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看上去很美影評

看上去很美影評(一)

《看上去很美》:一個叫方槍槍的男孩被父親送進幼稚園,從天真活變得狡黠孤僻,最終,「逃」出幼稚園,在鑼鼓喧天裡呆呆地望著戴著大紅花興高采烈的從身邊走過的人群。幼稚園對他或許已成為回憶,而對於他的教育生涯這僅僅是個開端。

中國教育美嗎?電影之後看到這個問題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教育「一刀切」不講個性、扼殺兒童天性……但我更願意先從社會視角去看中國教育。

首先就說個性,影片的背景應該是改革初期,此前社會過於突出集體,強調一致已是不爭的事實,講求個性恰恰是當時社會所難以接受的,放在這個大框架下,「一刀切」與「個性」不是首要問題。就當時乃至今天在大多數學校,教師管理著龐大的班級,面對的是大多數學生,不準一刀切,必須因材施教,那麼教師的工作與負擔何時是個盡頭。如果真一刀切也就算了,可美其名「一碗水端平」促進教育公平。可影片中一位很有派頭的家長到校看望孩子時,像領導視察般指指點點,老師們則一個個唯唯諾諾,當問及「這孩子(方槍槍)咋沒小紅花」時,馬上就「明天大家都有一朵小紅花」。這種現象荼毒至今,遠甚於「一刀切」,孩子最終會有自主意識,「一刀切」切不斷孩子的成長,而這種另類的「區別對待」給孩子們貼上了無形的標籤並深深影響著今天的教育公平。

剛說到小紅花,則不得不提所謂的「評比」,人們私下裡常說「人比人,氣死人」,可在現實生活與工作中它確有「獎掖先進,激勵後進」的作用,可我們把這些東西強加給那些不諳世事的孩子,其激勵作用或許會大打折扣,至少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而事實上,我們社會上評比之風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時代再變,不變的是評比,即便是梁山兄弟還排座次呢,後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再近些是空前激烈的競爭壓力,於是就有了標準,條條框框的規矩,別說是教育,社會自身也被這些東西綁架了。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影片中就四合院改造的幼稚園,近百名學生卻只有一名園長兩名老師,除了床與桌椅,教學娛樂設備寥寥。其條件相對於當時也算不錯。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96年前後(我們那裡農村孩子基本沒有幼稚園可上(現在似乎也是老樣子)),我去了「學前班(算是國小前的緩衝吧)」我也像方槍槍那樣被父親交給老師(卻沒他那麼幸運,要走讀,單程兩公里),當我被領進教室時首先看到的是一根才支起的木柱(後來才知道是防止下雨房屋倒塌),一群小朋友正高興地跺著腳和老師一起把地上新鋪的泥土踩實……總有人不厭其煩地強調「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可當我們經濟上創造舉世矚目的奇蹟時,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百分之四的許諾卻始終是一張空頭支票。老百姓自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當他們勒緊褲腰帶把孩子送進學校是時,孩子們受的教育,是不是讓那些「高度重視」的聽起來很美的人心裡很美?你百般無奈,可大勢如此。

我們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指點教育批評社會,可社會確實現實的。如果我們脫離社會環境妄論教育,是不是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所以,從社會視角,不好說也說不出中國教育美不美。當然,我們不能苛責社會,社會畢竟是人的社會,人的要素不可忽視。

說說我們的教師。人們一再批評中國教育手把手、一刀切、規矩、灌輸……但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教育更利於大多數人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基本知識與技能,能過為學生打下較好的基礎。正如:九尺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沒有那一筐土,沒有學會走,就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又談何築九尺台,行萬里路?就像影片裡老師教孩子們洗手穿衣服教他們基本禮貌給人道歉,我們是不是也要他們去搞什麼誘導和因材施教呢?問題在於我們對前者太過拘泥了:吃多少飯、穿什麼衣服、什麼時候上廁所之類的事情都要統一,似乎有些吹毛求疵。而後者所關心的如何因材施教誘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不同階段側重有所不同,至少需要學生先有一定的自主意識才有意義,早期教育是磨刀階段,應側重基礎,過於強調誘導啟發,學生獲得的知識是相當有限的,而用更多的時間打基礎則磨刀不誤砍柴工。因而不管人們怎麼批評,中國孩子的早期教育總體上是相對可取的。

