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紀錄片幼稚園觀後感

紀錄片幼稚園觀後感(一)

映入觀眾眼帘的,便是這句勾起了我許多回憶的話語,「這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是我們自己」,確實,我從他們身上看見了諸多我童年時的影子。紀錄片《幼稚園》記錄了一批孩子從剛進學的第一天到幼稚園畢業的這段時期間的最為真實的表現,它將這個影片分小班、中班、大班三個部分交替穿插播放,這樣不同年齡的孩子的表現和差異就可以顯而易見了。

這部紀錄片的一大特色,便是在本真條件下對小朋友的提問。鏡頭中我們甚至找不到採訪者的相貌,有的只有她的聲音,這樣就把畫面完完全全地留給了孩子們。採訪者對小朋友提出一個問題,好比編者聞道「你知道我愛你是什麼意思嗎?」鏡頭真是地記錄了孩子的第一反應和回答,我們才得以看見各種充滿了童真的答案,有個小朋友不假思索的就答道「就是我抱你」。看到這兒的我們笑倒了一大片——

我想給觀眾留下深刻映像的,肯定是老師說起無數次的這句話「馬玉蘭你又害人啦!」重複的次數足夠多了,就達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讓觀眾在影片放結束了還可以想起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語,還能想起這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最令我動容的一幕場景,平日裡專門愛欺負別的小朋友的一個男孩,打人與被人打是他的家常便飯且構成了他幼稚園生活的主要內容,就這樣一個十足的小惡霸,在周末家長來接孩子回家的時候,一個人寂寞地坐在傳達室里,東張西望,焦急地等著最後前來的媽媽,坐立不安的神情活生生的勾勒出了一個愛打架的壞孩子實質是缺少親人的關愛,是想引起大人對他更多的關心。

《幼稚園》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背景音樂了,《茉莉花》的旋律在影片播放過程中不時地響起,這樣一來打破了紀錄片播放的連貫的節奏,讓它有起有伏,有緊湊有舒緩。另一來背景音樂的奏起,也給觀眾留有了可以思考的空間,而不是一味的只在看紀錄片,或許不思考的話,紀錄片看完了,除了看的時候的幾聲哈哈大笑,留下的也什麼都沒有。

紀錄片中記錄了孩子在幼稚園的表現,其實也真實的折射了一個家庭,折射了一個社會。一組最為明顯的體現了親職教育差距的對比就是,一個是班級里的小霸王,揍人、動輒就把同學打到出血的人物形象,一個是在看到同學受人欺負後主動把自己碗裡最好吃的肉夾到了他的碗裡的小女孩的人物形象,這兩個人物的對比,不正是折射出了這兩個家庭在親職教育中的不同與差距嗎!

從現在而言,這部紀錄片它拍的正是我們自己,從長遠意義而言,它所起到的教化的作用,讓我們意識到,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不要讓你們的孩子變成影片中的小霸王,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則,因為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紀錄片幼稚園觀後感(二)

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幼稚園》的片頭出現這樣一句話: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正是我們自己。為整部紀錄片奠定了情感基調。隨後的時間裡,就講述了這群孩子從剛入園吵鬧著要回家,到慢慢習慣了幼稚園的生活,最後畢業離開幼稚園的成長過程。鏡頭裡每一個孩子都有著那樣鮮活的面孔,那樣清澈見底尚未被塵世污濁的眼睛,每一個動作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每一句話都在表達最純真的內心。這樣的他們怎麼能不讓人心靈感到震撼?

《幼稚園》這部紀錄片從內容上來看的確讓人感動,而作為一部獲獎的影片,它的拍攝手段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這部片子裡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解說詞,僅僅憑藉幾段音樂去過度連線大量散亂的畫面,最大程度上減少了拍攝者對觀眾感情的干擾和誤導,讓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首先紀錄片裡的配樂讓我尤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共出現了五次。這首歌的旋律柔美並富於變化,被運用在孩子們不同的階段,配合著畫面引發人們心底的無盡無奈何感傷。這樣的安排不僅增加了電影細膩悠長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電影主題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除了配樂外,《幼稚園》也巧妙的運用了同期聲。通過採訪和現場拍攝交叉剪輯,我們可以看見孩子前後的巨大變化。比如片子的開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們哭喊吵鬧的聲音。此時插入幼稚園心算班優等生的心算回答,接著聲音又換回小班,一個孩子大聲哭泣,另一個被拖進幼稚園辦大門時吵嚷著的聲音。

當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畫面。這些畫面都是從眾多鏡頭中精心刪選出來的,每一個鏡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幼稚園》中以室內鏡頭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寫鏡頭,真實生動的再現了孩子們的生存狀態和情緒變化。相對而言,室外的鏡頭運用的較少,並且都做了虛焦處理,比如拍攝的孩子們在操場上做遊戲,唱歌的場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聽見他們做遊戲時喊的口號和高興隨性的笑聲。這種朦朧的表現手法,正是導演某種主觀寓意的傳達。觀眾在觀看這些鏡頭時,就會調動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導演的用心。

紀錄片《幼稚園》以獨特的表現手段給我們別樣的體會,它充分調動鏡頭、畫面、音樂等手段為我們獻上了一部深刻的電影作品,讓我們不僅看到一個真實的無異於成人世界的幼稚園,而且更讓我們學習到了拍出一部優秀紀錄片的各種技術手段。

紀錄片幼稚園觀後感(三)

幼稚園本來是一個充滿童真與單純的世界。如果說校園是現在社會中唯一的一塊淨土,那麼幼稚園本應該就是淨土中的淨土。然而,在紀錄片《幼稚園》中,我們看到:在很多方面幼稚園跟成人社會是重和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成人的深思。

當有人問一個小朋友為什麼他能長這麼高時,小朋友嫻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這不禁讓我心生詫異:一個幼稚園的孩子居然可以把這樣的問題回答的如此「圓滿」。但仔細想來,其實這未必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是我們成人的世俗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

當記者問到有關警察的問題時,一個小男孩告訴我們,交警會收蠻多錢,還收車子。一個小小的孩子對我們國家公職人員就有了這樣的認識,()我不敢想像這些印象留在他們的世界裡伴隨他們成長後將來會這樣,但可能「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的事會很難上演了。

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在成人的影響下儼然已經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態了,而且這些孩子的成熟與我們想像中的天真無邪相距甚遠。紀錄片《幼稚園》不僅在主題上寓意深刻,其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拍攝技巧也值得我們稱讚。

導演所拍攝和表現的場景並不是我們一提到幼稚園頭腦中就會閃現的諸如上課、六一、遊戲等常見景象。我們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細品味後卻能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非常態的內容。

整個片子看完,你會發現自己完全處於一個比平時低矮的世界,該片採取平視的手法,用孩子們的高度和視野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不僅剔除了成人的紛擾,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孩子們眼中的一切,而且極富感染力。

剛看完《幼稚園》給人一種零散的感覺,我們似乎很難用一句話將其內容全面的概括。但細細想來,導演正是通過各個看似零散雜亂的片段不斷延伸主題,提升內涵。然後用蒙太奇手法深層次的表現這片幼兒的世界,其實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