長的話真是又一次刺痛了公眾的心,警察袖手旁觀,局長護犢心切,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呢?於是我們選擇相信了像秦火火那樣靠造謠生事、傳播謠言起家的人,微博大V們轉發著他的微博,草根們緊緊相隨吐槽,於是負能量爆棚傳播。

曾幾何時,先人還在學堂上大聲誦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孔孟之道,而現在我們的腦海里卻充斥著「彭宇案」、「碰瓷」等類似辭彙。我們怕了,怕自己受到傷害;我們躲了,明哲保身總不錯。記得錢鍾書夫人楊絳曾在文中寫過她從小怕鬼,一直都怕,直到文革,才突然不怕了。我們看楊女士沒有說出的話是:她這時才明白,鬼有什麼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的心。

「事不關已,高高掛起」,「避險則唯恐不及,逐利則不甘人後」,物質社會的不斷發展,讓我們在燈紅酒綠之下產生了思考,我們的精神社會跟上這物質發展了嗎,抑或是有了什麼倒退了嗎?在蚌埠殺人案中,有網友的提問格外發人深省:「如果17歲的女孩,是兩個警察其中一人的孩子,還會有些遲鈍嗎?還會存在膽小怕事嗎?如果17歲的是鮑局長的孩子,您還會有如此的回應與解釋嗎?」他們會回答嗎?我想不會。

自私自利之心,看似明哲保身,但最終更會害了自己。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伍仕賢導演的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僅僅11分鐘的電影短片《車四十四》,講述的是兩名歹徒搶劫了一輛大巴車,搜颳了全車人財物後又強姦了漂亮的女司機,只有一位男乘客仗義執言卻被歹徒暴打,而全車男女乘客沉默。事後,女司機卻把男乘客趕下了車。後來,男乘客才知道,女司機帶著全車乘客開下了山崖。這部影片在2002年斬獲了一批國際獎項,故事文字版也常在網路段子出現,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濃縮了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它似乎非常真實!眾人的冷漠最終導致了受害者報復心理的爆棚,既然大家都默然無聲,那就一起去一個無聲的世界吧!

馬丁·路德·金說過:「在這個社會轉型期,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這個社會需要治癒的是人心,需要的是好人「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勇氣,「該出手時就出手」的霸氣,讓我們的社會多一些正能量來灌溉,少一些負能量的爆棚!

風語者影評(三)

《車四十四》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我看了好幾次,也寫了好幾次,那是我在高中學編導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看的,考藝術時候也有考過,今天再把它重新看一遍之後,我還是會有感觸。

這個只有短短11分鐘的影片,卻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眼球,使人們在觀看時不得不在思考。()甚至會設身處地的去想:如果我在車裡面,我會怎樣做。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的這種劣根性,以至於受壓迫凌辱都不敢去反抗,人人都想著自保,但是真當危難降臨在自己頭上,又該如何去做呢?

影片剛開始時是一輛公交行駛在寬闊,人煙稀少的白楊馬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全景,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顯得整個影片氛圍比較蕭瑟,悲涼。路上有個年輕小伙子在等車,等到車四十四路來的時候他上了車,很禮貌的和女司機交談,這可以看出年輕小伙子是個熱情活潑的人,車上因為有他存在才顯得有那麼點活潑的氣氛,不像先前那麼壓抑了。車上形形色色的人,但都在忙著自己的事,後來上車的是兩名搶匪,拿著刀逼迫車上的人交出身上的錢,車上的這群人似乎一個都沒想過要反抗,他們選擇的順從,只有一個人想默默反抗,結果得到的是更大的傷害,以及周圍人的勸說,並沒有得到支持。

搶匪得到錢之後,一名搶匪則是看上了女司機的美貌,結果在草地中將女司機強暴了。在這之前是有預兆的,女司機不但減了肥變漂亮了,而且她身穿的是紅色衣服,紅色代表著熱情奔放,但也暗預著危險。當女司機被拖下車後,竟然沒有一個人下去救。唯獨年輕小伙子義無反顧的衝下去,儘管如此,畢竟還是勢單力薄,不但沒幫上什麼忙,自己也受了傷。而車上的人只是紛紛起來看熱鬧。女司機回到車上後,看著車上的人,眼神充滿絕望與憤怒。忍不住趴在座位上哭了起來,抬起頭,只見座前的玩具狗正衝着她不住的點頭,似乎在嘲笑著她,也似乎在鼓勵她這樣做的決心。於是她把那個唯一幫助她的年輕小伙子趕下車,最後選擇了與車上的人同歸於盡。

這部影片不僅折射出人性的冷漠,而且更深的可以看出處在這個社會的真實現狀,社會風氣怎樣。同時也拋給觀眾一個思考:這場悲劇究竟是女司機釀成的還是車上的人們自己造成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