在特定的教育體制下,改變教育模式及的可能性不大,作為教師個人因素的教育手段與教育態度確實可以改變的。老師們有他的一套獎懲措施:小紅花,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孩子們每犯一個「錯誤」就會被扣掉一朵小紅花,就是說做好該做的就會獲得所有小紅花,到後來做作業、考試總習慣打叉,沒有錯就是滿分就是優秀,成了我們的一種思維方式。我們所謂的激勵不是正面的即不是「揚善」而是反面的「懲惡」,似乎很符合中國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好比某些地方政府不謀民生與發展而不惜花大力氣「維穩」,「別給我添亂子就好」,其「產品」放到社會上就多「良民」而少「良材」,就好像我們的教育培育不出希特勒也產生不了愛因斯坦。老師又想出了很多辦法「逼」其就範:拿著大剪刀、扮妖怪「嚇唬」,「威脅」扣小紅花……還有不少一石二鳥的做法:當眾批評,殺雞儆猴,懲前毖後;保持距離,別和他玩,咱孤立他……等等很多看似立竿見影的做法都值得商榷。所以說,我們更應該改進的是教育手段與態度,能不能多一點正面的激勵來點表揚;能不能找到兩全齊美的批評方式既不傷害學生又能改正錯誤;能不能也「不拋棄、不放棄」哪怕他是「差生」?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有時候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他的一生,我們慎重點,好不?

此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幼稚園里老師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小朋友,幫他們擦手、洗澡,蓋好他們的被子,和不少老師一樣他們事無巨細,勢必躬行,其對學生的關懷與責任著實讓人感動。可孩子最終還是要步入社會的,如何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與自理能力?在這所幼稚園老師們是出於責任,而家長又是缺位的又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方槍槍先是與南燕玩病人遊戲「打針」「吃藥」最後竟傻傻地望著醫院希望自己生病「不用上幼稚園,爸爸媽媽還會來看我」,而當下農村變空,「留守兒童」也面臨著同樣的境遇——親情的缺失——一種比上不起學更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的狀況。如何在教育過程中營造更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人」的環境,同樣值得深思。

故而,從人的角度,我們也很難說中國的教育不美,畢竟它也有不可抹煞的一面。中國教育美嗎?實在不好說,也沒資格說,但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中國教育更美,尤其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

看上去很美影評(二)

前不久,江蘇泰州一幼稚園教師竟然用電熨斗燙傷七個孩子的臉,這起性質惡劣的事件立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不禁讓人想到網路上流傳的那段幼稚園教師打一個小朋友的監控錄像。屢屢出現的幼教傷人事件讓我們不由得擔心究竟孩子們的安全到底有誰來保障,他們的童年是否還充滿美好的天真。我總覺得電影中李老師對待方槍槍的態度和方式特別暴力,可能就是這些負面的例子牽引了我的思路。

一個小孩的灰色記憶

影片的英文名叫「小紅花」。我們小時候都曾經為了一朵小紅花,讓自己小心翼翼。如果吃飯中間拉屎撒尿,就要被扣一朵小紅花。如果一周都得小紅花就可以當班長。在不斷得到和失去小紅花的過程中,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在漸漸的成長。

方槍槍是一個異類。他是個獨行俠,喜歡一個人搭積木玩,喜歡一個人半夜出來跟自己的影子玩。一個人玩旋轉木馬,掉了下來,但沒哭,他知道哭了也不會有人安慰。不合群的他沒什麼小夥伴,只有不懂事的北燕能跟他玩一會兒過家家。他對北燕有一種朦朧的單純的好感,晚上睡覺時兩個人還能「眉目傳情」一下,但讓他難過的是,他好心好意偷來一朵小紅花送給北燕,北燕卻一點都不解情,壓根就不要。老師給他施加「孤立政策」,這下原本就沒人理的方槍槍更加形單影隻了。男孩不帶他玩,女孩也不跟他玩,他只能把一隻鋼筆當稀罕玩意跟北燕分享。

後來的方槍槍開始蠢蠢欲動了。凡是跟小孩子有過接觸的人都知道,越是平時看上去老實的孩子,野起來越是無法無天。方槍槍便是如此,他竟然組織了一場「幼稚園大bao動」。他認為李老師會變成妖怪,吃小孩。於是小孩子們要在夜裡一起用鞋帶把李老師捆起來。李老師非常生氣,都要氣炸了,抓了一個替罪羊直接扔進黑屋監禁。從那之後,方槍槍就挺直了腰板了,成了孩子頭,總是欺負小朋友,跟別人打架,推倒別人的積木。這個被老師稱為害群之馬的小孩居然還敢頂撞老師,向老師罵了一句「草泥馬」。最後他也被鎖進小黑屋裡關禁閉了。方槍槍前後反差如此之大,其實看出的是環境對一個人的改造作用。

