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後感1500字(一)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初讀《孫子兵法》,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腦袋會思考了,好象是有那麼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想寫點感悟,與專業相關的東西。
商場如戰場,很貼切的比喻。《孫子兵法》是套源自戰場的理論,那麼在商場上,我們對其加以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可以借鑑。
1、用人之道。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為本,優秀的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裡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2、企業文化。「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始計篇)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畫,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面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組織內更高的員工要求,組住對戰略已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規劃是一種預測性活動,簡而言之「算也」。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可以從容應付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什麼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境中,勢必淘汰出局!
3、激勵機制。「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作戰篇)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該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該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企業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謀攻篇)一樣的道理。企業良好的績效管理還需要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隨著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虛實篇)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企業在極力員工時,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避開員工已得到滿足的需求,去滿足員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實現激勵最大化。
《孫子兵法》是商戰中的「聖經」,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飛速過度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的商戰中從一統「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國」發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我們的企業家們更具有深淵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
孫子兵法讀後感1500字(二)
孫子兵法中的一些警句,如篇首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千年來已成世人口語,足見其深入人心,並將其作為日常工作中的感悟與指南。但較為系統地閱讀全書十三篇,並有名師指導評點,還是第一次,雖屬初涉,但書中要文經反覆揣摸領悟,越覺其深奧而又貼切於現代社會的商業競爭。
孫子兵法的開篇為「始計第一」講到在軍事上必須「經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計,而索其情」。體現出孫子用兵之道乃「以計為首」。現代社會戰爭已較為少見,但「商戰」卻愈加無情與慘烈,要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同樣是「不得不察也」。改革開放之初,社會經濟處於賣方市場,很多商品均呈現短缺狀態,企業愁的是資金與產量不足,無需太顧及市場的反映。而隨著經濟迅猛發展,企業間的競爭遍及產品質量市場占有等各個方面,而要使企業能夠適應這種競爭,經營者必需從產品選擇定位,內部各種機制的建立,市場的開發與跟蹤等各方面都要彈精慮竭,針對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計策,因時而變,因地而變,甚至因人而變,稍有不慎,則禍及企業,與「兵道」比較,實際上現代商業角逐同樣是智慧之爭了。
現代商業機會不可謂不多,但並非每個機會都能創造財富而利於企業。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機會呢?孫子兵法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未戰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較和謀劃,「計先定於內而後兵出」。現代的商業機會多,誘惑大,但如果不經細緻的分析策劃,對於經營目標、經營的計畫、方針以及實施程式、各項監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好謀劃,做到心中有數,操之有度,才能使這些機會真正成為企業經營的利益。
「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對現代企業的領導人同樣也是根本素質上的要求。試想一個企業的負責人,如果不懂經營,不知趨利避害,那麼這個企業絕對難以生存與發展。同時,企業的領導人必需在人才的搜羅選擇與使用上有深刻的認識。「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我們選擇與使用人才,現在都講究以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作為用人之道,必需因人而異,因才而用,以適當的人選去承擔適當的責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企業才能因這些人才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而得益。同時,企業領導人也應努力提高自己選人用人的技巧,提高駕馭企業的能力。()「將者、智、信、仁、勇、嚴」。「智」能發謀:有智者,當能多謀善斷,抓住機遇,做出戰略安排,使企業這艘船能沿著正確航向駛向發展壯大的目的地。「信」能賞罰:通過嚴密的規章制度,約束企業的每個運行環節,有功者賞,有錯者罰,賞罰嚴明,達到「治眾如治寡」的境界,那企業團隊精神合一的競爭能力必然大增。「仁」能服眾:治理企業,當以誠信,公正待人處物,這樣才能使同事員工心繫企業,共同努力工作,言與行服從於企業的利益。「勇」能果斷:現代商場如戰場,機會稍縱即逝,有時真的容不得優柔不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當然也不能「勇」字掛胸前,不審時,不度勢,胡亂決策釀成錯誤。「嚴」能立威:現代企業,靠的是規章制度的框架支撐,但並非有了規章制度就萬事大吉,要靠嚴格的執行去保證規章制度的落實,而且領導人的「嚴」,還體現在處事公正,不因親疏遠近而處事有別,這樣的「嚴」才能立「威」,才能保證威信的建立與運用得當。我覺得上述這些「將」的素質要求同樣可以作為對現代企業領導人的素質追求。
孫子兵法十三篇,襄括了兵戰之中各重要方面的問題,以樸素的辯證分析了兵戰中應採用的方式與方法,其中形成的系統觀點完全可以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上來,兵法提出軍爭中應對道、天、地、將、法,「五事」,主孰有道?將孰有能?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的「七計」相等於現代企業的投資策劃,綜合分析,可行性研究和風險分析等相一致。孫子的「道」列首位無異於現代企業的發展戰略的制定必需符合客觀實際。企業綜合要素和科學民主決策,同時兵法中提示的「仁心為本」、「佐以權謀」、「水形兵勢」、「將為核心」這些系統的觀點,完全與現代企業參與商業競爭時所必需具備的人才、智慧、誠信、謀略,對商業形勢變化的掌握和準確分析等綜合要求一致。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孫子兵法,只要認真領會其神髓並不斷實踐,必將對我們的企業和領導人素質的提高助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