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呂不韋列傳,覺得早期的秦王贏政處事平正,未見暴君端倪,故決定回頭重新看一遍秦始皇本紀,好好了解下這位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千古一帝。
回頭再去看本紀,以前的印象仍然沒變,本紀與世家列傳相比,太不具可讀性了,感覺本紀重點不在寫人,主要在寫那個時代那個國家,基本上是編年史,所以這個讀後感怎麼寫有點傷腦筋。
秦始皇名政,秦莊襄王子楚的兒子,其母趙國人,生於秦昭王48年,當時子楚正「質於趙」。秦昭王死於56年,然後秦孝文王即位,一年後死了,然後秦莊襄王即位,三年後死了。這時候政13歲,即秦王位。
這篇本紀說秦始皇姓趙名政,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因為他母親是趙人?而我一直認為他該姓贏,剛才我看了一下秦本紀,說秦國的先人大費幫大禹治水,還輔佐舜調教鳥獸,被舜賜姓「贏」。所以還是稱他秦王贏政吧。
贏政的人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出生到13歲即位。秦昭王48年出生於趙國,秦昭王50年至56年,秦攻趙,趙國君臣要殺了子楚一家洩憤,子楚與呂不韋逃回秦國,贏政與母親趙姬被留在了趙國,贏政3歲至9歲那6年都是隨母親躲在外婆家方保得小命的。9歲時被接回秦國,13歲登秦王位。這一階段在這篇本紀中幾乎未提及,從《呂不韋列傳》中可看出一二;另外,贏政在始皇19年滅趙時到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從這件事可看出小時候經歷對他的影響,孩提的記憶可能影響一生的個性。
第二階段是始皇元年至二十六年,即贏政13歲到39歲。這一階段是秦國東征西討,攻城掠地,凱歌高奏,最後「初並天下」的時期,也是秦始皇從懵懂少年傀儡秦王成長為殺伐決斷強勢皇帝的時期。
這一階段又可以分為幾個分段:
一是始皇元年至12年,以嫪毒之亂、呂不韋遭貶後來自殺身亡為標誌,秦王贏政從依賴眾大臣眾將軍到開始獨立亮相處理危機,再到徹底擺脫制約成為秦國真正說一不二的君主。
這一時期中,始皇1至8年期間主要各將軍率兵攻各國,奪取諸個城池。其中將軍蒙驁戰功最突出,他死於始皇7年。始皇8年發生了一件事,贏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這一年始皇21歲。
始皇9年發生了一件大事,4月贏政祭天后住在雍城,長信侯嫪毒矯旨領京城部隊等欲攻蘄年宮謀反,贏政知之,命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嫪毒,戰於鹹陽,嫪毒敗逃,秦王懸賞捉拿嫪毒,嫪毒及黨羽皆被捉,平亂。事後的處置是,平亂有功的官兵按功受賞;謀反人員中,嫪毒等二十人被車裂示眾,滅族,家臣被罰做勞役,其餘黨羽舍人等四千戶流放蜀地;另外相國呂不韋也受牽連於第二年被免職逐到封國河南;再有,對趙太后的態度,先是讓她居雍城,後聽從齊人茅焦的勸說又把太后迎回王宮。這是秦王即位後第一次公開獨立決策,危機處置很果斷,後續處理也基本公正而有人情味,這時候他22、3歲,能做到這樣應是十分難得了。
不過,這件事以後贏政開始顯露獨斷和霸氣。先是於始皇10年在鹹陽大索,驅逐外地人,被李斯勸止。有魏人尉繚來獻計,說目前以秦國之強大,諸侯都已不是對手,唯一應該擔心的是諸侯聯合起來抗秦,所以秦王應該不惜金錢賄賂各諸侯權臣,阻止各國聯合。說得很有道理,秦王很讚賞,對他十分器重,飲食衣著都與他一樣,但是尉繚起了異心,也許是與秦王比較接近,了解到他的個性,認為「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有志亦輕食人」。這是史記中比較少有的對人物外貌細節的描述,「高鼻樑,長眼睛,摯鳥胸,豺狼聲」,不曉得他身高如何,如果不是很矮的話,倒是正當年的帥哥一枚。不過估計贏政日常待人的確比較刻薄,才會在極力厚待籠絡尉繚時反倒讓尉繚起了逃跑的念頭。「乃亡去,秦王之,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這裡可以看出秦王的強勢,要用你你想逃也逃不了。秦王贏政挺酷的。這時候他24歲左右。
始皇12年,贏政寫信質問呂不韋,呂不韋深感壓力,自殺而亡。以秦始皇當時的個性和年齡,應該只有仲父呂不韋以及生母趙太后對他有約束力,繆毒之亂後,呂不韋被逼死了固然無法再約束他,趙太后也大傷元氣失去了影響力(按趙太后的為人和能力,估計她原本對贏政的影響力就不大),秦王贏政從此取得了對秦國的絕對控制權。
關於呂不韋之死,我覺得仍有些蹊蹺,怎麼會既無自辨又無反抗就直接自殺呢?也許他真的老了,已無鬥志,一死了之?但是一般人不是年紀越大越貪戀人生嗎?那麼自殺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他是怎麼想的呢?或者,贏政寫信質問呂不韋,本就備有後招,他若不服毒自然會有人讓他以別的方式死亡?又或者,他的死本來就是「被自殺」的?
不過,有一點我認為是明確的:呂不韋當時是必死無疑,唯一可能不同的只是死亡的方式而已。
二是始皇19年到26年,秦國繼續南征北討,逐漸滅了其它諸侯國,最後一統天下。其間還發生了燕太子丹派荊珂刺秦王的事。贏政39歲了。
第三階段是始皇27年到37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了。這一階段初期做了一些很具建設性與開創性的事,比如統一行政區劃、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言語。但有的事情就不那麼有意義了,比如到處封禪,到處提字為自己歌功頌德,比如派人尋仙訪神求長生不老之術,再比如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
同時,在這一階段,秦始皇的暴戾逐漸顯現,最令人髮指的是史上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
焚書是起於李斯的建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制曰:可」。嗯,這個李斯絕對是歷史罪人啊,秦始皇採納其建議也是錯誤之舉,統治者想要強迫百姓蒙眼塞耳閉嘴最是令人反感,也最愚蠢了。
「坑儒」則起因於侯生、廬生兩位儒生偷偷逃離鹹陽,他們本是為秦始皇尋求仙藥的方士,見秦始皇各種暴行心中害怕於是逃跑了,秦始秦知道後大怒,「使御使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此時是始皇35年,秦始皇48歲。
多年前魏人尉繚也曾試圖逃離他身邊,他不但未懲罰尉繚,反而重用他。是什麼使秦始皇變得如此暴戾恣睢?前後判若兩人?
秦始皇死於始皇37年,終年51歲,在當時應該不算早死,不過也不算長壽。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主要精力都花在尋求長生不老之策上了,可惜事與願違。
縱觀秦始皇贏政的一生,感覺到他40歲之前在基本面都屬於英明神武類型的,而40歲以後就屬於暴戾昏憒類型了,這個轉變應該是有個過程,但僅從史記的記載上我看不出他內心的掙扎和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很多東西只是推測,什麼分成幾個階段呀,每個階段又有幾個分段之類的,只是我一家之言哈,不必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