在影片中,高高在上的老師是以「統治階級」的形象出現的。李老師跟小朋友們玩「老狼老狼幾點了」的遊戲,當說到「9點了」的時候,她就向小朋友們猛撲過去。也正因為如此,在方槍槍的眼中,李老師跟大灰狼劃上了等號。李老師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對待那些跟不上趟的小孩堅決不給情面。方槍槍的小辮子就「咔嚓」一下被剪斷;方槍槍站在窗台上下不去,李老師面目猙獰的恐嚇他「趕緊給我下來」;全班看著方槍槍脫不下衣服直至最後尿褲子,李老師也不讓別人幫助他。片中最讓人覺得可笑的一幕是,李老師一聽汪若海的父親是後勤部的部長,態度立刻轉變,連連誇獎汪若海表現好,還立刻給他貼上小紅花。小孩子可能不理解這其中隱藏的人際關係的玄妙,但在他們眼中,李老師就像她模仿的大猩猩,是一個恐怖的存在。

與嚴厲的李老師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幼稚園的園長。她年紀比較大,總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模樣,讓小朋友們對她毫無戒備。然而在這樣和藹的面孔之下,她卻掌握著更恐怖的生殺大權。她下令不許其他小朋友跟方槍槍說話,把他孤立起來。孤立,這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是多麼嚴酷的懲罰。這恐怕是方槍槍永遠也預料不到的吧!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而幼稚園是將他們的這種天性進行改造的場所。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對他們性別意識的強化。幼稚園里,小男孩都是穿開襠褲走來走去。方槍槍不會自己脫衣服,北燕和南燕就一起幫他脫。起初方槍槍還有點不好意思,但很快幾個小孩就都笑成了一團。老師讓於倩倩當著所有同學的面示範如何自己脫衣服,老師不提醒她,她連內褲都敢脫。可見孩子純潔無暇到像一張白紙。但老師一定要灌輸男女有別的思想,讓男孩女孩必須保持距離。方槍槍跟北燕玩負傷的遊戲,給北燕打針,恰好被老師看到,說他不嫌害臊,老師告訴北燕以後不許男孩子脫他褲子。老師說的或許是對的,但當純真扣上了色情的帽子,是不是對童年的一種褻瀆呢?

一代人的灰色記憶

幼稚園是一個極度秩序化的環境,在這裡小朋友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一樣遵守著各種各樣的規矩。加飯要舉右手,加湯要舉左手。不但早上起床老師要吹哨子,就連晚上睡覺前給小朋友擦屁股都要吹哨子。一聲哨響,過來一個,撅起屁股。這是一個建立在獎懲體制下的團隊精神小社會,做的好給小紅花,犯錯誤扣小紅花。孩子們為了得到成年人的讚許和同齡人的羨慕、認同,都努力遵守幼稚園的各種紀律,為自己爭得更多的小紅花。這樣的環境,可能除了監獄,就是幼稚園了。但與監獄不同的是,處在這個環境的中的主體是孩子,他們還無力對這樣的安排做任何的質疑,無條件的投入到成人的秩序化世界中。像方槍槍那樣號召大家一起捉弄老師的孩子畢竟還是少數,他因而也成為了被單獨拿出來自成一體的對象。所以某種程度上說,與制度的鬥爭糾纏才是這部電影所要表現的中心內容。

王朔寫這本小說是抱著強烈的理想主義態度的,故事的角度是在孩子和成人之間輪流轉換,看似寫小孩子,實則充滿了對成人世界辛辣的諷刺。如果通過影片中透露不多的時代背景,便可看出一些端倪。影片第39分50秒,走過了一群解放軍,小孩子們紛紛效仿他們敬禮的姿勢。而在影片結尾,方槍槍從幼稚園逃出來之後,他見到了一群叔叔阿姨穿著綠色軍衣,戴著大紅花,敲鑼打鼓的從他面前走過。沒錯,與《動物兇猛》一樣,王朔再次將故事背景放在那段特殊的灰暗時代裡。那個充滿鬥爭、口號的時代,任何荒誕的事情都在發生。小孩子每天早上起來都要拉屎,拉不出屎就要扣小紅花,硬性的標準就擺在那裡,容不得誰違反。課堂上有人放屁,李老師讓所有人都撅起屁股,挨個上去聞,只要能揪出「真兇」,管他什麼方式方法。所以,人性被扭曲、世界觀被打亂,該由誰來為那些不能重來的青春負責?方槍槍能從幼稚園里逃出來,可那代人呢?

