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秒數5厘米讀後感

秒數5厘米讀後感(一)

有人曾說過新海誠的作品內容其實挺俗的,總是在圍繞在少年的感情上,沒什麼新意。我不否認這種觀點,甚至在有的時候,我是同意的。只是一直在想的卻是,既然這麼多人認為感情惡俗,為什麼還有如此多人在談戀愛呢?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看情感劇呢?這是我所無法理解的。

只是喜歡是一剎那的事情,再次喜歡上更是一種美好,最後就是迷戀。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否認新海誠的CG畫面的美麗性,那種美麗具有吸引別人的魅力。再次便是所謂「惡俗」的故事內容,新海誠的作品大部分基調基本都是思念、孤寂、悲傷,也許《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算的上是一個喜劇,可是在我看來,那依舊是悲劇,所以總是不停的在悲傷、嘆息,雖然如此,卻依然喜歡著,因為悲劇具有真實性。無論多麼疼痛,我依舊喜歡真實,即使那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最後就是那動人心弦的音樂,時有時無,淡淡的,以鋼琴為主。連續的畫面加以純音樂,靜下心來慢慢欣賞,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在我個人認為,也許新海誠不會有像宮崎峻那樣的成就,這是由其故事內容所決定的。因為如此細膩到有時候隱晦的感情,男生是不會喜歡的,女生如果不夠感性和有耐性,也是不會喜歡的吧。這樣推廣性就受限了。當然他可以改變創作風格,只是我固執認為,失去了這些東西,他就不是新海誠了吧,至少不是現在的他了,也許到時候我就不喜歡了。我是一個不會寫東西的人,文字呈片段狀,但又偏偏喜歡為自己喜歡的書和動畫寫點東西,純是一些感想和不著邊際的東西。所以繼續吧,我的片段感想。

秒速5厘米是個什麼概念?回首的瞬間?一步的距離?他們不知道。故事的第一話,大量的充斥著明里寫給貴樹的信里的文字,畫面的一個一個的過去,時而會有貴樹的一些獨白。那時的他們都還年少。少年的貴樹第一次聽到秒速5厘米是在一個櫻花散落的季節里,少年的明里對他說,你知道嗎,櫻花花瓣飄落的速度是秒速5厘米喔。粉似落雪的那天,他們誰都沒有看見未來。只是篤定的認為,應該就是這樣的吧,應該是一直向前,應該一直在一起的吧,只是現實不盡如人意,人們總是要分離的。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貴樹坐車去見明里的那個片段,寫的極細緻,不停的等待、焦躁不安的情緒和對於未知地的無名恐懼,讓我感同身受,因為在這個若大北京,等車、堵車是家常便飯,卻又讓人無法忍受。還有那封被風吹走的信,以及沒有送出的信,裡面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可能連作者都不知道吧。最後就是相遇後,貴樹在那棵櫻樹下的內心獨白。要說到讓我無法接受的就是主人公年齡的設定吧。因為我無法想像兩個小學生因為喜歡書,在圖書館裡相遇,然後喜歡彼此,如果把年齡放大十歲左右應該會更好吧,不過既然是動畫,那就不用去考慮太多了,拋開細節,慢慢去體會就好。

秒數5厘米讀後感(二)

今天晚上看了《秒速五厘米》,不是卡通片,是書。這部作品的動畫獲得了最佳長篇卡通片獎。我簡要說一下感受,就不提故事的情節了,所以想看明白下文,可以去自己找動畫或書來看。有許多人看到的是書中美好的情感,並為其最後的結局而感到惋惜。這種感覺我也有,因為我對人世間一切美好的情感最後沒有圓滿結局都會感到難過,這似乎已經是一種本能了,也由此,我喜歡一切歌頌和弘揚人世間美好情感的作品。然而我要談的不是只是情感。我看到的,是許多我們曾經很美好的事物,在隨著我們長大的過程中,隨著我們逐漸變成了大人的過程中,被我們錯過了,被我們拋棄了,被我們放下了,被我們躲避了,被我們不敢正視了,被我們認為當初幼稚……等等了。這是人之常情,我就見過不少人對自己年幼時候的理想感到嗤之以鼻,對自己的兩小無猜感到「當初自己太年輕」,對自己曾經奮鬥過的、崇高的追求感到「還是掙錢來得實在」。是的,人都長大了,所謂的長大,就是開始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不同於宮崎駿和毛澤東所構想的那個美好的世界,這裡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讓人難過的地方,你抱著以前的美好,還能行走下去嗎?不如現實起來吧,人得低著頭,把錢掙了再說,什麼都是扯淡。曾經在陽光的天空下看雲捲雲舒,看飛機拉線,在操場上奔跑,在樹蔭下乘涼,暢談著未來,為畫片上的人物暢想,為冰棍雪糕而歡呼雀躍,讀書讀得如痴如醉,為自己憑著理想而做出的第一個模型、畫出的第一幅畫、寫下的第一個故事、參加的第一個比賽……而感動,而激動,而歡笑,而流淚。這種感情,當人冷靜下來、靈魂從浮躁浮華動盪的世界中收回來、看看自己的時候,都會認為她——很寶貴。是的,但為什麼就改變了呢?什麼時候改變的呢?為什麼這種改變是喪失呢?我不知道原因是什麼,我知道這種情況還在發生著,每時每刻,在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能發生著。一想到這一點,一想到有人離開了自己本美好而崇高的理想,一想到有情人卻被現實妥協沒有終成眷屬,一想到人不得不低下頭,視線從藍天、白雲、海鳥、升空的火箭轉向硬邦邦黑漆漆的、被烈日和焦躁曬得發燙的板油路、水泥地,我的心裡就鑽心地難受。然而難受歸難受,世界還是那樣。個人的力量是何其衰微。《秒速五厘米》的結尾,似乎是展現了一個隱約的光明:主角曾經的牽掛得到了幸福,主角由此可以釋懷,或許也會有自己的幸福。然而這畢竟已經帶著不完美,這就是「長大了」吧。是的,長大了,對於前面說過那些「還是掙錢來得實在」的人和這個世界,在大人的世界,漸漸地人的視野中或主動或被動得少了曾經的天真無邪、歌聲歡唱、田野風箏,不得不多了些應酬、交際、算計、妥協,甚至沉淪、陰鬱,漸漸地開始酒桌上的推杯換盞的宿醉,漸漸地開始KTV里吼來吼去的煙味,漸漸地開始宿舍里肆無忌憚地談論男女,漸漸地開始什麼都變得無所謂,工作不管愛不愛好,女朋友和妻子也可以沒有感情、相親就行,理想也丟了,有察覺到這些的人至多也就苦笑一下、做點「致青春」的無用感慨……這就是大人的世界麼?我想,這部作品的存在,本身是人類對這種後現代以來的精神和命運苦難的社會的一種反抗。故事看完了,許多人還要抬起頭,撫平胸口,強迫自己不再追憶過去,開始「還得面對生活呀……」是的,我也會這樣,我的一些同學們也會這樣,然而我們有所不同。我希望你也能體會這種「有所不同」——長大了,人在變,變得是處世手段,變得是與人交流交往的方式,然而初心她並沒有變。我想自豪地說,那些美好的一切,一切一切,那些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一切都還在,還在心中,被銅牆鐵壁牢牢地守衛著,堅不可摧地守衛著,任憑世界風雲變幻,世事如何艱難,人心如何涼薄,命運如何多舛,初心仍在,絲毫未改,沒有蒙上一絲灰塵,也沒有殘缺一個角邊。她伴著我,當我從一個懵懂少年直到變成一個白髮的老人、走入墳墓。並且我帶著她,執著地走向對讓人不滿的世界的反抗,走向絕非妥協、而是默默不輟改變這一切的念頭的戰鬥。為的是將來不再有這樣的難過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像孔慶東先生所說的:我的內心住著一位公主,她純潔美好而無上重要,一旦有人膽敢侵犯她,守衛公主的人們不惜變成流氓去進行戰鬥。這位公主的名字就叫做:真善美。長大吧,大人們,其實你們自己和你們的這個後工業時代的資本主義世界,一邊祭奠著曾經的美好一邊卻又拋棄她追逐著不惜代價的利益的、每天活得如此寒冷而不堪、只剩自己和父母才能給自己溫暖的你們。

才更像無家可歸、心無所依的,痛苦的孩子啊。

秒數5厘米讀後感(三)

看了秒速五厘米,看完後不覺心頭一震,伴隨著而來的是無奈和感嘆,還有那種長長的惆悵,相比起完美的大結局,主角們自己開始自己新的生活,不是跟更好嗎,這也是這部片子的細妙之處,秒速五厘米觀後感。秒速五厘米,他們分開了13年,13年時間,就是20498.4公里,這個距離正好是繞行地球半圈的距離,也就是南極和北極的距離。

當然也許這只是個巧合,經過一些專業達人的分析,貴樹和明里最後一次見面到岔道口的相遇,正好是13年。

如果這一切都不是巧合的話,只能讚嘆新海誠的大綱寫的是如此的精細。

兩個曾經相溶的心,經過了13年的時間,彼此達到了地球上最遠的距離。

明里與遠野於鐵軌處擦肩而過,互相認出了對方。當兩人走到鐵軌的兩邊時,不約而同的轉過了頭。這時,飛馳的火車將兩人的視線阻隔在了兩邊。當火車駛過後,遠野發現明里已經離開。然後,在以每秒5厘米的速度飄落的櫻花雨中,遠野帶著一絲微笑轉身離開。

新海誠想表達的是,曾經純真的感情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消逝。即便這種感情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完成,但它必定會是心裡美麗的一段回憶。而龜縮於以往的美好希冀中,不敢接受新的幸福,只會使心越來越蒼老,最後慢慢死去。回憶像酒,少許你便可覺得那其中的甘美,如果濫喝沉迷其中,只是一個神智不清的酒徒。在第一話的櫻花樹下,遠野說過自己不知道應該如何對明里的愛負責,雖然明里的吻讓他淡化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但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喜歡明里,但他可以接受那個遠在天邊的明里,因為那個明里不需要讓他有太多的壓力,而身邊的明里卻會讓他難受,就像他的工作最終被他放棄了,對於明里放棄或許才能讓他活的輕鬆一點。

在每秒5厘米的速度飄落的櫻花雨中,在幸福的往事中,遠野邁開了前進的道路。兩個漸行漸遠的背影,包含了有愛無緣的傷感,更多的卻是對幸福未來的憧憬。在秒速五厘米間,他們發現了彼此。也在秒速五厘米之間,他們錯過了彼此。()

末時,他最後的一笑,不僅是如釋重負,還是一種坦然:即使相見,時光不能倒流、過去亦不能再來。不如留下昔日的記憶、錯過的瞬間,藏於心底,細細回味純純的愛。開始各人的新生活,這不更比一次顫痛的相見更來的唯美?

我個人覺得,女主角恐怕也是想等火車過完,但是她知道,即使相會,她左手無名指的戒指也會毫不留情地闡述:他們錯過的已不僅僅是那秒速五厘米的距離。再說了,與其好心地安排一次重逢,不如就這樣錯過。歸根到底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相遇的故事,發生在秒速五厘米,短暫而恆久的瞬間。

返回頂部