有的人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被壓抑的童真,有的人從中看到了刻骨銘心的傷痛,也有的人看到了曾經的那個熟悉的自己。

看上去很美影評(三)

《看上去很美》2006年張元的片子,王朔的小說改編,一個小破孩方槍槍適應不了幼稚園的制度和生活,孤獨,抗爭的故事。再一次的欣賞發覺方槍槍身上有我們太多曾經的困惑和疑問,現在都墨守成規,稀鬆得不能再平常了。

片子的一條線索就是它的英文片名「小紅花」。方槍槍從剛到幼稚園老師不許男孩留小辮,期諾剪掉小辮就獎勵他一朵小紅花,方槍槍想都不想就把這個對他沒有任何概念的小紅花扔到了地上。在一系列的規矩面前,槍槍認識到小紅花的重要性,即便是每天早上組織的集體拉屎拉不出來都要扣小紅花。在一天統計小紅花時,槍槍質疑為什麼他沒有小紅花,他覺得沒人告訴他那些規矩不算,並開始幻想自己得了五朵小紅花。在後勤副部長的一次親訪時,與老師得知部長的身份後行言於色的轉變相輔相成的是副部長一句「這個小朋友怎麼沒有小紅花阿」方強強得到自己第一朵小紅花。槍槍找男孩玩被說是「假媳婦,叛徒」找女孩玩女孩一鬨而散。和北燕玩打針遊戲被老師痛斥,剛才還好好的小女孩「哇」的一聲哭了。因為兩個孩子放臭屁強迫拉屎不能參與遊戲。在方強強的傳播下一場懷疑李老師是妖怪的策變在孩子們中間悄然而起,叛亂之後槍槍發現自己有強力打跑別人的能力,自此欺負人變成了山大王,一句「糖包(老師姓唐)」「操你媽」導致愈演愈烈的行為使方槍槍關了禁閉,不許其他小朋友和他說話,孤立起來。當他允許和小朋友一起活動,他的犯規行為已經被大夥忽視,大家已經習慣了不理他的生活,所以方槍槍跑出去了,看著一個個佩戴大紅花的有為青年敲鑼打鼓川流而去。

一群可愛的孩子上演著我們必經的一些成長道路,一種制度的確立必然有其束縛性和管制壓抑,你不被同化就是異化。()青春期的叛逆只是這種不和諧的一次質疑式反抗,而最早的灌輸早在我們幼年時就被教育的井井有條。一個渴望無限自由的人是無法在這個世界上存活的,在我們接觸社會磕得鼻青臉腫時,槍槍也試著走一條自己的路,結果為非還是處處碰壁,好像結尾堅持的結果只能孤獨的躺在石板上。我們被教育怎麼做都是像別人一樣去活,從來沒人告訴我們怎樣照自己那樣去活。這種個性式的發展莫非天才即是異端,社會不需要太多的天才和異端,所以它在告訴你怎麼做。就好像一直看似和藹可親的校長才是最後下達禁閉孤立命令的統治者,那一副嘴臉隱藏的最自然,發揮的功用也最致命,我們的命運一直被他們監控著,可能他管不了你怎樣出生可是能左右你怎樣生活,另類的思想要被剔除,不能危害旁人危及社會。可以說是照著《飛越瘋人院》比模最具隱諱性批判的影片,尤其被頑童演繹的生動活潑,絲毫讓你看不出它想告訴我們身後那隻巨大無形的手是怎樣的有力,遏制,又創造著一種看上去的美不勝收。

影片拍得很乖巧,很難得的兒童演出的寓言,沒有了歌頌與陽光的漂白,還原中過分張顯這種壓抑的不和諧,音樂做的古靈精怪處處有股詭異的氣氛,適合影片從映射角度表達的批判甚至荒誕色彩。影片還原解放後大院生活的童年時代,讓一件件看上去有趣的事劃分劇情,種種小制度的描寫讓人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去和生活中的規矩政策方針作對照。你聯想的越多就會發現它的寓意越深,你什麼也不想就是一部童稚有趣的兒童片,但是作為兒童片來看除了熱鬧,你會對很多隱晦的情節設計痳痺甚至無聊轉而覺得高低不成興趣索然。方槍槍自叛亂後的性情大變我至今還看不出是出於何種原因,如果不去推論孩子的動機,只是為了加強方槍槍後來被孤立乃至看透社會似的蜷縮於角落這一結局的緣由解釋,那就玩得讓人太匪夷所思了。總體來看,影片稟行著王朔一貫的玩世不恭,敢說敢幹,不覺於理,又痛快釋懷,好似靡靡之音,其然蒼夷比鄰於身。

我看可以把《看上去很美》《陽光燦爛的日子》《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作為那一代人童年,少年,青年一個過度詮釋的影像劇作集,這幾部作品都可以說是比較還原於王朔小說的神似之作。而且在本片中我們可以聽到幾個很熟悉的名字:高晉,汪若海。莫不是《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中幾個人的童年時光。其實把他們放到誰的身上都一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